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中华罗氏渊源录

 罗建群 发布时间:2014-03-11

 

混沌天地亦难分,盘古开天劈地成,
愿将淡墨源流録,留与后世作史凭。

    溯本源以传宗接代,寻根谒祖;录史事而正本清源,承先啟后。光大宗功,弘扬祖德,慎宗追远而不忘其本矣。
    中华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休养生息,分化组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族人,同为炎黄子孫,就其中汉族罗氏一脉,乃黄帝嫡裔,祝融之后,经历数千年的生息繁衍,而今已成为中华古老姓氏之大姓、著姓。据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罗姓人口巳发展达1032万之多,列居中国百家人口大姓的第二十位。
    罗氏的远古祖先,按文化认同原则,应追溯至黄帝。
    大约在四、五十万年前,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学会了打造石器、半渔猎、半农耕,并在共同的生话中,结成了一个个部。距今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便集居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一个部落原在西北居住,后迁移到琢鹿一带,这就是后来黄帝所在的部落。据史考黄帝姓公孫,因在姬水长大,又姓姬,在轩辕之地住过,即今河南新郑。取名轩辕氏。后立国于有熊,又曰有熊氏。传说他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源沮水河畔之沮源降龙峽,是少典之子,其母吴枢,曰符葆,生于农历二月初二,故有二月龙抬头之吉祥传说。司马迁《史记》中载黄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轩辕”; 又载其:“性而神灵, 弱而能言, 幼而舌绚齐, 长而郭敏, 成而聪明”。 相传黄帝生下来就很聪明,不久就会说话,被称作“神灵”。 长大以后,更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宽厚的德性,深受人们的拥戴,十五岁被推荐为“部落酋长”。 他教人们盖房居住,驯养家畜,种植五谷,改变以前游猎的生活方式,在琢底山中建都定居,并创造了船和车,训炼兵士,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在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在黄河流域西北有一部落,首领叫炎帝,称“神农氏”。他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而败移走至黄帝部落之地,相继发生冲突。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决战,结果炎帝败输。两个部落合并,由黄帝当首领,炎帝为副首领。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是个十分凶残之人,黄帝收服炎帝后,与蚩尤发生战争,最终诛杀了蚩尤,结束了远古的战争,告别了野蛮的时代,建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帝。因为居住与西北黄土高原,其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黄乃地之正色,象征吉祥喜庆,为后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便以土德称王,曰:“黄帝”,称之轩辕黄帝。他于乱世起兵,以“德”号令天下,统一中国,故称之为中华民族之始祖,人们便称为“黄帝子孙”。但因为炎帝族的历史与文明的程度,超过了黄帝族,炎帝族首先进入了农业阶段。当时黄帝族还处于游牧阶段。后来虽然炎帝败服,但炎帝族势力的强大,未被黄帝族完全征服与同化,后人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后裔”。后人将炎帝和黄帝并列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将炎帝冠于黄帝之前,反应了炎帝族历史悠久和历史地位。
    古代传说中,黄帝不仅统一了中华民族,且有中华民族日趋文明方面功绩显赫。黄帝叫史官仓吉创造了文字,改变了过去以结绳记事之笨拙方法;又令臣子大挠创作甲子,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戊、亥十二个地支相配,来记录年、月、日、时。黄帝命令乐师伶伦用竹子做成三寸九分长能发出十二音的律吕,校正各种乐器的声音,以便和谐演奏。黄帝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后也尊称为“文明之祖” 、“人文之祖”。 在位百年,寿117岁,妃4生子12,众妾共子14,传次子昌意,传6世。死后世民将其埋入“桥山之颠”之黄土之中,望其“灵魂升天,精神长在”。
     中华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展繁衍,形成了而今以中原民族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罗氏先民亦是中华民族先民的组成部分,而今罗氏家族亦是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字源观“羅”: "罗"字是一个会意字,繁体写法"羅,在甲骨文字中,很形象似拿着网罟捕鸟的样子。意思正如许慎《说文解字》说的:"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网中有鸟(佳),也有糸(丝),表示"羅"字是捕捉鸟类的"网"。"羅"字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许慎等人对"羅网"与"羅"氏的解释,可谓集汉代以前古人关于"羅网"与"羅"氏解释之大成!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每一个字标志着一种形象,是一种文化积淀,"羅网"与"羅"字,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羅"字这一商、周时代显示捕鸟人-"羅网"的象形文字,也便成了祝融氏后裔妘姓不可替代的图腾与标志。《尔雅释器》云:"鸟罟,谓之罗。"《十三经注疏》中对此注:"谓罗络之。"疏:"飞鸟,张网以罗之。"《韩非子难三》说:"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说:罗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辈翠。"因此,“罗”的本义就是埔鸟的网。
