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晚清提督罗大春及其《思痛录》

 罗 诚 发布时间:2003-10-24

衢县志》(郑永禧纂)关于罗大春(景山)的记载有二:
一、第十六册卷二十四人物志四:“罗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县人。由行伍起家,年二十四洊升至总兵加冲勇巴图鲁。同治初,随左文襄克复杭州,湖州各属县城池。时文襄,督师驻衢,遂就近寄籍西安,置田庐焉……。”
    二、艺文志:《思痛绿》罗氏家藏稿本六卷。“按大春字景山,本黔中施秉人。曾任福建,湖南提督。同治初,统兵援浙,遂家於衢。此录盖其晚年自述,记其一生。身莅戎行历经危难情状,有痛定思痛之意,故以为名。”
罗大春(1833—1890),经历了满清四个王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活了五十七岁,正处动荡,战乱的年代。曾经喧赫一时的满清帝国,此时已日趋衰败。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训政”,帝、后大闹矛盾,各成党派……。国内外时势错综复杂,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罗大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历史的激流中。有机遇,有挫折。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并身居要职。后来又由武及文,述著《思痛绿》遗训子孙而终其一生。
罗大春六岁读书,八岁务农,十一岁时母病死,父被中伤涉讼。数年内,家中多故,日益穷困。十五岁离家去川北一表亲处谋生,十七岁回施秉时,其房屋巳属他姓,竟无立足之地。于是,只身前往湖南。《思痛录》中这样写道:“信步独前,形影自吊。行数日而疾作……。每当途穷日暮,未尝不吞声饮泣……。至故州为楚、黔、粤三省接壤处,遇转输铅药于军者,遂从之……”。罗大春虽负大志,但这时候,只不过是得到了生活出路而巳。
罗大春原名大经,十七岁入官军天柱营充当余丁(非正式士兵)因立小功受赏,守粮官田学韬者,因大经与大惊谐音,便更其名为大春,并命随侍左右……。罗大春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官军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咸丰元年(1851年)十九岁的罗大春即升为七品顶戴,未几又奖为六品蓝翎,二十四岁荐升总兵,三十岁不到即升到提督。罗大春的晚年,有着不平凡的一段历史。
首先,罗大春在“同治十三年渡台会办防务并开山抚番事宜”。(《衢县志》),那时,罗大春在福建任水师提督,曾到台湾驱逐殖民主义者,巩固了国防,并带领台湾同胞开山种粮等发展生产,安抚台湾各族人民休养生息,和睦团结,有战功也有政绩。这是罗大春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页,难怪俞樾,(字曲园,当时大文豪)在《罗册山军门思痛录序》中有“盖卓然中兴名将也”之句。
其次,罗大春述著的《思痛绿》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极有历史价值的传记,著作。在俞樾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势之盛衰及同时其传之人贤否,功罪。无不具於此篇。岂独见君之将才哉!仰亦可以观史才矣!”同时,罗大春“尤喜刊刻书籍。如左文襄奏稿,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皆梓行於世”、又择省城(杭州——作者注)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试馆一所,栖息西,龙(即衢县,龙游——作者注)两邑乡试士子,费银三千余圆。”(《衢县志》)由此可见,行伍起家的罗大春,对当时的文化建设的关心和重视。
