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罗氏三代学人

 韩三洲 发布时间:2005-08-18


  一提起罗振玉(1866~1940),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顽固的满清遗老,晚年甚至堕落到辅佐溥仪为伪满州国效劳的地步。但在中国甲骨学的发展史上,他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奠基者。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祖上从南宋到清朝嘉庆年间一直在上虞县以农为业,自号永丰乡人,所著之书也多署“上虞罗振玉”。他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后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督监,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法国大学院公举为东方通信员。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简牍碑刻等古文字资料的搜罗与刊布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和重大的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纪》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由于罗振玉在学术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被学界称为“甲骨四堂”之一。1916年2月,他曾亲自到安阳作实地考察,迈开了中国甲骨学者实地踏访考古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安阳殷墟小屯揭开了它神秘而朦胧的面纱,从此迈开了走向世界并在今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艰难步伐。
    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自号偻翁,为罗振玉第五子。少时,他由父兄教授“四书五经”,课余写字刻印,阅读家藏古印谱,手拓青铜器铭文,并开始摹集玺印文字,18岁时即出版《古玺汉印文字徵》。为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他努力笔耕,著述多达123种,并逾半已发表。他1939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抗战胜利后迁居北京,任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解放后调文化部文物局,1957年转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不顾年迈体衰,三年中足迹遍涉大江南北15个省、市,访问27个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采集古玺印资料近万件。其研究文物考古的面极广,除玺印、古文字外,对清廷史料、古代官制、甲骨、汉简、古尺度、古量器、镜鉴、银锭、石刻、墓志、汉魏石经、古代医书及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文物考古等都有著述,其中《汉印文字徵》、《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玺印概论》、《印章节概述》(合著)等考证严谨,对篆刻艺术影响极大。罗福颐生前为故宫博物院四级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学会、中国古文学学会、西泠印社理事等职,1981年在北京逝世。
    罗继祖(1913~2002),罗振玉之长孙,1913年4月19日出生于日本京都。自幼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并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一生都未进过学校。1939年10月入沈阳医科大学预科任国文课讲师。1942年因学校国文课废除,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自家藏书9万册,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奉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并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罗继祖先生幼承家教,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学术领域皆有建树,尤其以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成就最为突出。18岁时协助祖父作《朱笥河年谱》刊行,历史学家称为“文笔雅饬,简而得要”。26岁时著《辽史校勘记》,用《辽史》本证或辽代墓志碑刻校史,创获颇多,并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建国后,罗继祖发表了不少辽史研究论文,如《辽承天后与韩德让》等,为学界所关注。1963年,他内调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具体负责《宋史》。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枫窗脞语》,以及稍后的《墐户录》,都是最能代表个人学术风格的著作。两书都是用笔记体写作,各分史札、尚论、表徽、文物、东北史丛话、杂俎共六部分,精彩纷呈,胜义层出,被学人誉为当代的《容斋随笔》。先生晚年编著的《永丰乡人行年录》、《庭闻忆略》、《王国维之死》等论著,涉及大量近代掌故,尤其对研究罗振玉、王国维生平史事,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上一篇:罗聘传记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