    罗网的发明,是原始初民社会进步的伟大创举,对经结网捕鸟、捕兽、捕渔作业的部落生存和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部落团结合作和改善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上古先民长期在密山丛中张结罗网,捕捉鸟兽,吃鸟食,种鸟田,着鸟衣。这个张结罗网部落,称为罗部落,罗网人,或罗人。其地,称罗州、罗县;其山,称大罗山,小罗山;其水,称罗水、罗汭;其衣称罗衣、罗裙;其网称罗网。在今湖南与湖北交界之罗山县罗山一带,活跃着一群以编织罗网、靠捕鸟来維持生存,并以捕鸟工具“网罗”为图腾的部落,最初称之为罗部落, 这便是罗氏最初的先民, 而罗山地区便是罗氏古老的发祥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罗山,在县(罗山)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罗山县的命名,并非罗山之故,而是因罗部落最早活动于这一带而得名。大小罗山处于大批鸟南北迁徙之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网埔鸟的最佳场所,一至到民国时期,此地仍森林茂密、鸟类群集。
    罗姓的远古先祖,一直应追溯至黄帝,黄帝生昌意,生乾荒、生颛顼、生称、生卷章(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颛顼,高阳氏,三世乾荒之子,姬姓。轩辕后帝王,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pú)州旧有陵碑尚存。言15岁佐少昊为政,20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迁都于帝丘,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70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县。在位78年,寿98崩。葬东都濮阳顿丘,即今东昌府城外广阳里中。六世卷章(字老童)生二子,玮重黎(实名、长子)、讳吴回(实名、次子),姬姓。以功列五祀,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祝融” 乃罗氏开宗始祖  。 
     秦嘉谟补辑《世本》载“罗氏,本自颛顼,未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唐林宝《元和姓纂》载:“罗,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又云:"罗氏有齐郡、襄阳、河东三族。"宋代《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曰:“豫章徵音,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国,子孙以国为氏,又望出长沙。”《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祝融因作火正官,后世称火神。周末,祝融后代被封于罗,建立罗国,在宜城,位于湖北境内,后迁枝江,被楚国所併,原罗国王族子孙又移居湖南长沙,遂以原国名命姓,乃成罗氏。”陈明远编《中国姓氏辞典》记:“罗出自妘姓。以国为氏,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姓氏急就篇》则称:“罗氏,颛顼后。妘姓国。”《说文通训定声》载:“妘姓,源自祝融氏一古姓国也,鄢、郐、路、  偪、阳、鄅 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世本帝系篇》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娶于滕坟女,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女,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据《史记》考:”罗氏,乃祝融之后,本妘姓,都於郐。”《毛诗谱》注:"会人,即[祝融八姓]之 妘姓也,是为郐国。"据《百家姓考》:"罗氏,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吴回,是颛顼帝的曾孙。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春秋时,为楚所  ,其子孙南移枝江,周末徙长沙。"《 通史》载:“罗氏……祝融之后,妘姓。”
    综上所考,古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前一后,一神一职。前者称前祝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赤帝亦为祝融(前),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 史记》), 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 六韬》)。《礼记、月令》云:“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祝融在后,称后祝融。乃颛顼之孫、老童之子重黎和吴回,二人皆为火正之官,其职名曰“祝融”。《 左传》载:“火正曰祝融”, 火正就是掌管火之官,传说中之火神祝融。《路史》载:“祝融氏,号也;祝融氏,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 而《姓氏急就篇》又云:“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并非古帝祝融也”。 由此可知,这两个祝融,当以分别,不可混淆。
    今据文化认同,罗氏乃后祝融,黄帝之嫡裔,颛顼之后,祝融官重黎、吴回是也。重黎后辅佐伏羲镇离卦,故曰:南方,居火正之官,职曰:“祝融”。 殁封南方火神,现有祝融城在山西汾州府,葬直隶永平昌黎县,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六子,长子曰:宸佐。
    祝融公重黎,姬姓,都于郐(今河南新郑县),因居妘水之阳,改姬姓为妘姓。历经尧、舜、夏、商、周至六十世源公,仕周为中谋大夫,吕氏生二子:匡正、匡越,兄弟二人长大后皆随父辅佐周武王伐纣。匡正公讳郐,名里,因上祖祝融氏居火正,光融天下,取火之义,号福阳,其先世由郐迁移甘肃巩昌胧西县,世居零阳东乡。周武王九年,匡正公因征宜城有功,赐封“安南罗国侯”, 食采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之罗川城),成为西周初众多诸侯国之一个子爵国,因离城八十里有一条河曰罗水河,故国号曰“罗”, 正式成为周之属附国——罗子国。后因周朝之压迫,移都至古“罗川城”(今湖北南漳县,有遗址存留)。其弟匡越公周武王封罗国之中军上大夫,辅佐匡正公。
