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从彦与罗姓的若干问题

 王大良 发布时间:2005-01-17

 

罗从彦是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也是罗姓名人中第一位从祠孔庙的先哲。今值“《中华罗氏通谱》暨罗从彦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从姓氏文化角度认真回顾罗从彦的家世源流及其主要贡献、历史地位,以及与罗姓有关的其他问题,并以此向有关专家求正,将是不无必要的。

一、罗从彦先祖家世溯源

如所周知,在许多罗姓家谱及其他一些文献中,大多涉及到罗从彦的生平及家世源流,如称他是今福建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其八世祖罗周文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沙县县尉,遂徙沙县,居城西罗家巷,落籍当地。由于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故也称罗从彦为豫章先生[1]。不过,这些家谱或文献中所涉及的大多是罗从彦所在的这支罗姓人东迁福建以来的家世源流,而对在此之前的发展演变历史较少提及;尤其是其所提及的“豫章”作为罗从彦故里,不仅是他成名以后的一个雅号,而且还是罗姓的一个著名郡望;加以其他典籍对此记载大多语焉不详,甚至歧异互见,因此,为了能够对罗从彦及其所在的罗姓支派作一全面了解,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系统追溯。
其实,罗从彦的出身还是一个名门望族,所在的罗姓豫章支也是一个著名支派。据唐代《姓氏录》敦煌残卷记载:“豫章郡五姓,熊、罗、章、雷、湛。”《古今姓氏书辩证》引《元和姓纂》称:“唐益州蜀郡三姓,洪州豫章六姓,(罗)皆其一也。”《江西考古录》引《南昌耆旧记》:“胡氏、罗氏、邓氏、熊氏,号豫章四姓。”[2]上述是说,在罗从彦及其八世祖罗周文生活的唐宋时期,尽管其祖居地豫章(洪州)一带的大姓有五姓、三姓、四姓等不同说法,但罗姓始终是大姓之一。又据罗姓相关谱牒记载[3],豫章罗姓的知名不仅是在唐宋时期,而是早在汉代就由其始祖罗珠由长沙来此开基了。因此,一些罗姓研究者径称“秦汉崛起的豫章罗姓”[4]。这种结论的依据是出自《新化罗氏通谱》、《南昌耆旧记》和《江西通志》等书的记载,从湖南长沙迁来的时间也在西汉初年。其中《新化罗氏通谱》还记载了这支罗姓人更早一些的历史,称“春秋末,罗既失国,乃徙长沙,至秦,君用公为武陵令,督运官铁,溺于洞庭。邦人怀之,建祠于其故居并巴陵南津港滨,旧像是也。遗孤珠公,仕汉,拜相国,为大司农”。这是说,罗姓是一个由国名而来的姓氏,罗国在春秋末年灭亡后,一部分人迁于湖南长沙,至秦朝时有一个名叫罗君用的人,任武陵令,在督运官铁时溺死于洞庭湖中。其子罗珠仕汉,官至相国、大司农,是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另据其他谱牒记载,罗珠在汉惠帝时曾奉命驻守九江郡,郡人张交在他在职时献出今南昌一带的一块地方,他即与灌侯婴在该地筑起一座城堡,环周10里,开壁6门,并亲手在城沟中种植了豫章树,他的后人便在这里留居下来。因此,有人认为,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天下皆其后也”[5]。
由上可见,罗从彦所出的豫章罗氏历史悠久,名人众多。除在罗从彦以前的秦汉时期有罗君用、罗珠等人知名于世外,秦汉以后,在晋代还有荆州咨议参军罗企生、罗遵生兄弟闻名远近,被誉为“一门忠孝”,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鲁侯攀特请恩表其节于门,豫章罗氏也从此更加名闻于世。此后,在唐代,豫章罗氏有罗淼、罗景庄、罗仁节等人名扬天下,五代的罗韬,北宋的罗孟郊、罗尚友、罗审理,南宋的罗长康、罗上行、罗良弼、罗菜恭、罗巩等人也远近闻名,直到明清时期仍是代有闻人,甚至民国时仍与程、曾、周等姓一起被称为“南昌之望也”,“犹不失为著姓之一”。[6]难怪宋人罗颖要在《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这样感慨:“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若夫赣、吉、瑞、临、抚、建、袁、饶、徽、宁、池、泰、闽、楚等处,皆其支裔。”明清注释本《百家姓》更称罗姓望出豫章郡,进一步对罗从彦所在的豫章罗氏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然,由于罗从彦家族在唐代中叶就已从豫章郡迁出,豫章罗氏的辉煌并非完全与他所在的支派有关;但在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罗从彦家族迁到福建以后的发展繁衍历史,仍会发现它依然辉煌,在沙县一代仍然是名门望族,并多以科举获得功名,数代进士踵门。如在他的八世祖、沙县尉罗周文以后,从曾祖罗觉是沙县首位进士,堂叔罗畸年仅21岁即中进士,都是族中的代表人物。[7]罗从彦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中“特科进士”和出任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以及成为家族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益于这样的家族环境。
另外,还应提及的是在罗从彦的八世祖罗周文迁居沙县前后,还有其他一些出自豫章罗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迁入福建,甚至形成罗姓大规模迁入福建的高潮。这些迁入的人在开始时主要聚居在延平府和汀州府,而后散居于全省各县。其中如罗邵节、罗邵筠的后代迁居沙县、连城一带,罗均二的后代定居于连城城北,罗景新的后代迁居宁化石壁葛藤村。加之宋末元初,不少罗氏族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明末清初又有族人迁入台湾,因此有学者认为:福建是罗姓在南方沿海各省的繁衍中心。[8]

