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黄土岭罗氏名胜古迹

 罗耀华 发布时间:2006-10-06

 

一、柏山庵的兴废

天礼公位下第十代嗣孙罗公玉朝字观宸,明万历时人,生四子:望圣、望先、望云、望琼。排行第三的望云,本是一表人才,幼时订了婚,年己弱冠,将及迎娶之时,女方忽反婚约,拒不出阁。究其原因,乃女方嫌他是秃头癞子。望云公闻讯,不胜忿然,发誓永不结婚,决心出家为僧。兄弟四人,分家之后,他将分得一份家产,选择了茶亭野鸡冲麓青山环抱、古木参天,极其幽雅的去处,创建了柏山庵,便带产出家,削发顶戒,做了和尚。
柏山庵是我们祁东县规模最大的庵院,风景甚是幽美。大门外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如不就近细看,只见一片古林,不知内藏寺宇。来到离庵百余步许,方可从古树隙缝里,看到一抹白粉饰红的围墙。从山下步石级迥旋而上,计五六十步,便到了山门。两扇厚实的木板大门上方,用镏金写有“小瀛洲”三个大字的横额。大门两侧留有一联云:“瀛洲金世界,洞里玉乾坤。”在大门左侧墙壁上,留着化龙町名人刘养元题的七言绝句“柏山胜地景清幽,外有甘泉宫内流,四面山环林木秀,果然不愧号瀛洲”。进得大门是一片绿草如茵的空坪,一条青石板的过道,阔开绿茵,直抵大殿阶沿,登上两级码头,便是大殿前面装璜华丽的古雕栅栏。一排栅栏,共有窗棂十二扇,都是大红珠漆造的。亮窗都嵌以玻璃。进得殿来,五步许,便是经堂,经台上有木鱼,红漆经台下,设有拜垫,靠着经台两端的红漆抽屉上备有签筒、印版及印刷谶文的工具。朝里一看,便见金碧辉煌的的三座大神龛。正中的神龛,坐着如来佛祖的金身,高约五尺。还有诸神塑象;左边的神龛,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端坐莲花。两边站金童玉女;右边的神龛,中间坐着七祖爷,孙悟空,还有不知名的佛像。靠右旯旮边,另有一小龛,塑着女娲娘娘的金象,三座火神龛,都呈牙床式,都是雕龙刻凤装饰起来的。龙凤镗以镏金,蓬花饰以彩色,嵌镶在大红漆的木制排楼上,空隙处还嵌以玻璃,既庄严肃穆,又绚丽光华。左右两边墙壁上方,塑有十八罗汉,还在他们身后粉壁墙上绘画了彩色影像,每尊罗汉,塑得栩栩如生。大殿地板用三合泥铺设,制成整齐的方格,打扫得油光闪亮,一尘不染。人在其中,有着舒适,恬静之感。
从大殿左边步出侧门,则是一间小殿,里面神龛中肃立着炎帝塑象。经过小殿前的游庭,进入了宴客的横厅,厅堂两侧是僧人的寝室。穿过横厅,便到香积厨,厨房宽敞,炊具餐具一应俱全。跨过香积厨,来到装有栏杆的曲榭。靠近阶沿,安置了一只能盛800斤水的大石缸,缸中水清如镜。这是我处最早设计和安装的自来水。僧人用水,既清洁,又方便。栏杆下面,有一小塘,僧人常年在此养了鱼鳖,如果要吃时,可用三角罾从小塘里捞出,是以僧人经常可以吃到活蹦乱跳的鱼类。再朝前走,对面有三间小屋:一间磨房,一间碓谷房,一间柴房,都笼罩在碧荫之下。