     罗子国自匡正公始,世代袭国,日益强大,至春秋十六世孙班公时,袭父爵掌罗子国。只可惜好景不常,时值春秋之际,正是列强群雄弱肉强食的混战时期,邻邦楚国日渐强大,野心勃勃,向外扩张,侵略邻国。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为王。 后来楚王率军东征西战,伐隨 、伐濮、战绞、战罗、伐邓、侵鄢、称霸中原。南方诸小国,不断受到楚国的侵凌,罗国亦在其中。据历史记载,罗与楚有过多次冲突和战事: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罗国企图乘机偷袭楚部,罗大夫伯喜受命到彭水(河南昌魏县)去多次侦察,准备出击,被楚人发现,慑于楚国的强大不敢干戈,所以罗国按兵不动。此事使楚将屈瑕震怒。第二年,罗国便遭到楚国的报复,楚罗双方打了一场恶仗。此次伐罗主将还是楚莫敖屈瑕。由于上次伐绞,楚人大获全胜,屈瑕骄矜自负,沾喜轻视,屈瑕为了尽早攻克罗国,督军尽快渡过鄢水,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以致渡水后,军容凌乱,罗国联合邓国、卢国,下面由罗军迎击,背后左右有卢师、邓军偷袭。楚军背腹受攻,迅速溃败。楚师屈瑕因退路被罗、卢联军截断,不得已,率残部南逃。由于罗军追击,楚师溃不成军,逃至荒谷(今江陵县境)一带,楚军主将屈瑕自缢于荒谷。有诗云:“肚略勇骁楚屈瑕,征郧伐绞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战,空使功名丧谷涯。”(史事见于春秋传及宜城县志)。周主嘉封班公为“罗国公”(见于《左传》),使罗子国势力越来越强大。至二十一世缙公时,游学于鲁,事教,立黄文学馆(约公元前541年至500年)。是时儒生众多,学管受赠巨匾“儒林堂”,晚年纂《儒林罗氏源流记》。殒后立神祖位于孔庙,春秋祭祀。
     楚国毕竟是怏怏大国,实力雄厚;罗国到底是个附属小国,不能与强楚抗衡。 后至周定王十一年二十四世万通公时,强楚再次伐罗,不敌而失国,罗子国自匡王正始,历二十四君,五百三十七年。其后楚国屯师八年,“楚复伐罗,併其罗,子孙以为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楚併罗时间约在公元前691年左右。罗国被楚灭后,族人颠沛流离,有的留居宜城,有的逃离楚地。楚王将大部分罗国遗民从宜城裹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将罗变成自己的附庸,置于楚国的直接控制之下。有关罗国遗民迁徙枝江记载,各史典都有记录。《水经注卷三十四》载:“枝江,其地,故罗国,蓋罗徙也。”《路史后记八》曰:“初国宜城,后徙枝江。”《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二》也载:“枝江县,在府(荆州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故罗国地,汉始置枝江县,属南郡。”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立,昱年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氏遗民集居枝江,逼近楚都,威胁其安全,楚王又将罗氏遗民从枝江厚迁湖南长沙、湘阴汩罗一带。《前汉书卷二十八》载:“长沙罗国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记:“岳州府……周以前为三苗地,春秋为麋国、罗国地。所属平江县:在府城南二百四十里,本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汉属长沙国。"范志明《岳阳风土记》说:”洞庭之南,罗水出焉。”《大明一统志》也明确记述:”汩罗江……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曰罗山,又称罗山.”都是因为有罗国子民活动地域而得名。
     万通公后历七世,俱隐居山林,不求闻达。至三十世程政公,出山事秦,涂氏生二子:凌甫、凌轩。 凌甫公,名乘,先为楚之临湘(今湖南长沙)侯,一心想报亡国之恨,复国雪耻,审势唯秦能灭楚,故秦军伐楚军进临湘之时,率众部迎秦军入临湘,有功于秦,封御史。后秦献公之时,封益伯侯,封陇西之地而不受,恳请助兵伐楚复国,夺回宜城。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在秦王之帮助下,率军伐楚夺回宜城旧都,自楚庄王灭罗至此,共二百三十年,光复故土,见宜城僻处山中,不宜发展,故将国都从宜成迁于南郡之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今仍保存有罗国城旧址)。凌甫公迁都定国后,见宗人播迁流离,罔知所自,遂以国为姓,溯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火正,匡王周朝赐国宜城,以国为姓,考历世源流,辑为家乘,垂诸后世。罗氏之有谱,实自凌甫公始,罗姓之由来,盖自黄帝姬姓,后祝融公易姬姓为云姓,直至凌甫公复国著谱,始以国为姓,易妘姓为罗姓。 罗氏之有家谱,就是在这二千三百多年前(公元前355 年)开始的,时年凌甫公已九十岁高龄。从此以后,罗氏千世万代的子孙,都能顺顺利利地找到自己的源头,不致由于年代至远而茫无头绪。这是一项不朽的贡献。如果不是他,两千三百多年来罗代家族的发展,很可能就会与现实完全不同。匡正公建国以来,罗国的传世情形,由于凌甫公的功绩以及后人的重视,而长期有完整的保存。这位罗始罗族的伟大功臣,罗子国三十一世祖凌甫公,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72 年)去世,享年97 岁,他的陵墓就在枝江城北。其事载枝江县志。同于其功德之显要,被后人尊奉为复国一世祖。
    其子南图公,仕秦,伐楚有功封中散大夫,其孙守陇公,仕秦,为长沙(今湖南长沙)郡太守,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 之害,于慎靓王元年,由枝江再迁长沙,隐居于幽泉石室之中,改罗姓刘,名念源(故后有罗刘二姓为一家之说),隐而不仕。后罗氏于长沙繁衍昌盛,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各之“罗县”。1975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便是历史证明。
    周末,罗子国之遗民大部分迁居湖南长沙罗县,故湖南罗氏率先名垂史册。在《湖南通志》中载:秦末维翰公仕秦,职掌九卿,四世无白丁,三代为公卿。其子罗天朝为长沙郡太守,生三子:君用、君同、君章,君用公为秦武陵郡令(今湖北常德市南之武陵),配黄氏生子珍、一女,郭氏生子珠(豫章罗氏之始祖),君用公因督运官铁,水运经洞庭湖时船沉人溺,其弟君同与黄氏及子女(子珍12岁、女16岁)遍湖寻找不见其踪,皆投湖而殉亲。乡众感其烈举,义募于故居长沙城东修建“忠义孝悌祠” 祭祀之。后豫章郡太守胡潘及邾县县令鲁攀闻讯,特请恩于朝庭表其烈举,皇上赐天朝长沙府“一门忠孝”, 金匾高悬,并于巴陵(今湖南岳阳)之垌庭湖畔立君用公之石像以昭表其节。后宋元丰年间(1078----1085)敕封其子珍为“孝感侯”、其女为“孝烈妃”, 君章袭兄职任武陵县令,并更名君赞,后仕罗县(今湖南汨罗市)县令。君用公遗子珠,字怀汉,幼勤奋功书,知识渊博,超群逾俗,敏于辨事,有雄才大略。初从叔父君赞事秦,后仕汉建奇功,汉高祖时初封治栗内使。兢兢业业督运粮饷。灭秦伐楚有功,经灌婴侯(初时为其部将)奏表升迁参军知政、节制诸郡、拜相大司农。拜相期间, 赋税宽平而国用优丰, 德声显赫。汉惠帝初因忠心耿直犯嫉而出守九江郡,因郡内贤仕张交献地而筑新城,在灌婴侯的支持下,在其妹弟石固协助下,于九江(今江西之南昌市)古地修筑城池,城建后环城种植豫章树(今香章树), 迁家于内。后析九江郡为“豫章郡”。 汉惠帝八年(公元前187年),吕后凌朝,朝纲紊乱,于是珠公便隐居于豫章城西之村野洪崖中,结草为芦,俗称“洪崖先生”,并于四周遍植罗汉柏、罗汉茶而自号“罗汉”, 晚年率子孫贯地三亩四厘五分而建“豫章罗氏宗祠”于草庐之北,并修辑《豫章罗氏谱志》。91岁而终,葬江西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九节蜈蚣形,未山丑向。《江西通志》载:“罗珠,高帝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子孫因家焉。晋末有罗企生、罗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濞连七国作叛,景帝命周亚夫讨其叛,灭之。亚夫请建置,以新南服,以九江郡属有新城,乃大司农所筑,而植有豫章,隶十八邑,请定为郡,始称城曰:“豫章郡”。后罗氏皆以“豫章”为郡望,珠公堪称:豫章罗氏之始祖。其长子罗居厚,汉武帝25年世袭父爵大司农,建元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太尉,卫国公后升用兵宰相,94寿终。