二、罗从彦及其对闽学的贡献

罗从彦的显赫家世及其所在的特殊环境,最终造就了他这位在闽学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人物。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他的一生曾经充满坎坷,到61岁时才得了个“特科进士”的头衔,到广东惠州博罗县担任主簿这样的小官,官满回家途中又病逝汀州,加以因儿子早殁,以至连灵柩也运不回家,直到若干年后才由他的学生李侗运回。但尽管如此,他的身后毕竟获得了应得的功名:论地位,他首先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被追谥为“文质”,接着又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祀孔庙,社会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论影响,号称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对他评价甚高,认为“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9],评价之高几乎无以复加。而在他去世80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再对他进行重新的评价,特别是对他在闽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作出结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总起来说,关于罗从彦在闽学中的地位和贡献,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及:
首先,罗从彦对“闽学”的形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罗从彦生活的南宋时期,随着北宋王朝的统治中心由中原地区南迁杭州,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随之向南转移,并对他所生活的福建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仅在文化上,所谓的“闽学”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罗从彦也以其“上传伊洛、下授延平”[10]的特殊作用名列其中。也就是说,在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北宋王朝正统统治思想“理学”南传的过程中,罗从彦起了重要作用。而人们常说的“闽学”四大家,即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人,无不一脉相承地继承于二程。在这些人中,杨时受业于二程,被认为是闽学创始人;罗从彦师从杨时,并在杨时那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杨时认为门下众多弟子中“唯从彦可与言道”[11]。此后,罗从彦约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开始,以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朱熹的直接授业老师李侗为门下弟子,并通过李侗,最终使他从杨时那里直接、二程那里间接获得的理学思想在朱熹那里发扬光大,朱熹也因此才能进而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最终形成,而罗从彦在这种传承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此,历代学者对他也有较为中肯的评价,如明代学者欧阳佑就曾指出:“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承继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12]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也说, 罗从彦在杨时的弟子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13]。也就是说,罗从彦的确是闽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尤其是在闽学的早期阶段,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几乎不比杨时、李侗等人低。尽管从知名度和影响上看,他与其他三人相比要稍逊一些,但这种作用并不逊色。关于这点,显然是他对闽学的最大贡献;
其次,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罗从彦的思想成就,也可以发现也有许多过人之处。由于他主要活动在两宋之际,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加以“严毅清苦,笃志求道”[14],能够比较明确地认识当时的时代特点,进而才能从时代需要出发去理解、接受和消化理学,把闽学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特殊思想,理学也因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还着重发挥了二程提倡的“圣人之道”,对北宋时期的许多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尤其对王安石“变祖宗之法”的做法和徽、钦两朝的昏庸误国进行了严厉抨击,建立了早期闽学中以抨击政治弊端和维护纲常名教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体系,表现了突出的忧国忧民和现实批判精神。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李侗也继承了这一这种思想,从而使早期闽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再次,在道德观方面,罗从彦虽然接受了二程理学中重道德教化的观点,但又针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严重状况,着重强调了上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和从严律已的必要性。同时,他还和早期闽学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积极主张抗金,并为适应民族斗争的需要,大力提倡名节忠义和礼仪廉耻等道德风尚,表现了早期闽学较强的民族精神;
最后,在修养论上,罗从彦强调“静心”,“以主静为宗”,认为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是“去心害”、“适正道”,这样则“舜人皆可为矣”。[15]后来,他还把这种修养论传授给李侗,李侗“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诣诀”[16]。后来,这种“以主静为宗”的修养论经过罗从彦的发挥和传授,构成了早期闽学追求“静养”境界的特征。
总之,罗从彦作为闽学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奠基人之一,上接程颐、程颢、杨时,下传李侗、朱熹,具有突出的承上启下作用。而在他思想中从时代需要出发去理解、接受和消化洛学,并针对当时吏治腐败的严重状况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对策,等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从而也更加显现了他在闽学中的突出地位。[17]

