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宜昌总兵罗缙绅

 侯一樵 发布时间:2010-03-31


罗缙绅,字笏臣,初名贺缙绅,后归宗复姓罗。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人。罗缙绅于同治 七年(1868年)来到宜昌,任湖广督标水师副中营总兵。光绪八年(1882年)秋,罗缙绅兼管峡 江救生总局局务。光绪九年(1883年),授任宜昌镇总兵,坐镇东湖。光绪十六年(1890年), 湖北总督张之洞推荐罗缙绅和候补道吴廷华为宜昌土药专局督办,督征宜昌、施南境内的土 药税务。
罗缙绅在宜昌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虽然掌管军务,却始终不忘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 不忘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组织和参与名胜古迹的修复完善,使不少旅游景观得以“垂远” 。他倾注的心血,至今还铭刻在大家心中,得到了人民的好评,在宜昌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 的彩笔。
投身公益事业一片热忱开办峡江救生局。长江三峡素有天险之称,险就险在西陵。长江三 峡全长400余里,西陵峡 就长达240余里,这里险滩林立,水流湍急,覆舟频频。原只有少数红船用以救生,不敷使 用。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设峡江救生总局于宜昌(局址宜昌北门外),委派罗缙绅兼理 江船事务,统领峡江全程的红船,罗上任伊始,即督造红船15只,加强了峡江行 船的救护工作。第二年,罗缙绅亲自入峡,查看沿江滩险及红船配置情况,并绘出详图。他 每到一处,都向属下仔细询问有关情况,共商救护工作大计,探讨救护员注意的事项,进一 步确立抢险救护的原则和纪律。清人沈云骏在《峡江救生船论》中这样记叙罗缙绅:他“来 巡险要,就泊红船”,“每申令麾下士卒,谓行舟醉遇风暴,撞击巨石,必以救人为急,次 及货物,敢有乘 危匿货,诈伪索谢者,重惩无宥”。罗缙绅还仿照水师办法,添造炮船,划分防汛,分 领各红船。截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即罗缙绅离开总兵岗位前,峡江红船已发展到44只。这 些 红船均部署在每个急流的下端,“救生功用因之益著”。抢救溺水者每年以千百计,货物无 数。不仅救护了中国人,也救护了游览三峡的外国人。英人李约德在他撰写的《宜昌十年报 告(1882-1891)》里披露了英国驻汉口领事加德纳和他两个汉口朋友乘木船在新滩撞击成碎 片后及时被抢救脱险的情况。这些救护成功的事例,不仅记述了红船发展,也记述了罗缙绅 功不可没。
首创军中义学。清末,在军事方面宜昌设有镇台衙门(在今市三中处 ),坐镇东湖,下辖操防 营和宜防营,有兵勇数百人,月饷银三两多(每两折合制钱1000文)。但兵勇中不少家大口阔 者,每月靠3000文的月饷就难以糊口,更无力为其子女读书提供条件。罗缙绅有鉴于此,于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他的镇台衙门内创办了一所义学,聘请老师,免费为属下兵丁中家 庭经济困难的子女创造读书机会。这所义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辛亥革命爆发,随 宜昌操防营和宜防营的解散而停办。
捐资重建保婴局。宜昌有保婴局的历史可追溯到乾隆二十六年(1762 年),当时称育婴堂,后废。同治二年(1863年),东湖县令金大镛重提此事,会同前任知县 刘浚倡捐改建育婴局于大十字街天官牌坊,后又废。乐善好施的罗缙绅不忍那些婴儿流离失 所,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会同川盐总局候补道蒋铭勋领众绅捐款集资(罗本人捐款200串) ,在北门外教军场救生总局后面的一块空地上重建宜昌保婴局,并制订了《宜昌府城保婴局 章程》,《章程》中规定“凡贫民生女无力抚养者,随时报局,月给钱600文,以20个月为 限。”费用由集资款存典生息所得项下开支。据侯叔轩老人回忆,那时每月发放育婴费时, 都要由母亲抱着幼婴到保婴局去领取,绅士王容亍、朱南渠必到场监发。罗缙绅这种义举, 使不少贫民婴儿得到救助和保护,深得民心。保护名胜古迹 不遗余力