    元封年间,长沙人罗宏任交州刺史,是时交州下辖七郡,五十六县,是汉时身居高位之罗氏族人之一。《湖南通志》载:“罗宏,长沙人,元封五年(公元前104年),置交州郡刺史察所部郡国,治所在苍梧。郡刺史,多以荒远行部罕偏部,史因得恣其贪残。宏为刺史,春行冬息,遍历所部,咨询疾苦,太守多解授请罪。宏廉实举发,贪残敛迹。”汉建安年间(公元196___219年),罗劭, 字仲进, 豫章南昌人, 为侍中, 因李催作堆, 保汉献帝避难于弘农郡, 因护驾有功, 封列侯,是豫章罗氏继珠公后, 光大豫章罗氏又一显著人物。
     西汉末年,盛平之际(公无4年),王莽以毒酒庆寿而毒杀平帝,假立三岁孺子婴为帝,欲纂权谋位,暗绝皇室烟嗣。是时吾四十五世臣恭祖(豫章四世),为长乐少府,皇宫内侍,不忍皇室绝后,遂保孺子婴出宫至湖南长沙,隐姓埋名,改刘姓罗,名黄四(皇嗣之意),以避其害(故后有刘罗二姓为一家之说)。后人罗怀,十二岁为汉梁国宰相,食禄真二千石(正二品),是罗氏第一位封“诸侯相”者。庠生罗振吕于《谱序》载:“我怀祖,字有德,号居仁,汉相国,由江南徐州府沛县迁湖南孝感乡,后又迁江西吉水县罗鼎山彀罗村东淘银塘饩下,人称罗家村,三十世祖英豪、英贤、英才、英相、英秀、英侯、英华兄弟七人,因明洪武十二年避红巾之乱,遂失散于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落业”。 但其世系有误, 从东汉怀祖至宋初十二代仕俊公止, 时间跨越千年, 仅十二世, 有误待考。
    东汉光武帝时罗叶(豫章八世),元和四年任大司马,永元初任河南开封府校尉,为西域长史,因抗击匈奴建功立业而升太尉,镇守郁林,后有豫章太守张躬感太尉之大义,于武阳西建祠装像以祭之(即今之相公庙)。罗瑭(豫章十三世), 字公秀, 号柏林, 西晋太康时迁武阳渡, 居八载。后因梦得示: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访道至其地北林之南池塘,应梦而改名为瑭,并植柏种于北林塘前后,垂数十年而柏成林,该地改为柏林,故号“柏林公”, 世居此地,后称柏林罗氏,瑭公乃柏林罗氏始祖。
    汉时罗氏在江西、四川、湖南、广州等地开始崛起,出现了许多罗氏功臣:如广汉太守、襄阳罗蒙;孝廉博士、成都人罗衍;临海太守、耒阳人罗彦;县令楷模、郫县人罗衡;书法家罗晖;企业家、商人、成都人罗裒;东汉光武帝之南阳太守罗征;光禄大夫罗达;屡诏不仕、号称“诏贤先生”罗文通等等。
汉末,进入三国争雄时期,罗氏家族在不断状大、发展。在襄阳出现有一杰出人物——西鄂节侯罗宪,少以文名,时士人兴者比称为孔子学生“子贡”, 其父罗蒙,避难从鄂入蜀,官至广汉太守。其叔罗式,壯轲太守。罗宪抚叔遗孤罗尚,后封持节夷陵侯,形成了襄阳罗氏大家族,后形成襄阳郡望。
    至晋代,在湖南耒阳活跃着一支强大的罗氏家族,其代表人物——罗含,官至散骑常侍、侍中、廷尉、长沙相等。其祖父罗彦,官至临海太守。留有箸作《湘中山水记》(《宋史. 艺文》),对罗氏家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在晋史中有很高的地位。晋吋有豫章十五世罗铿,六岁游学,才高博学,善作诗文,为诏州县秀才,后进京就试上弟拜太子舍人,后避宫王敦之乱而隐居象牙冈西源,修炼仙术,勤研医药,济世济人。其子罗均章,幼名含,后改绥,因遇异人授以《遁甲兵书》及《都天遁书》而精通天文地理(今遁甲书中载之罗先生即是绥公也),于东晋康帝建元年进举秀才,后升尚书郎,拜散骑常侍郎。均章公之子罗企生、罗遵生,以“一门忠孝” 而名垂史册。遵生公长子罗昊,为湖广湘阴县主薄,后升襄阳府知府,授侍御史,世居南昌武阳之西。晋书载晋时罗氏人物有:建平太守罗述;巴郡太守罗琦;黄巾义军罗市;晋镇军罗敦;江州别驾罗洞;将领罗准、罗特、罗恒、罗寅等等。
    因晋朝是群雄四起,小国林立之时期,存在十六国争雄。到北魏崛起之时,为罗氏增添了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即山西代州人、鲜卑族罗结家族(《山西通志. 罗结传》)。《魏书》载:“罗结,代州人。其先世领部落,为国附臣。刘显之谋逆也,太祖去之(368—404,拓跋道武)。结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功赐爵屈蛇侯。太宗时,授持节(对三品下官员有生杀特权之官),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茁入卧内,因除长信卿。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至今犹存。朝庭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年一百二十岁,卒。赠宁东将军,幽州刺史,镒曰:贞。”从传记中可知,其家族强大,人才济济,掌管了北魏的半壁江山,形成罗氏之河东郡望。是一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形成的罗氏郡望,后改奉豫章郡望。有的家谱将其列入珠公世系,此乃讹传,当以更正。明状元罗伦曾于谱中作以指正,非汉族罗氏支系之始块字祖,当以鉴别,不可误传。
    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罗氏传奇人物——罗协。在《北史》中,有罗协本传。罗协,代郡人,北齐文帝时,封冠军将军、县男爵、进爵为侯、又进爵为公、进位柱国、授开府仪同三司,赐“南阳郡公”, 子罗金刚袭爵。曾赐姓“宇文”,后批准复姓“叱罗”。“ 叱罗氏”在北魏时,官方已改为“罗氏”, 因其地位足够改姓时,便请求恢复本姓,是“叱罗氏”留传又见于史册的唯一先人,本传中已改载姓氏历史,这说明“姓氏”对中华民族何等重要。罗协后裔均改姓罗,融入了“罗氏”大家庭。其间还有几位汉族罗氏人物名列史册:罗道珍,襄阳人,齐州东平原相、镇远将军、屯骑校尉;罗研,蜀君人,任散骑侍郎、两朝别驾;罗修,江陵令。罗和,齐州历城人,任北周中散大夫、济南太守;其子罗皓,北齐亭山县令;其孫罗旷,为齐州主薄、朝散大夫;其曾孫罗君副,为唐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等。
    随历史发展进入隋朝,虽为短暂38年,但在中国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基本上结束了诸侯纷争的混乱局世,统一了中国,为盛唐打下了基础。其间罗氏家族中罗达为隋立下不朽功绩,封“巴渠伯”、 持节行军总管、仪同大将军、齐州刺史,其家族奉晋罗尚为始祖,属罗氏襄阳郡望。名列隋史中之罗氏先人还有:罗荣,燕山王罗艺之父,为监门将军;罗令祖,幽州镇将,唐开国县公罗君预之父等等。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海外众多的“唐人街”便是明证。每当重大历史变更时期,总有罗氏杰出人物出现。“罗”是开唐十六姓之一,为盛唐的开创,立下不朽功绩。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铁、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赐予李姓,谓之开唐十六姓(后多改回原姓)。