步出大殿右边侧门,则是三间客房。客房上首,建有一栋宽敞的餐厅,特为罗姓子孙每年正月初一来柏山庵给望云公拜年所建的宴客厅。据说望云公在日,他的侄子侄孙,于大年初一这天早上,都要来给他老人家拜年,他设斋筵招待。望云公殁后,仍旧代代相传。凡是男丁,初一早,同他生前一样,给他拜年。年代远了,侄系嗣孙不断繁衍,至解放前,初一这天早晨,老老少少,华装盛服,从四面八方,一行行,一队队,汇集到柏山庵。一进庵,人们就要给佛像和望云公神主拜年。拜年后,各拣各房配备的餐桌,八人一桌。大厅、堂屋、主殿,以及走廊、游庭,都摆满了桌子。开筵时,只见人头攒动,一片欢声笑语夹杂着杯盘叮当。据统计,足足摆设了一百桌,在民国二十八年以前,沿袭旧习,全是十道斋菜;以后,可能是人们贪图口福,改为十道荤肴。
望云公创建柏山庵后,为了身后能有人继承,便从异姓的穷人家买来童儿,剃度为僧,望云死后,由小僧继承产业。望云公原有水田近百亩,每年秋收以后,可收入租谷两百担,足可供庵院一切开支。小僧年少,没有能力管理这么大的家产,当时便由侄儿侄孙等共管,以后承袭下来,便成立了望云公管理会。由侄孙的各房后裔轮流选人管理,如此,控制了住持僧人的经济使用权。由于经理人都能廉洁奉公,所以,一百余年来,柏山庵一直兴旺不衰。
清末,有刁僧儒和尚者为庵中住持,他交结不法分子创立红会,招摇撞骗,敲诈勒索,骚扰附近百姓,群众恨之入骨。民国初年,被筱麓乡团练局逮捕。因其作恶多端,被斩首于太乙町之沙丘边(即现在茶亭村十小组门前小溪边),儒和尚死后,继承者是一位有学问、有道德、精通佛经的名僧,人们称呼他为老和尚。他深谙乐类,锣、鼓、管、弦,无一不精。被儒和尚糟塌的柏山庵又振兴起来了。于是来柏山庵做和尚的人愈来愈多,僧徒们在老和尚的严格教育和训练下,个个善于乐器,通晓经书,能写会画,几十里远近设醮,念经拜谶,打道场,都来请柏山庵的僧人。因此,大部分时间在外为施主做法事。他们的收入归他们所有,不交“望云公”,故而僧人们多有余资。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1944年8月),日寇侵入我境,农历七月十五日晚,日本鬼子打来了,人们都躲进了深山,唯有柏山庵和尚们,以为庵院地处偏僻幽静,日本鬼子不会来,又以为日本人信崇佛教,不会使僧人为难,可以高枕无忧。哪知半夜过后,鬼子摸进了柏山庵,将未走的七个和尚都抓去当夫子。有的令他抬担架,有的令他挑重担(沿途掳掠的物资)。僧人都是斯文之辈,哪能胜任。据说有三个僧人被日本鬼子打死在黎家坪一带公路上,其余几个不知什么时候逃出了虎口,幸免于难,自此之后,柏山庵衰落了。
公元一九四九年解放后,望云公所有公产,被人民政府没收了,庵院的房子、用具和田地,全部分给了穷人,僧人无法生活,一个个都还了俗,回了自己的家,由于人民政府当时过左地反对封建迷信,在农协会的指使下,庵院所有神象,都被劈成柴片,土改后,庵院的房子分配给十几户贫下中农。他们并不住进柏山庵,却把一座幽雅而庞大的庵院一间一间地拆卸下来,将砖瓦料木,搬回了各自的家,从此以后,柏山庵沦为废墟。一九五八年大搞“跃进”时,人们在这片废墟上,种植了粮食和瓜菜。后来人谁也不知道这里有望云公和他的侄辈经营者呕心沥血、艰苦经营的幽雅而宏伟的建筑物。