三、罗从彦及其后裔的播迁繁衍

 如所周知,罗从彦一生坎坷,晚年境遇颇为凄凉。关于他后裔的繁衍播迁情况,由于少见官方记载,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争论。争论的依据大多来自坊间家谱,或者真伪莫辨的其他资料,歧异互见当然难免。仅就笔者所见,在有关争论中至少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罗从彦究竟有几个儿子。在《宋史》本传和不少罗氏家谱上,仅提到他有一子罗敦叙,并在他去世以前早殁。但在广东一带的罗氏族谱中,或称他有三个儿子,或称他有两个儿子,而名字又各不相同。在江西、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罗氏族谱中,关于他身后的传衍情况还有更为不同的版本;
第二,罗从彦有没有遗腹孙罗振宗。据福建南平《闽沙罗氏族谱》载,罗从彦于宋神宗熙宁壬子年(1072年)出生,24岁娶本县李文捷之女金翠,次年生子敦叙,1133年敦叙逝,1134年遗腹孙振宗出生。《南平县志》也引李侗《豫章先生墓志铭》称,“公卒,无何,而遗腹得男孙振宗,噫,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矣。”但这些记载是否可信,一直有人表示怀疑,指出“问题关键是振宗是否是从彦遗腹孙,《南平县志》‘豫章罗氏墓志铭’是否真实”。由于“南平、沙县两地罗氏皆系周文之后裔,只因明代以来,争罗从彦是剑浦人还是沙县人,争敦叙有无后裔而分裂”,从而引起了这种争论;[18]
 第三,罗从彦有没有五世孙罗天泽。福建南平《闽沙罗氏族谱》称罗从彦有五世孙良佐,字天泽,笔名良凯,生于宋开熙三年(1207年),卒于宋祥兴元年 (1279年)。而在《豫章文集》所收明朝福建学宪沈涵、沙县知事倪峻等人所撰有关文章以及沙县罗从彦纪念馆所编《罗从彦年谱》等文献里,则称罗从彦五世孙罗天泽在元至正元年(1341年)请求在沙县城西洞天岩罗从彦旧居遗址建豫章祠。由于上述与罗天泽(良佐)有关的资料在涉及的时间上差距较大,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即便罗从彦有五世孙罗天泽(良佐),也不可能在元至正元年为罗从彦请求建祠,因为“罗从彦生于宋神宗熙宁壬子年(1072年),五世孙请建祠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前后差269年,故天泽不应是从彦五世孙”。但该研究者也不敢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指出“是否良佐字天泽在晚年请建豫章祠,卒后三年的元至元年辛巳(1281年)建成呢 (与元至正元年辛巳仅差一个“正”字) ?若此推理成立,那罗从彦必有后裔五世孙天泽”,说明他本人也有怀疑。[19]《闽沙罗氏族谱》又称罗天泽(良佐) 生鼎、鼐、贲、升、萃、丰六子,《塔背罗氏族谱》称他在宋理宗戊子(1228年)任汀洲教授,在职时曾赴连城冠豸山拜谒罗从彦讲学旧址,并留第六子罗丰客居汀境,从业连城,娶外江石氏女,生子庆元,遂定居连城塔背,罗丰也被后嗣追尊为塔背罗氏始祖。如此,则罗天泽(良佐)一支的传衍情况是由罗从彦传敦叙,敦叙传振宗,振宗传锦,锦传天泽(良佐),天泽传六子及孙庆元等,在福建西部和西北部的长汀、连城一代繁衍生息。
由上可见,由于有我们在此前所说的原因,使关于罗从彦后裔问题的研究颇为不易,但从中也可见他在罗姓家族史上的突出地位。因此,在各种罗氏家谱或其他文献资料的记载中,无论是他的直系后裔还是旁系后裔,都是在以文字的形式说明他的后裔或族人无不以他为荣。[20]