    隋末唐初,燕王罗艺在唐史中占有显赫地位,在中国军事史上,以惯用奇袭、以弱胜強、以少胜多,留下光辉的篇章。罗艺,字子延,讳廉庵,襄州襄阳人,家京兆之云阳,隨监门将军罗荣(字允刚)之子。仕北齐而镇燕山(郡),后隋灭北齐而靠山王扬林兵伐之,与艺公久战不下,遂劝其降。杨林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德者居之,今时在陵而一战定北,再战而灭陈,四海咸平,边疆敬服,罗将军不能再兴齐室矣,若归我丈隋,永镇燕山。”艺公云:“若要俺顺随,必依三大事:第一虽降隋,部下兵马,听俺调度,永镇燕山。第二虽降隋,却不上朝见驾,听调不听宣。第三凡有珠戮,生杀自专。”扬林奏报隋主,准奏而下旨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据靠山王所奏,燕公罗艺廉明刚勇,堪为翼北屏藩,今加封靖边侯,统本部強兵,永镇燕山,听调不听宣,生杀自专,世袭其职,不负朕意。钦哉!谢恩!”后隋主赞誉“簪缨世胄,武将家风”。隋时以战功为虎贲郎将,封靖边侯,驻守涿郡。隋大业十二年取柳城、怀远等,自称幽州总管。唐武德元年(617)归唐,赐姓李,封燕郡王食邑五千户。唐高祖李渊拜之为左翊卫大将军,唐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还祖改回罗氏。其子罗仕信(俗名罗成),十四岁驰骋沙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老黄忠、少仕信”成为中华民族一老一少的骄傲,“少年英雄——罗成”更是海内外家喻户晓。先随父仕隋,其画像由隋炀帝钦定入选内史:“炀帝遣使慰喻之,又命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后顺魏,封五虎大将之猛虎将军,因征隨建奇功而加封一字并肩王。后归唐,打败王世充,攻破千金堡,屡立战功,擢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其孫罗通,自幼习武,熟读兵法,十六岁比武挂帅,封扫北大元帅,平伏北方诸侯而名闻天下。故今罗氏家风喻之“武将家风”、“ 扫北家凤”,盖源于此。唐朝还有左骁卫将军、上国柱、安山县侯罗君副;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开国县公罗君预;果毅将军罗承先;秦王左右、陪戎副尉罗甑生等。他们为兴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进一步为史载“罗” 为开唐十六姓之一提供真实有力的佐证。
     唐中期,出现襄阳人罗珦。贞元年间(796——802)为庐州刺史,后加朝散大夫,赐紫金鱼袋(朝衣);再迁上国柱、京兆尹。其在任间,政绩卓绝,据谱载明孝文皇帝御制罗珦。为善诗云:“庐州民病不求医,却向淫神致祷祈,罗珦施仁祛陋俗,济贫给药为捐资。三年化政洽郊野,芝草生庭白雀巢,赐紫恩荣累超擢,行仁举善报相交。”其祖父罗思崇,为韶、睦、常三州刺史;其父怀操为华州刺史、桂州兴安县令;其子罗让,进士出身,后为给事中、任福建观察史,左散骑常侍兼江西观察史,赠礼部尚书。《唐书》有本传,“罗珦子让,字景宣,以文学蚤有誉。举进士,元和元年(806),宏辟贤良方正,皆高弟,为咸阳尉。”在《全唐文》中有文存世,也是唐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京兆尹罗立言,安徽宣州人,贞元末(758-——804)擢进士,太和末(927——935)由庐州刺史召为司农少卿。为京兆尹、知府事(《全唐文》692卷)。罗好心,左神策马军十将,封奉天定难功臣,新平郡王。
    据《遵义府志. 罗荣传》载:“罗荣,字政卿,太原人。唐大历中(766——779),夜郎叛,命荣帅师南征剿抚并行,蛮方永靖,朝廷遂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编户,立差厘然画一。封六州都督、延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荣居播,建堂曰:忠爱。”即今贵州遵义三岔罗氏是其后也。由于罗荣官至“播州侯”,《遵义府志中》存有大量史料可查,也是罗荣家族之谱史,明朝前世代袭爵为官,家族十分兴隆,至今其后裔仍繁衍于斯地(遵义)。
    唐末五代初,处于改朝换代、社会大动荡时期,更是罗氏发扬光荣传统、大显身手的机遇,涌现出父子封王——罗弘信、罗绍威。《旧唐书罗弘信传》载:“罗弘信,字德孚,魏州贵乡人(原籍湖南长沙),曾祖秀,祖珍,父让,皆为本州岛岛军校。弘信少从戎役,历事节度使韩简、乐彦祯。光启末(885_887),彦祯子从训忌牙军, 出居于外, 军众废彦祯, 推赵文王异权主军州事, 从复以为不便, 因推弘信为帅.。”他是罗氏历史中罕见的才智出众、胆魄过人的人物,在唐末为罗氏历史普写了光辉篇章。其子罗绍威,字端己,文德初(888),授左散骑常侍,充天雄军节度副使。自龙纪至干宁(889——898),十年中累加官爵。父弘信卒,袭父位为留后,朝疋从而命之。天复末(901——903),累加封至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王。天佑初(904),授检校太尉,守侍中,进封邺王,赐号:“忠勤宣力功臣”。 其长子周干,为司农卿;次子周翰,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太、长沙郡开国公;三子周敬,授同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后升左监门卫上将军、诸卫上将军。其时有罗周文,名沂,唐长庆中任沙县县尉,捐建义恩寺,后为祠堂、学校,后从祀孔庙之罗从彦便是其第八世孫。
     唐末出现了名振天下之文坛“唐三罗”—— 罗隐、罗虬、罗邺。《唐才子全传》载:“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唐光启三年(887)吴越王表奏为钱塘令,后迁著作郎。天佑三年(906),充判官。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三年(909),迁发运使。”又载:“虬,词藻富赡,与族人隐、邺齐名,咸通间称“三罗”, 气宇终不逮。广明庚子乱后……。去从鹿州李孝恭从事。……”再载:“邺,余杭人也……,家资巨万。父则,为盐铁吏,子二人,俱以文学干进,邺尤长律诗。时宗人隐、虬,俱以声格称,遂齐名” 号“三罗”。 隐,雄丽而坦率;邺,清致而联绵;虬,则区区而已。……”唐三罗为罗氏争得很高声誉,隐以诗名闻天下,邺以雄气称诗中虎,虬则以义气豪放著世,在罗氏历史中具有崇高地位。尤其是邺王罗绍威马诗人罗隐、罗兖等编辑《罗氏通谱》,全国罗氏形成三代以上统一字辈,留下许多罗氏文献、诗歌,为后世修谱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
    唐末还有一位罗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罗崱。罗崱,史志无载。扬万里《诚斋文集朝罗氏万卷楼记》,断为晋之罗含、五代之罗隐的后代,其官职为“庐陵刺史”。 吉安、吉水是宋、明罗氏人才之集中地,皆奉其为始祖。现江西、四川、广东、湖南、福建、贵州、云南等省大部份罗氏族人,均奉罗崱公为始祖。今吾正觉寺罗氏皆为其后裔。
