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罗东舒祠: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4-07-11

 

[[left]][[image1]][[/left]]在歙县县城的西北方,有一个名叫“呈坎”的著名古村落。呈坎村至今保存着一百多座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其中仅古祠堂就有几十座。在这些建构考究的古祠堂中,“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当地人又称“宝纶阁”)因其结构精美、规模恢宏而备受海内外专家推崇,并于1995年被公布为“国保”。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国保”在当初修建时,鉴于当时特定的制度,却有部分是“权宜之设”。

罗东舒祠中供奉的罗氏先祖,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罗东舒自幼聪颖,“童蒙中以俊秀称,及长,隐而不仕,唯耕读是业”,且“以文章鸣世,隐不好仕”,被人称为有着“黄鲁直之才”“欧阳永叔之贤”(“黄鲁直”指的是黄庭坚,“欧阳永叔”指的是欧阳修)。罗氏子孙对罗东舒极为敬重,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罗氏21世祖罗洁宗(1494~1553年)开始为罗东舒修祠。

[[right]][[image2]][[/right]]

据罗氏族谱记载,该祠始建于嘉靖初年,至嘉靖十九年(1542年),“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因循垂七十年。”即在祠堂大部分已建成、后寝部分也几乎告竣之际,突然“遇事”,以至于祠堂被迫停建,而且一停就停了70年。直到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罗应鹤(1540~1630年)———这位以进士官至大理寺卿的罗氏又一名人主持续修,历时5载,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告竣。从该祠动工兴建到竣工,总共历时近百年。

罗东舒祠之所以在“后寝几成”后停工,而且一停就是70年,究其原因,据罗氏后裔推测,很可能是与后寝的建筑规格有关。该祠堂的后寝正面一共有11个开间,其中在9个开间的彩绘中,使用了当时禁止民间使用的黄色;此外,后寝大殿上的透雕“鳌鱼吐水”,鳌鱼的鱼头被雕成了“龙头”,这也触犯了朝廷的规定。

那么,罗氏子孙为什么要把祠堂的后寝部分装饰得如此“出格”呢?因为后寝主要是用来放置先祖灵位的,是已故列祖列宗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活动场所,把这一部分修饰得富丽堂皇,自然是后世子孙所希望的了。

由于建筑期间停工期限过长,所以在建筑形式上也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整体风格不尽统一的问题。如今我们能看到的罗东舒祠,包括照壁、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和后寝,共有四进,依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外观上看,罗东舒祠从前往后,一进高过一进。唯独到了最后一进,高度略欠,显得与前面的递增气势颇不相称,于是罗应鹤在续修后寝时,又令其侄子罗人忠在后寝之上,加盖了一层建筑。后寝大殿本是极尊贵的场所,先祖灵位皆陈列于此。在此之上再加一层,这又将作何用处呢?与整个祠堂威严肃穆的气氛又如何协调呢?

祠中碑刻记载称:“寝因前人草创,益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按罗应鹤的说法,即祠堂后寝之制是前人草创的,上建一阁,则是他“改制”的,增建此阁,主要用来陈设罗氏家族与皇恩有关的圣旨、御赐、官诰和黄榜等,故名之为“宝纶阁”。用现在的话说,就好像是个“荣誉陈列室”。

[[left]][[image3]][[/left]]由于“宝纶阁”是建在祠堂中最精美的后寝之上的,所以当地不少人都以“宝纶阁”来代称罗东舒祠。上世纪60年代,当地文物部门在对该祠进行鉴定时,见后寝部分极为精美,文物价值极高,就将这一部分以“宝纶阁”的名义上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其所称的“宝纶阁”包括后寝上、下两层建筑,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有上、下两层之分,以为“宝纶阁”指的就是后寝,甚至就是罗东舒祠。直到1995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四批“国保”单位时,才将“宝纶阁”改为罗东舒祠。 罗东舒祠因“权宜之设”而成了“国保”,这是呈坎人所始料不及的。当时代的利刃剔除掉当年的陈规旧俗之后,过滤而出的优秀文化,则迟早会得到人们的赏识,罗东舒祠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正印证了这一规律。

下一篇:北固禅寺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