罗大春官居从一品,应是当时全国性的军事高级将领,在统治阶级中不无影响。同时在贵州,湖南,福建和浙江等省以及衢县,龙游等地的民间和有关部门均有名声。不久前,贵州省有关部门曾派人来衢县圹坑村(罗氏后代聚居地及基地),了解罗大春家的历史情况,并拍了墓碑等照片回去,还有湖南《左宗棠全集》的编者,会同浙江省有关部门,来衢州市文管会抄录左宗棠给罗大春的亲笔信件等。在衢州市文管会珍藏着不少与罗大春有关的史料。包括左宗棠,俞樾、沈葆桢(当时福建巡抚)等多人的亲笔信件以及梓行于世的左文襄公奏章,史纬,活人方等。在社会上,也有着不少有关罗大春的轶事和传说,有的还带有迷信色彩。这一切,都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里着重评述与《思痛录》有关的问题。
根据《罗景山军门思痛录》中:“……出所自述思痛录二卷,见示携归读之……”。所述只有二卷。但《衢县志》:“罗氏家藏着稿本六卷”所述有六卷。究竟有几卷,现在无从核对。但从现有史料中可以推断《思痛录》可能分为两次自述。 
第一次应在咸丰十一年至十三年这段时间内。其理由是:《思痛录》内:“至咸丰十一年余以杭州事严旨褫职”句。说明罗大春巳被清廷剥夺职务。“杭州串”即指严州一役,当时损兵折将,大败而回,对战局影响极大,直接威胁省城杭州的安危,因此被撤职了。曾听父辈说过,罗大春为此事险遭问斩。这时候的罗大春,心情是极其复杂,沉重的。功名利禄,毁于一旦,思前想后,感慨万千。如今,脑袋总算保住,往后何去何从?被褫职的罗大春,自然心潮翻滚,难以平静。委曲受辱,怎不一吐为快.于是,开始自述他的《思痛录》了。事后,清廷又命罗大春收复严州,可能又立战功,未几仍官复原职,派往福建当水师提督去了。并继续述著《思痛录》。因而在俞樾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见罗景山军门为述咸丰十一年收复严州……,方言此时意气慷慨……。”此时应该是在咸丰十三年(1874)罗大春渡台之前的情况。《思痛录》为二卷,在福州送请俞樾撰序。事后,罗大春因病请假离台回内陆的,并一直在家休养。
第二次自述《思痛录》当在光绪三年(1877)至十五年(1889)之间完成。《衢县志》中,“光绪元年因病假内渡……补授湖南提督,又疏请练兵,挂吏议回衢籍。十年奉旨起用……十一年血疾假归,十六年(1890)简放建宁镇总兵卒於任。看来,因疏请练兵又受到了处分回家,这期间约有上十年经常赋闲在家,自然也有感怀。加之官场失意,身体欠佳,自述《思痛录》并进行修订,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也许就在这段时期内,述著《思痛录》的工作才全部完整,在原有二卷的基础上,经校核,补充后分为六卷手抄成册。
《思痛录》是罗大春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忏悔和良心的表白。罗大春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是极其激烈的,在《思痛录》内,字里行间确有得罪、贬低甚至反对满清朝廷及其有关人物的叙述。也有揭露秘闻的章句。自知不能问世,因而“独此录未肯轻易付梓,但传放家,”俾子孙世守之以为训而巳。”(《衢县志》)。仅作家训,语重心长,子孙借鉴,见其苦衷。《思痛录》可作为罗大春的忏悔绿,反省录和赎罪录来看。这一难能可贵的自责精神,也可见罗大春晚年高尚的情操。
可惜的是,《思痛录》仅存一卷,更重要的是在后面的部份。现在俞樾(也即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的祖父)家是否保存着《思痛录》的全部著作,不得而知。除此之外,不可复得了。