   五代是历史上短暂的群雄争霸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宋朝。在此时期,罗氏脱颖而出,其中有罗彦瑰,《宋史》载:“罗彥瑰,并州太原人。父(罗)全德,晋泌州刺史,彦瑰得补内殿直。…… 周初(951),迁散员都虞侯,坐枢密使王浚党,出为邓州教练史。世宗嗣位,召为伴钦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头军。从向训收秦凤有功,迁散指挥史。显德末(955——960),太祖自阵桥入归公署,见宰相范质等,未及言,(罗)彦瑰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由是降阶听命。…… ” 史传赵匡胤黄袍加身做皇帝之时,遭宰相范质等反对,罗彦瑰第一个挺身而出,杖剑质问范质等,扶佐了宋朝的诞生,历史功绩巨大,对宋代中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时罗氏在传统文化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代表人物有: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人(今福建沙县),世称豫章先生。他笃治性理之学,对国的学术研究,居功至伟,是闽文化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一位从祀孔庙的罗氏先贤,在罗氏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海内外罗氏中有巨大的影响。罗点,字春伯,6岁能文,26岁登淳熙三年(1176)进士第二,后为端明殿学士、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后赠太保。在传承儒多方面有很大贡献。罗畸,从彦远房叔父,少才华横溢,21岁即熙宁九年(1076)进士,30岁左右著《史海》百余卷,成为年轻的文史学家,后还著有《蓬山志》、《道山集》、《五经考题》、《洞霄录》等。罗适, 字正元, 号赤城, 宋台州宁海人, 英宗治平二年进土。历知县,官至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慷慨建白,务恤民隐,曾与苏轼议水利,著有《易解》、《赤城集》、《伤寒救俗方》等,殒后民为立祠。罗泌,字长源,宋庐陵人。绍兴十四年永州知府,学博才宏,侈游坟典,乃收集百著《路史》(47卷),对冲国的姓氏源流有精辟的研究。罗绋,字天文,庐陵人,自幼耽学,淹贯经史,崇宁舍法,行有司,累第其文高等,至刊于春官。乃屏居印山,教授学者,皆称印山先生。政和八年(1118)为举人,以子上行贵,赠承务郎。他“一门九进士”,其家教乃中华罗氏的骄傲。罗大经,字景纶,吉水人。宝庆进士,有经世志,博群书,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多有所评骘。著《易经》、《鹤林玉露》等,对宋有史料性记载,保存宋史之同时,亦为罗氏保存了很多珍贵史料。罗元杰,宋仁宗时任龙图大学仕兼祕书蒸贤校理,常行于永平、浙江、山东、长沙、山西各地,寻找祖籍根源,立谱详明。其子建公为广图大学仕,文章华国,博学精深,曾列孔庙享祀。元末箸名文学家——罗贯中,字本,太原人。一生致力文学创作,编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深入民心,中外闻名;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晚年还参辑《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起的作家,也是罗氏著名文学家之一。等等,其间名人学仕众多,难以详録。
    在宋元时期,有很多罗氏精英,为抗击外侵,保家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千秋留名。罗明远,字辉,庐陵人,性倜傥,闻寇将入境,以义倡众为战。守备至正闻吉安失守,命明远率敢死队四百众巷战城东,杀敌数千,为国而殒,郡立庙祀之。罗开礼,字正甫,讳水心,永丰人。袁州授教,后遇文天祥而肝胆相照,并随其抗击元兵。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任右丞相时,罗开礼募养义兵,助文相收复永丰,即任永丰知县兼招抚使。景炎二年八月,元兵元帅李恒领兵五万功兴国、永丰,文天祥兵败空坑;罗开礼不敌而俘,于狱中题诗于壁:“此身断不望生还,留得芳名在世间;大地尽为胡血染,好藏吾骨首阳山。”绝食八天而卒于狱中,终年80寿。文天祥闻之悲痛欲绝,并作《祭招抚使罗开礼水心先生文》:“江西义士勤王者众,末有如公之劲气诋胡,奋起死节,捐躯就义若风霆日星,忠烈伟哉!”罗子发,字梅崖,吉水人。与文天祥同砚席,宋末诏天祥勤王,子发亦行同抵南雄赴广。祥兴元年(1278)兵败五坡岭,与天祥被执。元将张宏范释之。后遣使诣燕问讯,天祥为撰行实。(《吉安府志》)罗贵,字以达,宋南雄保昌县(始兴)人,贡生,为南雄珠矶巷南迁移民领袖,率领三十三姓移民顺江而下,开发珠江三角洲,南雄市政府立碑作序記,史、志无载。系罗彥瑰第七世孫。生九子,繁衍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地区及海外。罗良,长汀人。元至正(1341——1368)以平漳贼立功,授长汀尉,累功授光禄大夫,进封晋国公。《福建通志》载:“罗良,平章政事,至正间,任巡按、福建总督。”是福建罗氏唐宋官居显著。良臣武将,宋元时期众多难以枚举,各地通史、家谱中各有记载,为罗氏家族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宋史》、《元史》、《辽、金史》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罗氏的记载,这些人的后代均加入了罗氏大家庭,他们祖先的历史在正史中有记载,理应属中华罗氏历史的一部分。如:罗世传,嘉定元年(1208),郴州黑风峒人,瑶族人,飞虎统制边宁战殁。罗孟,瑤人,嘉定二年,战江西,攻破龙泉县。罗崖,开宝元年(968),诏内所属羌部十六府大首领屈遇及十二府首领罗崖,以其族归顺,封罗崖为检校司徒、怀化将军。罗绎,浪穹国诏,其王(罗)丰死,子罗绎立。罗绎死,子罗望立,浪穹州刺史,与南诏战而败,挈其部保剑川以护剑浪。望死,子偏罗立。偏罗死而子罗君立。贞元中,南诏破剑川,罗君败而被虏,徙永昌。浪穹国罗丰、罗绎、罗望、偏罗、罗君五世为王。宋朝时期,还有大量少数民族氏见于史册,亦有罗氏迁居国外,他们的历史亦为中华罗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罗富,北宋末,奉命出使高丽(今韩国),后因朝庭南迁,入籍高丽,任监门(守宫城)卫上将军。成为韩国罗州罗氏的开基始祖。今韩国罗氏族人约十几万人,堪为当地名门望族,其谱载:“惟罗氏其先,来自中州之豫章,肇基于罗,根深源远。”由此可知为“豫章罗氏” 的国外支系。千余年来,不断派人到中国寻根谒祖,寻查祖籍地及族人,保存了宋时完整的谱牒。
