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谱编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通谱编纂

《中华罗氏通谱》特刊 专家谱序

  发布时间:2003-05-19

 

专家谱序

《中华罗氏通谱》序    童  超
欣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告,谨致热烈的祝贺。
罗氏系中华著姓之一,不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而且名流辈出,贡献卓著。罗氏族群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以洋洋数百万言的通谱形式,将散见于正史、方志与历代族谱等典籍及文物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蒐集于一体,并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分门别类,去伪存真,从而全面真实地记录罗氏起源、繁衍、播迁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浓墨重彩地描绘罗氏从古迄今,如星光灿烂、不断涌现的各类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与光辉业绩,条分缕析地展示罗氏族群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与以“遗风善俗”(苏东坡《罗氏谱赞》)为主体的优秀宗族文化,无疑是一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当然,以民间之力,要完成这项工作,其艰难险阻也可想而知。在海内外罗氏族人的积极支持下,通谱编委会数年如一日,尽心竭力,集思广益,终于大功告成,这是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与衷心祝贺的。
目前,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与时俱进,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在,
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工作,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日益广泛的关注与积极支持。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群策群力地编纂姓氏通谱,是深入研究与广泛普及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优秀的范例,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必将随着岁月流逝而日益彰显。
注:收稿日期2003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
童  超,男,1938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历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2001年6月起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中华罗氏通谱》初稿审查委员会主任。

《中华罗氏通谱》序
中华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乡族社会结构与伦理政治文化的产物。传统社会里,包括族谱在内的宗族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族谱作为文化认同象征,成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因此族谱也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在古代东亚的所谓儒家文化圈,中国族谱也影响了东亚的姓族世系文化,其中尤以朝鲜为最。近代以来,西力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当中,看重过去、强调认同、重视血缘关系、区别人际关系的身份等级,被认为是中国以及东亚社会停滞、腐败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原因。不能说这种看法毫无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如此简单。20世纪6
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成功,特别是韩国、台湾等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实现现代化,让世人重新思考儒家文化的价值。当代西方世界面临过分强调个人带来的社会问题时,也在不断发现东亚文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处于地球村时代,各民族文化平等、保留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大陆的族谱文化在20世纪50-70年代大约30年间遭到强烈破坏,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渐趋复兴。近20年来大陆的经济与社会正在转型,向着现代化快速前进。但是现代化的社会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建设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族谱文化恰恰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以传统文化的相对滞后性抵消现代化带来的激进与浮躁,是一个成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的重要“秘密”。 族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发挥这种作用。韩国、台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纂修族谱,提倡传统姓族文化与此不无关系。《中华罗氏通谱》成书在即,全书分为卷首、文献篇、人物篇、世系篇、附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将族谱文化、学术价值、时代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该谱不仅对团结海内外罗姓华人意义重大,而且因其学术价值和社会需要,必传之于世。我与通谱负责人罗训森先生在200
0年上海的国际中国族谱学术讨论会上相识,后承蒙不弃,忝列通谱修纂的顾问,今通谱即将大功告成,既喜且贺。是为序。
公元2003年4月21日岁在癸未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  河北常建华  谨书

常建华简介
常建华,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个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为工人。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中国史,1982年本科毕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6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历史学博士。留校任教以来,1990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目前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自1980年代开始研究宗族史与族谱学,著有《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合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等书,发表中国族谱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多篇。新著《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二书。
                                                                                       