二、法界庵

从柏山庵左侧,披荆斩棘,越过小涧,寻山径而上,约两百步,便来到耸立在山腰的法界庵。
    进得山门,便见游庭中一座三足鼎立的香炉,约六尺高,生铁铸成。用来烧化纸钱或字纸的,两厢是走廊,中间是空旷的天井,天井中立着一棵常年绿的柏香树,树旁还有一株矮小的黄桎木。通过走廊,便到了大殿。大殿比柏山庵规模几乎要少三分之二。只有一座大神龛,所有神像都集合在一起。两边粉壁墙上,同柏山庵一样也塑造了十八罗汉。殿堂左边建了一间宴会厅,面积约是柏山庵大餐厅的三分之一。住持僧住在大门两侧的厢房里。据说,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和尚,守着庵子。一年四季,很少有人进庵烧香。因为香火不盛,和尚没有收入,故而庵子显得格外萧条。
法界庵是大忠公(三房)所建,先于柏山庵四十余年。与柏山庵犄角相邻,望云公即大忠公之侄孙,与之关系密切,相互间来往频繁,所以每岁初一晨,大忠公嗣孙和法界庵僧人便去柏山庵拜年,至初二日晨,望云公侄系嗣孙便去法界庵回拜,后来便发展成两房叔侄的嗣孙相互拜年。双方都成立了“出行会”,由“出行会”相互设斋筵款待。由于年代久远,子孙繁衍越来越多,法界庵房子狭窄,容纳不下,于民国二十八年改来“罗氏宗祠”出行,同时改斋筵为荤筵,由双方出行会负责人办理。以前,黄土岭罗姓远近闻名,与合族人丁去柏山庵、法界庵出行这一特色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解放后,法界庵同样遭到了摧毁。神像劈成了柴块,从屋字上拆下的青砖青瓦,桁条、木、椽皮,都被土改时分受者搬去了。现在只留下一片荒土。大搞跃进时,农业学大寨,劈山开田,法界庵庵址全部垦成了旱土,现在留作为殷家冲农民的自留地,种上各种旱土作物。