罗缙绅在宜昌供职期间,走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他发现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厚 ,为保护这些景观,他积极发动群众,兴土木、修庙宇、镌碑文,使这些名胜古迹源远流长 ,至今仍是旅游的精品。
重修东山寺揽胜楼。东山寺雄踞宜昌东郊的东山之巅,该寺始建于 唐,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曾两度游览此地,写下了诗篇《初晴独游东山寺》,对这里美景甚是赞赏,但由于东山寺建 造毕竟年代久远。明清虽曾修缮,延至清末经过二百多年的风摧雨蚀,仅存东山寺后殿一栋 ,其中揽胜楼则“倾圯于荒烟蔓草之间,”亟待修葺。光绪八年,宜昌府曾集资对揽胜楼进 行重修,由于资金不足而中止。见此情景,1886年罗缙绅旧事重提,召集众乡绅开会商议, 得到了乡绅和百姓的热烈支持,“富者效材,贫者献力”,工程于当年八月开工,年底竣工 。“飞阁流丹,圪然胜迹”,重现在东山顶上。当时担任督修工程委员,湖北候补州判刘树 仁写了《重修揽胜楼记》碑文,盛赞罗缙绅“将与斯楼同称不朽”,从而使“东山图画”这 一美景永存人间。
修葺黄陵庙武侯祠。黄陵庙,位于长江三峡宜昌上游60里南岸黄牛 岩下的九龙山麓,为长江 沿线最大而又古老的一个庙祠,始建于春秋时期,名黄牛祠。始至三国,蜀汉诸葛亮率师过 此,见庙宇残破,对它进行修缮。后人为纪念诸葛亮,便在禹王殿右侧修建“武王祠”。到 了宋代,欧阳修对庙又进行重修并改名“黄牛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宜昌地方人 士集资对庙的主体建筑禹王殿进行维修,并改名“黄陵庙”,且一直沿称至今。到清代终因 此庙年代久远,“江水频溢,庙以倾颓,风飘渊泊,影因无辉”。光绪十二年(1886年)冬, 罗缙绅率水师巡江,至黄牛峡,泊舟黄陵,“奉见庙祠,屹落荒岁”,便“倡出俸廉,鸠工 修葺”,工程于次年春完工。修葺后的黄陵庙祠圣姿如故,“石百表道,敷设焕采”,山门 上书“老黄陵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有楹联一副,上联为“神佑行人布帆无恙”,下联 是“踵成善举栋宇维新”,均为罗缙绅本人书丹,并立碑为记。湖北督学张仁黼撰写了《重 修黄陵庙及武侯祠》碑文,由候选郎中罗万青书丹,该碑文记述了罗缙绅修葺黄陵庙祠的前 前后后,“志公佳德,以垂永久”。
〖HT11.K〗石门洞立碑刻像。〖HT11.SS〗位于宜昌长江南岸五十里筐霞山的石门洞(今宜昌 市点军 区联棚乡干溪村境内),该洞奇异,洞中有洞,错列各种庙宇,最早建筑距今有626年历史, 为佛道两教 结合的圣地。洞中有一渚,“潭深莫测,岁旱,郡人以瓶取水,无不感应”。该潭又称“龙 潭”,为东湖八景之一。罗缙绅专门为此写了《石门洞龙潭祈雨记》,并镌石洞外,“以告 求者”。该洞曾有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到所修炼,后人为他建起了张仙祠,但人们对张三丰 的形象不甚了解,罗缙绅多方打探其肖像,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将张三丰肖 像绘镌于石,刊在张仙殿龛前正中,并为此作了《跋》,从而充实了石门洞的人文景观,使 之成为后人旅游的景点。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政协干部)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