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传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轶闻传说

罗瘿公掖助程砚秋

  发布时间:2004-09-09

 

罗惇曧,字拨东,晚年号瘿公,广东顺德人,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曾师事康有为。著有《太平天国战记》、《中英滇案交涉本末》、《中俄伊犁交涉本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藏事纪略》、《红拂传》、《文姬归汉》等多种。亦富藏书。

罗瘿公诗文均有名于时,又爱好戏曲。

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原名荣承麟,艺名程艳秋,字菊农,号玉霜,北京市人,出生于满族贵族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因生活所迫,6岁时卖身荣蝶仙门下学戏。先学武生,后因身体不适,改学花旦、武旦、刀马旦,因嗓音好,又改学青衣。 1915年参加春阳友会演出,首次登台,为名演员赵桐珊唱开场戏,为名演员刘鸿升、孙菊仙配戏演出《朱砂痣》、《桑园寄子》、《辕门斩子》,初露头角。程博采名家艺术精华,表演艺术迅速提高,13岁即成名角。

不幸的是,就在此时他的嗓音变了,发生了“倒嗓”,本来是又亮又脆的嗓音,渐渐地出现了“脑后音”和“鬼音”的意味,很不好听。这时荣蝶仙仍强迫程赴上海演出,眼看一个很有前途的艺术生命就要毁于一旦,多亏罗瘿公向程伸出了救援之手。罗瘿公多方借贷,凑齐钱将程从荣家赎身出师,此后他就改姓程了。罗瘿公亲自教程砚秋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帮助指导程养嗓练功,又请名师王瑶卿、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等教程京剧、昆曲、武功。两年后不仅嗓音恢复,而且能运用“脑后音”来拔高,运用“鬼音”来拖长和变细音了,于是创造出以抗坠继续取胜的程派新腔,别有一种寓刚于柔的味儿,特别适合表现悲剧中的人物,因而风靡一时。程砚秋参加了余叔岩戏班,与余合演《御碑亭》、《打渔杀家》、《审头刺汤》等,又与名演员高庆奎、朱素云、朱桂芳合作演出,博得观众好评。罗瘿公极力为程捧场,天天看程的戏,赞誉不绝。并且亲自动笔,编写出多种适合程砚秋演唱的京剧剧本,如《龙马姻缘》、《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孔雀屏》、《青霜剑》、《金锁记》等。 1921年17岁的程砚秋终于独立成班,到各地演出,同时又虚心向京剧同辈梅兰芳学习。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

1924年,贫病交迫的罗瘿公病逝前,还托付好友金仲荪继续辅佐程砚秋。成了名的程砚秋不忘罗瘿公的掖助之恩,亲自为他料理了后事,并停演数月戴孝志哀,说:“我程某人能有今日,罗师当推首功。”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