附录一:
俞樾①给罗大春(景山)的亲笔信:
景山吾兄军门大人阁下:前承招饮饱饫,郇庖感甚。大著年谱②,伏读一过,无任钦佩。
属撰序文,率拟呈
教。著粪佛头,良用惭愧。手肃处请
勋安
             愚小弟俞樾顿首
注:①俞樾,字曲园,晚请大文豪。著有《春在堂全书》系当代红学家俞平伯之祖父。
        ②年谱即《思痛录》

附录二:  
    左宗棠给罗大春(景山)的亲笔信(摘抄):
景山仁兄大人    专弁来得
    惠书并神曲二百斤具悉
    所示闽中诸务甫经厘定……
    即请
大安不具
    愚弟    左宗棠顿首
    六月初四日连镇行营
    再者顷见  
学处所刻弟奏稿,刻手甚工,校对亦少讹误。自浙抚至闽督,所有兵事吏事及或因或革或劾或举各端历历在目,如温旧书。幸甚幸甚!阁下之幸念故交,用情周至殊可感也。……

附录三:
罗景山军门“思痛录”序
俞樾
壬申之春,余于家兄壬甫福宁郡斋见罗景山军门,为述咸丰十一年收复严州与贼相持,以千七百人据斗大孤城,当贼四、五十万之众,粮尽援绝,然犹守死至三月之久,然后去。方言此时意气慷慨,口讲手画若太史公叙述楚汉间战争事,委曲详尽。余固已心伟其人。越数日,招饮于其署斋,酒后出所自述《思痛录》二卷见示,携归读之。乃知君少负大志,年十七徒步从军,大小千馀战,无不搴旗斩将,身先士卒。所擒馘不可胜计。即间有败衄,亦能全其卒伍,自引而归,盖卓然中兴名将也。我国家承平二百馀年,地大物博,稂莠蘖芽,大盗起于粤西,延易乎东南,为从古未有之剧寇。论者渭唐黄巢之乱不是逮也。乃自咸丰二年,贼由永安州走昭平,为燎原之始。以迄同治四年,尽歼其馀党于嘉应州,而后已首尾凡十馀年,而君无日不在行间,几于无役不与,无战不先。及军事大定,乃觏缕生平,年经月纬此一编,战功之多于此可见。而十馀年中,凡官军与贼势之盛衰及同时共事之人贤否?功罪无不具于此编。岂独见君之将才哉!抑亦可以观史才矣!君虽绛灌之伦而雅好文墨,尝得晋江陈门斋大令所辑史纬一书,谓其简不失要约,不伤严心,好之。为补刊其原版之残缺者,使成完书。分贻同好,因以全帙见赠。并知余从事撰述巳付剞劂者,积百馀卷,亦索全集一部去。嗟乎!余章句陋儒,无用于世。当江浙初定之日,曾庹书李少荃爵相。同年访求中兴来名臣名将事实,妄思撰著一书,备柱下采辑。而年逾五十,蹉跎未就,辱君不弃,问序於余,余何足以序君之书,重违雅意,漫书数语,溯以志执鞭之慕。抑余此次自浙来闽,由钱塘江溯流而上,道严州过兰溪,所经如七里泷,童子滩,皆君昔年鏖战之处。请携此编于归舟读之,泉声山色中,犹想见君英姿飒爽,横槊指挥时也。
罗大春
罗大春(1833—1890),字景山,贵州施秉县人。清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师驻衢,遂定居西安县城(今市区)。出身贫寒。17岁入清军,参与剿压太平军,转战于桂、湘、苏、鄂,署福建水师提督,注重海防,在宁波等要塞增设炮台多座。十三年奉命渡海驻防台湾,抗击法、荷等国侵略军,立功受奖。在台湾开发山区,安抚少数民族,有治绩。后请病假内渡。不久父殁回衢治丧。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办新疆军务,途中病疫流行,大春送去泉曲二百斤,支援保卫边疆。四年任湖南提督。十年入闽查办匪乱。十六年任建宁镇总兵,病故于任上。
生平身经百战,屡濒于危,其事备载于手编《思痛录》中。虽出身行伍,而好矜恤寒士,曾于岁末访查贫士,赠给度岁之资。又择省城杭州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西龙试馆一所,供西安(今衢县)、龙游乡试生员住用,费银三干余元。又于衢城北隅辟桑园,从吴兴携来蚕种饲养,发展生产。爱刊书籍,如《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行于世。所著《思痛录》对战乱诸多反思。

上一篇:罗聘传记
下一篇:探花罗文俊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