    宋代罗氏名人众多,为“罗” 历史增光,但亦有为“罗” 历史留下污点。历史的教训值得鉴别,为官当权者,当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重,不得妄自非为,否则将成历史罪人,如宋吏部尚书罗汝楫,徽州歙县人,字彦济,政和二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新安开国侯,是一位很有才干之人,后阿附秦桧,对岳飞元帅问题上,违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害死岳飞,造成千古遗恨,万世骂名。罗氏子孫,当以为镜。
     元朝纪年89年,很快消亡,在推翻元朝的战争中,做为汉族主体之一的罗氏,产生许多能人志士,协助朱元璋取得大明江山。在明朝长达276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罗氏精英,将罗氏历史推向另一高峰。
    罗复仁,江西吉水人。《明史》有本传。“历朝赐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洪武三年(1370),置弘文管,以复仁为大学仕,与刘基(刘伯溫)同位。其老实为人,刚直不阿之品行,帝呼之“老实罗” 不呼名 而获此殊荣。罗复仁少年喜文,对天文、地理尤有研究。元末天下乱,参加抗元义军而投陈友谅,为翰林院编修。但他断定陈难成大事,便于朱元璋攻占九江时投之,为其谋。于朱左右出谋划策,忠言相告,深得信任。洪武二年(1369),安南(今越南)与占城两国发生争端,朱元璋下旨命罗复仁出使调解。他于两国调解中德威并重,晓之以礼,使之敬服,化干戈为玉帛。后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向朱请退获许,下旨批示其子孫世袭伯爵,特赐一品官,赐一品官及侍女、物品,并赐一件大布衣,于衣襟题词:“性虽粗率, 忠直可喜, 赐汝布衣, 放归田里。”他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弟(俗称探花),授编修。后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1522),摄尚书事,再迁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后辞,潜心格物致知之学。成为罗氏先贤入祀孔庙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足中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从他著《整庵文集》中可知,50岁后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儒、理、佛、道学三十年,于《困知记》(六卷)中提出不朽的哲学思想,在思想界、哲学界树起了罗氏丰碑。八十三寿终,赠太子太保。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史》有传。是明朝著明学者。他经深研,对“良知”理学,宏扬《易大传》:“寂然不动” 及周敦熙“无欲故静’’ 之旨, 确认:“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巨。”他的理学主張,在当時影响深远,颇负盛名。
    罗伦,字彝正,学者称一峰先生,吉安永丰人。为候选入祀孔庙的思想家。成化二年(1466),廷试,对策万余言,斥时弊,名声大震而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为人刚正,严于律已,潜心经学,对《周易》多修传注,间补已意;《礼记》备集儒家先见之明而分章以记;《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而措宜。成化十四年(1478)病卒,年方四十八寿。
    罗绪威,为御史,永乐年间,奸臣当道,以乱朝纲,为避其害,嘱三子易姓改名,长子熊恪,次子涂慎,三子郑岂,异地散居。故后有罗刘熊涂郑五姓一家之说。(史志无载,儒林堂《罗氏史志》中有记载。)罗汝敬, 名简,复仁公之孫。永乐二年(1404)进士。后擢工部右侍郎,曾两次出使安南(越南)。晚年主修《桃林、竹溪族谱》,并请当时内阁成员多人为家谱题序、诗、老人亭序等,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史料。罗大紜,字公廓,江西吉水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行人。万历十九年(1591)迁礼部给事中。上《定制书》数千言。天启中(1621——1627)赠光禄少卿。族人赞其与罗伦、罗洪先号称明“三罗”。
    罗统宸,江西吉水人,为元翰林大学仕,拜户部尚书。生八子。长子罗英豪,讳祥茂,字胜一,为明翰林院大学士,监察御使。明洪武二年(1369),奉旨出任谕州征剿史,征剿红巾军残部。洪武十二年(1379),统宸公领五子:荣、华、显、茂、盛,再度入蜀巴邑,出任重庆知府。恐年辰久远,兄弟异地迁居,逢之视兄弟为路人,视同宗为异性,嫡派难分,昭穆不明,特题八景诗(见诗赋篇)一首留传后世,代代相传而不致忘本、紊乱矣。公元1983年——1989年,贵州仁怀罗建群,主修儒林堂《罗氏家谱》、《罗氏史志》时,为统一百辈字派,议定以统宸公为一世祖,从统宸公后第24代始启用新百字排,使罗氏后裔今后千年不乱矣。
    罗汉辉,乃贵州仁怀正觉寺罗氏入黔始祖。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愾下陶银塘人,后迁湖北麻城,乃统宸祖第八代孫,官拜都司。崇桢元年(),奉旨为“黔省征剿大元帅”, 率子守馀(先锋)、守荣(副先锋),守耀(后军押粮官),从湖北麻城发兵,由川入黔,征剿川黔红巾乱贼。入蜀次子罗守荣镆守綦江而落业于赶水麻村;三子罗守耀镇守叙永而落业于大树;长子守馀随父由川入黔,经遵义到符阳(今仁怀),追剿红巾叛贼至龙井山岗之中遭埋伏,恶战八天八夜,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汉辉祖帅腰部中箭,血撒一地(相传次晨血地蚂蚁含土垒坟,今斯地血坟为证),祖帅将帅旗扎腰,率众杀出重围,至华家茬为国捐躯,殁于疆场。幸援军至,守馀率部回旋冲杀,合歼符阳之贼。上奏朝庭,崇祯帝下旨御葬汉辉祖帅于华家茬,加封罗守馀为“镇黔大元帅”,镇守符阳,奉旨守孝三年,兵丁同欢,享食爵禄,于崇祯五年而落业于安罗里四甲地名李核村(今正觉寺村),并题四山为界落业诗(见诗赋篇)传于后世,娶涂氏,生江山、湖山、海山三子。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罗江山、罗湖山、罗海山兄弟三人,缅怀祖上功绩,捨业三百余石而于李核村修建三合天井祠廟,因三祖人名讳“山”,故曰:“三台山”,该祠廟取名:“正觉寺”, 从此该地李核村而易名正觉寺村,沿用至今。迄今有三百余年历史。
明朝时期各类罗氏英才倍出,其有开国功臣、入祀孔庙先贤、循吏贤良、儒理学先贤、将帅勇武等,难以表録。其间修谱者众多,且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随罗氏人口的“翻番”, 罗氏各方面人才亦出现“翻番”现象,其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