                   

注释:

[1] 见《沙县志》卷十二,《闽沙罗氏族谱》。
[2] 转见罗文华:《中华姓氏谱·罗姓卷》,现代、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3] 罗文华:《中华姓氏谱·罗姓卷》,现代、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4] 文汇:“罗姓寻根与取名”,见王大良编著《朱黄罗蔡: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5]《南昌耆旧记》。
    [6] 民国《江西通志稿》。
[7] 参见罗宏达:“‘豫章先生’罗从彦”,《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
[8] 罗文华:《中华姓氏谱·罗姓卷》,现代、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9] 转见《宋元学案·豫章学案》黄宗羲语。
[10] 宋礼部颁文质罗公祠祭文。
[11]《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
[12]《重刊罗先生文集序》。
[13]《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
[14]《宋史·罗从彦传》。
[15]《遵尧录》,见《豫章文集》卷二。
[16]《李延平集》卷三。
[17] 参见李启宇《闽学四贤略考》,谷方《罗从彦与闽学》。
[18] [19] 罗焕南:“罗从彦后裔考略”,《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
[20] 参见“罗从彦后裔考略”编者按,《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

作者简介:王大良,男,1963年生,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我国著名姓名民俗学家。主要从事姓名民俗学研究,已出版有关书籍近50种,主编或参与主编书籍6套,历任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河南省“中国百家姓电视艺术中心”顾问、广州电视台“百家姓”系列节目前期文案、中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原姓氏研究会副秘书长、东方姓氏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以及“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寻根探秘”、“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主编,“中华姓氏通书”、“华夏姓氏丛书”、“中华姓氏谱”丛书编委。主要成果有《百家姓》(电视片)、《解读百家姓》(即出)、《当代百家姓》、《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取名百事通》、《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华夏姓氏丛书·杨》、《百家姓寻根探秘·周》、《中华姓氏通史·谢姓》、《赵钱孙李: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中华姓氏谱·郑姓》等,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工作。与罗姓有关的成果有著作《朱黄罗蔡: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论文“关于赖国与赖姓的几个问题”(《台湾源流》1997年冬季刊)、“关于罗姓和罗姓家谱的几个问题”等。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工作。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风街1号院11号楼2003室,邮编100088,电话010-82272930,电邮wdliang1@sina.com

附言:
罗建平先生:你好!
最近登录了你的网站,觉得办的不错。我前些天为罗姓会赶写了两篇文章,现转发给你。如果方便,你也可发在网站上供大家指教。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