序  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姓氏发生了兴趣,科学家们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对当代中国人姓氏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人姓氏是一种资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中国姓氏文化在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传统的文化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年代,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姓氏文化的地位。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和传递规律,决定了它在探讨人类起源、民族形成、生物遗传基因的进化、乃至药物学等领域研究中的作用。这一点确实使国人大开眼界,大部分人原先一直认为姓氏不过仅仅作为一个人称呼的符号而已,没有“什么意思”!甚至把研究姓氏和家谱的学问,倾向于归为搞“封建迷信”、搞“宗派”的嫌疑行为,对姓氏文化不屑一顾。科学的发展和发现,给了中国姓氏文化新的生命和机遇。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发表了中国姓氏与遗传基因关系的研究成果,宣布了“姓氏基因”确实存在的科学结论,使中国姓氏文化的研究又向上推进了一个层次。
中国姓氏不但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是一门现代的科学。中国人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史之一,有五千年之久。而我们中国人的姓氏也有五千年之源,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有这么长远。五千年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姓氏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过。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所制定的姓氏传递规律是完全符合自然进化的法则: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这与决定人类男性的遗传物质(Y染色体)的遗传规律几乎是一样的。遵循自然进化法则的人类活动的一切行为和形式将赋予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姓氏就是属于这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文化。
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多元文化,具有多层结构。当今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大约有3500多个,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至目前的最新数据在22000个以上,每一种姓氏形成的时间和背景有异有同,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姓氏,这是多元的。中国的每一种大姓不是由单一的血统组成的,往往有多个支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地吸收其他血统的成员,最终形成目前中国大姓的规模,这是多层的。所以,中国的大姓中包含了其他姓氏的血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姓氏应是平等的,大家应和睦共处,繁荣昌盛。
《中华罗氏通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的时期进行的。经历了几千年的罗氏族人,散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目前的人口已经超越了千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百家姓”之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罗氏通谱》就是一部各地罗氏族人寻根问源的“圣典”。《中华罗氏通谱》以现代的理念和传统的形式,追述罗氏的起源、形成和分布,特别是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来源的罗氏派别的内容。以这种高瞻远瞩的胸怀来缅怀我们几千年的历代罗氏英雄和列祖列宗,感染罗氏民众,激励罗氏民心,增加罗氏大族的凝聚力,以此形成一股振兴罗氏宗族、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试想一下,不管是来自大陆的、港澳的、台湾的罗氏同胞,还是海外的罗氏华人,只要一翻开这部《中华罗氏通谱》,哪一位不会热血沸腾、精神振奋?我为这部书的设想而赞叹,为这部书的出版而欢呼!
承蒙友人罗训森先生的嘱托为《中华罗氏通谱》作序,本人今献上此文和罗氏全国分布彩图权当作序。

                                           袁 义 达
                                          2003年3月18日于北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袁义达简介
袁义达,1947年生,浙江奉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创新前沿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一直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和中国人姓氏的研究,参加或主持过多项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共发表了40余篇论文和二部专著(《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和遗传的规律,分布曲线和公式,首次提出了中国人姓氏“基因”的存在,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2001年5月起,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

《中华罗氏通谱》序
华夏文明,日耀星灿;炎黄裔胄,绳继瓜绵。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了姓氏家族的内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突显出寻根溯源的意识。众多专家学者,长期追寻中华民族文化的肇端;亿兆齐民百姓,执着关心自己姓族历史的变迁。“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查文物稽载籍。炎黄裔胄寻根问祖历史之长、规模之大,是我们星球人类中所仅见的。代代相续的族谱宗牒就是其中的丰硕成果。
谱牒是姓氏信息的载体,是家族历史的缩影,是宗派关系的纽带。古人修谱牒,王侯世家据以“别流品,备选举,通婚姻”,齐民百姓旨在“溯渊源,序尊卑,厚风俗”;今人修谱牒,为示慎终追远,而利寻根谒祖。姓氏寻根,人同此心。此身自何而来,本姓为何前定?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思考求索。姓族有盛衰荣辱,势所必然;个人求木本水源,情有可原。每个姓氏因血脉相承,贯古通今,故有寻根之举,修谱之作。斗转星移,古今异代。当今修志续谱,重在延续历史,弘扬文化,旨趣有别,方法亦异,自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方不负先人遗意。
海内外罗氏贤达发起修纂《中华罗氏通谱》,此举令世人刮目。众所周知,罗人的发祥已有四千年历史,罗氏的肇端也近三千年。而今罗姓人口在中华百家姓氏中名列二十位,据测算,仅中国大陆有人口逾一千万众,无疑是华夏姓族中之大姓、著姓。罗姓虽然支分派衍,头绪纷繁;南迁北徙,山水永隔。但因渊源明晰,流传有序,千年血脉归于一本,万里胞泽汇为一家。其世系、史迹斑斑可考,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亲和力。
编修《中华罗氏通谱》,是家族文化建设中的一项浩大工程,必须举全族之力方可成功。罗训森先生多年从事中华罗氏源流及文化研究工作,后又受任主持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他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大量心血:从篇目设计、资料收集、内容编写,到联络宗亲、发动支持、筹措资金。海内外罗氏族人也对修谱给予了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其共襄盛举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而今,大功告成,巨帙付梓,中华姓族文化再添新葩。世人可以由此获见罗氏发展的历史概貌,人们也可藉此得窥中华姓氏文化大观的豹斑。尝鼎一脔,而知肉味。泱泱中华,浩浩氏族。由血缘凝成的姓氏文化传统,悠远而渺茫,钩玄索隐,稽古探幽,非忠诚勤勉的知者不能办,非齐心协力的行者不能成。罗氏族人可以由此自豪本族历史信而有征,本族文化灿且多姿。相信人们在艳羡之余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与祝贺。
值此《中华罗氏通谱》出版之际,罗训森先生殷勤邀我作序。自知人微言轻,辞不达意,无奈盛情难却,高谊岂拒?故而恭疏短语,聊表贺忱,忝以为序。