    清朝时期,由于满人统治天下,亦遭传统文化浓厚之罗氏家族先贤的强烈反对。后因一代大帝康熙提倡、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满汉一家,共兴国土。罗氏先贤率先为朝廷出力,其中列入“王侯卿相”者23人之多;将帅武勇者100人以上;诗文名家50人以上;忠义循良380人以上; 懿德高逸者19人。如: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是著名的教育家,乾隆十二年进举人,乾隆十六年成进士、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钦命各地主考,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乾隆三十九年,升鸿胪寺少卿,后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撰有《凝园读易管见》、《凝园读诗管见》、《罗鸿胪集》、《广养生说》、《九江考》。罗聘,安徽歙县人,桥居扬州,为“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觯、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之一,以《鬼趣图》而名闻天下,擅长梅竹兰石之作,其子允绍、允缵,女芳洲,均善画梅,世称“罗家梅派”。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山西人,咸丰三年任知县,后升布政使,著有《小学韵语》、《罗山遗集》;罗思举,字天鹏,四川东乡人,四川提督,封男爵,加太子太保,后捐资白银十万两修建今成都城北隅之文殊院。罗荣光,字耀庭,湖南乾城人,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大沽口炮台达24年,誉为“天下第一海防”, 后抗击八国联军壮烈殉国,年67岁。罗汝才, 陕西延安人, 绰号“曹操”, 初为山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崇祯三年跟随张献忠,后於崇祯十四年投闯王李自成,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 随闯王征战,屡立战功,史书载:“自成善战,汝才善战,两人相须若左、右手”, 后因功高,遭人嫉妒,挑拨李闯王而被害。罗大冈,广东潮州人,为义军首领,于道光三十年(1850),投奔洪秀全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为左二军军帅,后升金官正将军,为太平天国军中重要将领,咸丰四年于安庆与曾国潘湘军恶战中捐躯,迩后追封为“奋王”。 罗清,道号净清,甘肃兰州人,十七岁考中举人,后赐进士,擢任监察御史及户部侍郎;后信佛修道,得清源禅师(相传为青帮第一代祖师,原为明永乐文渊阁大学仕金幼孜,后为禅宗临济派三十六世鹅头禅师弟子,与道教张天师斗法获胜而封护国法师,提倡普门开放,创立清门,后演变为清帮)遗留之遗文偈语经典,编著《定国天书》五部,嘉靖帝封之为定国真人,于栖霞山紫云洞修炼,成为清门(清帮)第二代祖师,后历代青帮香堂之上都供奉其“罗祖”牌位。等等,众多难以载录,由于清朝时各省地方志记载、保存完整, 有传记传世记载的罗氏数较多, 各地罗氏著谱较前代多且考证也较详实, 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民国到新中国时期, 废除科举制度, 只能从仕宦方面作以分析和了解, 各方面人才倍出, 可列入“军政人物” 就有200多人, 在高素质人才, 高层次人士方面, 达到中华罗氏历史之高峰。
新中国时期可谓中华罗氏又一鼎盛时期。各行各业人才倍出, 军政方面亦有罗氏杰出人物:如罗荣恒, 湖南湘潭人,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 其子罗东进, 中将, 二炮副政委; 罗瑞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公安部部长; 罗干, 山东济南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政法委书记; 罗元法, 福建龙岩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空军副司令;罗清泉, 湖北江陵人, 中共中央委员、湖北省省长; 罗亦农, 湖南湘潭人,1902年生,1927年为中央委员、江西省委书记,1928年被捕就义, 年26岁;罗锡恩, 浙江镇海人, 内蒙古自治区九届政协副主席。罗次启,贵州仁怀人,曾留学南洋、新加坡任教,后回国同孙中山参与革命运动,解放前为贵州省府参议,解放后任仁怀县县长;罗训森,福建福州人,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华罗氏通谱》主编;罗建文,贵州仁怀人,为仁怀县县长,退休后任仁怀市老年书法会会长、老年大学任教;罗建群,字罡,号通明,贵州仁怀人,中医师,曾为喜头、大坝区卫生院院长,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委员,退休后主编《罗氏家谱》、《罗氏史志》,参辑《中华罗氏通谱》, 为荣誉编委等等,罗氏先贤,枚不胜数, 他们为祖国之繁荣和稳定, 为家族之荣誉和生存发展, 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罗姓修谱始自秦凌甫公。后修谱者众, 其中考查详细之代表作有:宋宰相、江西抚州罗点支系修编之《豫章罗氏人物志》 宋侍郎罗盛德、南唐儒仕罗颖主编之《豫章罗氏族谱》; 宋大学仕罗元杰主编《罗氏大成谱》; 明状元罗伦编修之《秀川罗氏家谱>;明工部侍郎罗汝敬、 贵州参政罗璞等编修《桃林竹溪罗氏族谱》;清乾隆间提督罗英芴等编修《闽沙罗仕家谱》;八十年代香港罗君主编之《豫章罗氏源流考》、贵州仁怀罗建群主编之儒林堂《罗氏家谱》(1983)、《罗氏史志》(1989)、福建罗训森主编之《中华罗氏通谱》(2008)。
    历代英才,生生不息,……盖我罗氏门第,立华夏大地数千年历史,列祖列宗,仕宦列次,有的学深思邃,睿智惊世;有的才华横溢,卓绝超俗;有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有的忠心耿耿,刚正不阿;……历代英豪,堪为后世之典范者林立。无疑,这些杰出人物都是谱写罗姓辉煌史册的勋臣,也是缔造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勋臣。值此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之际,敬望罗氏后世之贤者,以先人为帜,不失本门于国之荣,永远保持本族之名节,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探寻罗姓古老而神秘的起源,回顾祖先们艰辛创业的伟绩,既是罗姓传人的心愿,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数千年以来, 罗氏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罗氏已存在并发展了二千七百余年, 只要人类共同维护“地球村”的生态环境, 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中华罗氏将继续生存和发展, 直至永远。海内外的罗氏将高举“罗”字大旗, 继续艰苦奋斗、弘扬祖德、善述善继、再接再励为中华罗氏谱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汉辉祖第十四世  罗建群
                                                     2012年季春考撰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