三、三圣殿记

自古以来,人们对三国关羽(云长)的英武忠义,对北宋的包拯铁面无私,对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无不顶礼膜拜、崇尚钦敬,誉为圣人,是以后人立祠祀之。我们黄土岭罗姓,以罗公友谭、黄香(友兰)为首,向好善乐施者募捐,于前清嘉庆间,建成了“三圣殿”。
“三圣殿”座落于古树清秀的大房山(从前叫大坪山)之麓,荒塘之下,即现在茶亭五小组罗广生、告生建房之处及桂琪住宅之右。主殿宽敞,内有神龛三座,神龛都雕龙刻凤,金碧辉煌,同柏山庵的神龛几乎媲美。中间坐着手持青龙偃月大刀的关云长,关兴、周仓分站两旁;左边神龛中端坐着岳飞的塑像,岳云、牛皋两边侍立;右边神龛的太师椅上坐着包公,张龙、赵虎护卫两旁。神像都是用合抱的独木雕刻的,大小与常人差不多。黄金贴面,个个威风凛凛,令人肃然起敬。殿左侧一小间里,神龛中端立着炎帝塑像,此像独高,约有八尺,甚是威严。再左边,是一排平房,共六间,上边三间是守殿者的寝室和厨房;下首三间是梨园戏子的公馆。正殿前边是游庭。游庭中立着一座生铁铸成的高约七尺的三脚字纸炉(封建时代,尊重孔圣,不准人们将字纸任意糟蹋,必须很好保存下来,让收集字纸者收集起来,放到这只炉里烧掉)。过了游庭,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厅里有六根合抱的大柱支架着天篷,两边飞檐搭在坚牢的青砖墙上。大厅约可容四百余人,前边以直木为栏杆,中间设有大栅门,据说这是专为妇女看戏而建的。旧社会男女受到旧礼教的约束,不能混杂在一起看戏,用这个大厅把男女隔离开来,所以这个厅叫做女台。出了女台,便是空旷的戏场。场上的地面,是用青石板铺设的,周围是卵石镶成的。左右两边各立着一株大梧桐,每当夏天唱雨戏的时候,绿叶扶疏,如同伞盖,遮天蔽日。空坪下边,便是戏台,戏台除了后墙是青砖砌的外。其余构件都是木制的,六根合抱的大柱,支撑着古式重檐的八角扳爪。前面的四根大柱呈八字形。台高约八尺,左右和前边都有台围子。围子前面,都嵌上了匠人精心刻制的花板,并饰以彩色。台子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金字大匾,上书“观今鉴古”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匾的两侧下方的门口上,各斜挂着一块小牌;右边一块写上“出将”,左边一块写上“入相”。进了门,便是后台,专门用作戏子化装和休息的。戏台建造得比较堂皇,是我地著名戏台之一。
三圣殿自建成以来,一直香火旺盛。族中设有“鱼蓝醮会”,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起“鱼篮醮”,请来柏山庵九个僧人,吹吹打打,跪跪拜拜,直到第三天晚上才能结束,这天晚上,要在贺家坪(罗桂琪住房左侧上边,现垦为田)放焰火,观众如云,十分热闹。坪中摆了三个大方桌,两边各坐了四个善于乐器的僧人,在后端站着的教主的指挥下,时吹时打,时唱时念。桌子前方,立着一个纸扎的大士,身高八尺,一手拿大刀,一手握铁圈,十分威武,赤面獠牙,甚是吓人,说这个大士菩萨,就是古神话中的钟馗,善于捉鬼。法事做到半夜,方告结束,结束时,教主将满篮糯米粑撒向大士两旁,以祭奠游离而无归宿的亡鬼的,一些青年和小孩争着去拾粑。有些人不是为了看“醮”,特意为了拾粑才等到夜深的,粑散完了,教主命令焚烧大士。到此“鱼篮醮”方告完功。
三圣殿建有“雨戏会”,每逢农历五六月间,至少得请“大舞台”或其他的祁阳戏班子来演五天大戏,给众神观看(其实是给众人观看),这是酬神。感谢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时施主向三圣许下心愿,结果,逢凶化吉或赚了大钱,便得唱“还愿戏”,所以不一定要唱六七天大戏,每当演戏之时,附近小商小贩,云集三圣殿。
三圣殿前边有小街,两边摆满了小摊,一些是制作馍馍饺子的;一些是制作珍珠糖的;一些是泡油炸饼或油炸粑的;一些是卖面条、卖豆腐、元宵粑之类的,还有很多卖桃子、李子和其他鲜果的,还有玩花牌、旋盘、抛圈骗小孩钱的,大部分小摊是设在戏台周围,他们边营业,边看戏。每天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开始演戏。首先燃放鞭炮打开台锣鼓,人们听到锣鼓声,便从四面八方拥入戏场。观众多的时候,把戏场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开始锣鼓一停,便演“天官赐福”,之后才演正本。正式演戏了,观众便静了下来,他们不怕烈日腾空,蒸熏得汗水如雨,仍坚持看戏,对看戏的劲头可大啦!这说明旧社会里,人们的文娱生活极其缺乏,人们很少能看到演戏。
解放后,“三圣殿”的神像、神龛,也同柏山庵一样遭到破坏,都为不迷信的革命青年做柴烧了,偌宽大的殿宇、房子,都分给了缺房或无房的贫下中农,四分五裂拆卸了。于是热闹了百余年的“三圣殿”沦为了废墟。