                        卢 美 松 拜书
                         癸未仲春
卢美松简介
卢美松,男,福州人,1944年10月生。1963年至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专业,现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副厅级);福建省地方史志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从事福建地方历史、人物、古代民族和姓氏源流研究,发表《闽族渊源初探》、《闽台古代民族渊源》、《论闽台古代经济关系》、《南方纺织品起源略论》、《海上丝绸之路溯源》、《福建的殷商文明》、《畲族探源》等论文及《福建日报》闽史话专栏文章计约30万字。《沈宝桢研究》主编。《中华卢氏源流》编著。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卢氏委员会主任。
2001年5月起,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
序 言
中华文化,璀灿深厚;罗氏历史,悠久光辉。传承文化尤以民为邦本之德治教化为依归。“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成为罗氏家风。
中国地域广大而世界更甚。我罗氏子孙源远流长,不但遍布全国而且遍及全球。罗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份,排为第二十位大姓。罗姓先祖,上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后裔子孙,下衍美、加、韩、星、马、泰、香港、台湾、澳门。以国为氏,垂降汉、晋、南北朝近千年,人文蔚起,丁口蕃衍,罗氏由兹大盛。肇自唐、宋、元、明、清,越五朝,更递嬗承,声誉鹊起,鸿儒彦士载史册。汉·大将罗珠,有功德于民,开启豫章郡望;“唐三罗”罗隐、邺、虬文名著,芳振长沙罗城;宋·罗从彦,承杨时,传李侗,启朱熹,理学传家垂声远;明·罗钦顺,“困知记”,风士林,存今世,唯物哲理祀庙堂。“三状元”罗伦、罗洪先、罗万化仕进佳话留人间;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浒》扬“罗”名;“十帅”罗荣桓、“十大将”罗瑞卿等等,古往今来,王侯卿相,车载斗量,将帅武勇,藏龙卧虎。功成名就后,诸有识之士,皆身体力行,编修谱牒,重视德化,启迪后昆。
今《中华罗氏通谱》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正史、地方志与族谱有机结合;用现代遗传基因边缘学科指导古老谱牒编纂,另辟蹊径,科学治谱,编著了约略五、六百万言之巨著,诚千年一遇之盛事。
时至今日,中国广大农村社区,仍至海外,有些仍保有血缘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的特点。而以男性血统关系为核心的谱牒文化与以地域为核心的乡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一言以蔽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其文化内涵之熠熠光辉,确保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振兴中华”的今日,强调“三个代表”先进作用,强调“以德治国”的方略,实有其巨大的意义。《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与时俱进,切合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训森等宗彦从筹划到开编,已花费了多年的心血,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群体互补作用,历尽艰辛,在兄弟姓氏专家学者、宗彦贤达的支持护翼下,终于大功厥成。今值可预期出版《中华罗氏通谱》之际,可喜可贺。本人理工出身,才疏学浅,仅表微忱,以此感言为序。
二炮工程学院教授、少将、正军职罗吉庭谨识  二OO三年孟夏
注:简历见“顾问简介”一栏。