四、远近闻名的罗氏宗祠

罗氏宗祠约占地三亩,座落在太乙町上方的梨子园脚下,现在胡兴礼、胡兴知、胡中生、胡兴佳的住房,即是它的旧址。罗氏宗祠呈正方形,古式的青砖瓦房,三合泥方格地板,虽不十分堂皇,倒也庄严肃穆。祠堂前面,是一块半月形绿草如茵的空坪,坪的两端,各竖着两座石桅杆,是百年前族人为罗开衡考上进士而设的,以流芳千古。草坪下有一口鱼塘,右边青山半抱,左边一垄绿野,直抵双泉,依山面野,形势颇佳。
祠堂的大门前边,装有木栏杆,空坪的第一级石阶的两旁卧着一对口含珠子的青石狮。石珠只能滚动,却取之不出。步上四级石阶进了栅门,便是大门,两扇宽厚的大门板上,彩绘了神荼、郁垒。大门两侧,各安装着一只直径三尺的滚圆石鼓。石鼓被儿童们拭擦得油光闪亮,因为儿童们都很喜欢骑坐在石鼓上。大门上方,横挂着一块金字大匾,上书《罗氏宗祠》四个奔放遒劲的大字,进了大门,是四根大柱支撑的小游庭。游庭左右各有一眼大谷仓,“星公”每年所收田租谷,都囤于此。谷仓上边是小天井,走过小游庭,又上两级石阶,便是四根合抱的大柱支撑的宽敞的大游庭。左右两根小柱连接着青砖围墙。通过游庭,便到主堂,用十二块雕花木门扇,把游庭隔开。主堂里设有三个呈阶梯形的大神龛。罗氏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子,按班辈高低次序排列。神主牌子把三个神龛挤得满满的。这些神主都是罗姓有钱人的父母死后题红点主送来祠堂的。没有钱点主的,只能把神主放在自家的神龛里。每一个神龛前边,都设置一张油漆得乌黑发亮的长条桌,作为祭祀时陈设供品之用。
主堂两侧,各有一排一明两暗的客房,明间是客厅,客厅两边各有寝室两间。客厅前面是大天井,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砌成各种图案花纹,天井的一旁是走廊,从客厅阶前左右转弯,通过走廊便是厨房。厨房两侧,各有一间小房子,是给账房和厨师们住的。每逢农历十月初一,罗姓昭穆会举行祭祖,请来邵阳铁塘和衡阳清泉的家门,待以贵宾之礼,连续三天,盛宴嘉宾,就得利用这两间大厨房。
祠堂内的每一根大桁上,都挂有金字大匾,也有小字匾,共挂有十七块。这些匾额都是族中的富户名人寿庆时亲朋送的,或是子孙置的。大门两侧前后,都挂有金字红地的小木牌,上书有“进士及第”、“翰林”、“大夫”……等官衔,借以光宗耀祖,传流后世。
昭穆祭祖,是我族的一大特点;不仅是盛宴邵阳、衡阳的远来客人,而且是盛宴本族的年老长者。解放前,族中凡有年满花甲以上的,都奖以炸肉;六十岁者,奖猪肉三斤(一斤合市秤一斤半),七十岁以上奖猪肉五斤,八十岁以上的奖十斤,九十岁以上的奖五十斤,百岁的奖猪一头(合一百斤老秤),据说,百余年来,从没有人得到过一头猪。
出行是我族的第二大特点:每年正月初一早上,是大祠堂最热闹的时刻。全族男性,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来到罗氏宗祠,给历代先祖拜年,由罗姓出行会经理负责人招待。百余张桌子摆满大厅、游庭、主堂和走廊,十道佳肴依次送到桌上。席上举酒互相祝福,热烈的气氛充满了整个祠堂。欢乐的情景,深深地铭记在小孩们的心灵里,过了这一盛会,又盼望到明年的这一天。可惜族中重男轻女的族规,使所有女孩,仅投以羡慕的目光。
族规的森严,是我族的第三大特点。罗姓族规的条文,修在谱牒上,刻在石碑上,如有违犯者,照依族规处理。祠堂里设有刑具,如枷锁等(民国十几年已废除)情节严重者可以处以死刑,这由族长和族绅讨论决定。清光绪年间,罗待卿公之子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而被判死刑,把他活活淹死在塘里。凡行凶打架、行骗盗窃、忤逆父母、以下犯上,犯山盗砍的一经告到祠堂,便按族规处罚:有脚链手铐的,有打屁股的,有游乡示众的,有放鞭炮给人赔情复礼的,有罚拜祖先的,有罚酒席的,有对面道歉承认错误的,也有写悔过书贴于道旁的,还有被逐出家门不准回罗氏宗祠的,乡里流传一句俗话“不准你拢罗家祠堂”这句话就是从此而来的。
民国初年,新文化开始了萌芽,罗氏宗祠办起了一所小学,校名“进化小学”。为了让罗氏子孙免费读书,由各房公产捐谷成立了义学会,民主选出学校董事会会员,特派校长,聘请教师(限于罗姓)。初时只有一个复式班,两个教师。学生不需交任何费用就可以上学,学校发给学生毛笔、墨、练习本及课本。学生在校寄中餐,只需在书篮里(那时学生没有书包,都提一个小篮子盛书籍、文具)带上一杯菜,每月交上九斤米就行了。办学的经费都由义学会负责,这也是我罗姓开创的先例,抗日战争时期,进化小学改名为筱麓乡第三保国民学校,不久因保定乡同筱麓乡合并,又改名为保麓乡第二保国民学校。自此,读旧书的私塾渐渐消失了,进学堂读书的多起来了。
一九四七年,将祠堂前排两边的厨房拆了,改为两间教室,办起了两个复式班,聘请了三个教师。解放后,改名为“黄土岭小学”。在新政策的指引下,入学儿童逐渐增多,两个教室容纳不下,于是将主堂里的神龛毁了,大多神主牌子被烧了,把主堂改成了两个教室,共办起了四个单式班,以后再没有复式班了。一九五六年下期,增加了两个高小班:一九六九年春,改为元里坪公社附中,办了三个初中班和两个高小班。这叫做穿靴戴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学制要改革,教育要革命的指引下,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把原十二年的学科改为九年完成。一九七三年,赫赫有名的罗氏宗祠,竟被执行左倾路线的干部以公社中学不适中为借口将罗氏宗祠强令拆除,迁建于严家桎木山,罗氏宗祠的一砖一木全被搬走,只留下一片空地。七十年代后期,社员在这块空地上种起了瓜菜。近几年来,成为了胡家住宅。鸣呼,两百多年,我们罗姓子孙纪念祖先的圣地,就如此消失了。

公元一九八九年已巳仲冬


五、五房公祠

十世祖玉朝(观宸)公生子四:望圣(才明)、望先、望云(出家)、望琼(无传),望圣生君瑞、相瑞、御瑞(无传),望先生林瑞、文瑞。君瑞公生五子;长名三纲字子常,次名三经字子纶,三名三星字应先,四名三阳字元先,五名三变字乘龙,兄弟五人,分为五房。后世子孙为他立祠祭祀,遂将这个祠堂命名为“五房公祠”,也叫“君瑞公祠”。
五房公祠初建于清嘉庆年间,系君瑞公之孙友谭、友直、友谅、友奇等所创建。初建之五房公祠,仅三间一明两暗的低矮青砖平房。中间为主堂,一座中等神龛,神龛正中有一块高2.5尺的红漆金字的木制灵牌,上写“罗公成lai字君瑞之神位”。每年清明节,五房嗣孙必须在这里办清明会。上午,请了几个乐司,由清明会经理人派了一些青年,打着凉伞旗号,用“抬盒”抬了三牲酒礼为祖先祭扫坟台。扫完墓。嗣孙等便鱼贯入祠吃清明会。参加吃清明会的限于十八岁以上的男丁。后来嗣孙多了,清明会也扩大了,三间屋摆满桌子也坐不下。民国三十二年,由房中绅士罗祥霖、肪森、良臣、智深、荷青、华卿、德连、有仪等负责,拆卸了旧祠,重新建起了新祠。新祠比起旧祠来,规模扩大多了。中间是座礼堂,与大祠堂的主堂同样宽,中间只置一座高大的神龛,由著名老木工陈师傅精雕细刻制成了七层蓬花的龙凤排楼,神龛前面设有香案,用作祭祀时摆设供品,清明会足可摆设二十桌酒席。主堂两边,各有一个子间,作为厨房,子间紧接着一排楼房,拉横排列着。为了让子孙在这里学习,特将楼房建成宽敞的教室。门窗还没安装好,日本鬼子打来了,吓得人们鸡飞鹅走,工程只好停顿下来。次年日寇投降,祖国光复,但遭到严重旱灾,民不聊生,公产全部失收,工程无法继续进行,民国三十七年秋,五房公祠收到了田租谷,于是开始进行装修,门窗安装好了之后,再装上吊楼木栏杆。制作了板梯,可从前边排房登上楼房。接着修建戏台和前面的大门、耳门。大门上方成半圆拱桥式,顶端是洋房式和笔架形的排楼,两边是一字墙,排楼和一字墙都饰绘了人物,鸟兽、花木的彩色画。大门的门框是四条大方石装成的。由罗国琛请国民党旧军长、民政厅厅长周澜撰写了一幅金字对联,上联是:“江汉旧邦,祝融华胃”下联是:“文荘世业,忠节家声”。大门上方是我满祖公写的“君瑞公祠”四个壮健齐整的大字。进了大门,便是古式重檐的戏台。戏台是仿照三圣殿的戏台建造的,戏台的楼板尚未安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来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公产全部被没收,因而五房公祠的扫尾修缮工作不得不停下来。
公元一九五一年秋,五房公祠第一次办起了黄土岭小学的分校,其时,只办一个一年级单式班。因为办了学校,土改时能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可能也会遭到三圣殿同样的命运。从此,这里成了茶亭村的集会场所。由于学校只办了一个班,不便管理,只办一年,这个班就迁到大祠堂去了,公元一九五八年搞“大跃进”时,五房公祠成了炼铁工人的宿舍和办公处;文化大革命之初,这里建立了“祁东县畜牧繁殖场”。六八年,繁殖场迁走了,这里又成了茶亭大队的办公室和经济场。六九年提倡大队办学,大祠堂(即黄土岭小学)成立了公社中学,于是五房公祠就办起了五年一贯制学校。七四年元里坪公社为了修建大礼堂,将五房公祠的大门,戏台连砖带瓦都搬走了。原有教室不合用,在大队支书罗承露的主持下,将新建的祠堂全部拆卸重新建造成红砖平房,建成了六间教室。中间主堂改成大礼堂。大门两侧改建成大队办公的楼房。现在的茶亭小学的前身即原五房公祠。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