中华罗氏通谱序
中华罗氏通谱经族人共同努力,今庆成功矣!这是我罗族在新世纪伊始,祖国正迈向繁荣昌盛时期所进行的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也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大壮举。若干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罗氏曾经修纂过灿若星辰的谱牒,形成中华罗氏所特有的姓氏文化。但数量虽多,若考究其内容和范围,都较狭小,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形成的,非时人之过也。新时代的中华罗氏通谱,合全国乃至世界的罗氏而通谱之。它纵贯古今,囊括四海,规模宏远矣!整个通谱分世系、人物、文献三篇。其世系篇,适应当今世运更新,全球联网的态势,使全国枝繁叶茂的各支系概况基本上得到反映,便于海内外罗氏追根溯源,寻宗问祖,叙其昭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汇入中华民族大洪流而奔腾前进。人物篇则展示历代罗氏中的王侯将相,节烈忠义,文雅高风之士,为国家为人类所成就的卓荦不凡的业绩。文献篇中,既显现了我族人的光华夺目,文采风流,又搜集了历代贤达伟人为族人写的珍贵华章,对我族人的才略和丰功给予认同和赞美。通谱的这些内涵,显现出我罗族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既可楷模百世,使族人感到自豪,又可激励后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们今天修纂中华罗氏通谱的主旨所在。愿族人披览通谱之际,宁静致远,黾勉同心,为弘扬我罗氏敬宗爱国,孝悌治家,忠诚正直,善友睦邻,贤贤贱不肖之美德,以期我罗氏能更加载誉于天下。
中华罗氏通谱这一伟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其所以能胜利完成,除族人同心协力,共襄此举外,应归功于以训森主编为代表的编委们。他们驰南闯北,遍访宗亲,广征博采,精心编纂,呕尽心血,不计报酬。这种为全族之荣光,为姓氏文化的发扬光大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全族永远钦佩。谱成,训森主编以序属予,私念通谱乃我族继往开来之盛事,不敢以薄德少文辞,且自愧于通谱奉献甚微,借此亦可稍补予之过也。是为序。
湖南株洲市(原属湘潭)鼓颡洲罗氏二十代孙裔罗立洲二OO三年五一节前。

罗立洲简介
罗立洲  男,1923年2月出生,湖南株洲人。中共党员。1946年肄业于广州大学。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离休。为中共早期著名领导者——罗学瓒烈士的子女。现为株洲市南楚诗社社长。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湖南岳麓诗社常务理事。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湖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1949年前曾参与编修《湖南鼓颡洲罗氏族谱》,2002年2月起兼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

祝《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告竣
罗 毛 麟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乡,这里聚居了近两万名的罗姓子孙。幼时,对先祖渊源虽有耳闻,并无深知。自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戎马倥偬,与家乡亲人们的联系日渐减少,对家族、姓氏亦不热衷,曾一度敬而远之。改革开放解除了人们的精神禁锢,也解放了我的思想。 2001年家乡宗亲《田心罗氏五修族谱》完成,闻之甚喜。而今,经过海内外罗氏宗彦热心和有心人氏近六年来的热衷筹备及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下称《通谱》)终于告竣,尤感欣然。
    承蒙厚爱,有幸成为这次整修《通谱》的顾问,实感欣慰。又据编委会推举,要我作序,确实为难。想我毛麟自1985年3月经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批准退休至今,安渡晚年一十七载,今已七十有四,既非官显,亦非文重,委实不敢妄自言序。在此,仅为《通谱》编纂工程告竣谈点个人感受。
    《中华罗氏通谱》,仅此名称已足见其工程之浩大。据载,为确保《通谱》顺利完成,编委会特聘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罗文正先生和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会长罗庆安先生担任名誉主席,聘请原中央军委空军副司令员罗元发中将为名誉顾问,并聘请国内专家、教授、学者及有关代表共43人担任顾问。全国现有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分会或联络处,美、英、德、韩、新、马等14个国家的罗氏宗亲会与编委会有密切联系。各位罗氏宗亲,更是有钱出钱、共襄盛举。目前各地筹资已达百万计,其中美国中华工商联合会长罗文正先生、广东南海星发建陶公司董事长罗四珠先生捐款都在20万元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担任《通谱》主编的罗训森宗彦,放弃处级身份及十余万年薪,投入到并无薪酬的繁重编务工作中,与编委会同仁一起,为《通谱》这项浩大工程的告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说是居功至伟。这足以说明,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对《通谱》编纂工作之热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姓氏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谱》的内容涵盖罗氏的先祖渊源、人物郡望、文献文物、支系概况、名位表、世系图等,集正史、地方志、族谱等典籍中罗氏史料之大全,可谓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其参与人数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反映地域之阔,筹备时间之长,在国内罗氏修谱工作中谓之“前无古人,难有来者”,恐不为过。
    罗姓,是中华20家大姓之一,人口达千万之众,占全国人口的0.86%。是广袤的中华沃土养育了罗姓氏族,使其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罗氏历史上人才辈出,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据载,自唐末五代邺王罗绍威与著名诗人罗隐、罗衮等通谱,全国统一字辈以来,罗氏通谱长期未系统修过。为使罗姓氏族不致于造成历史断层,罗氏宗亲达成共识,筹巨资整修通谱,花力气疏通理清罗氏世系源流,这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人伦之本,以及弘扬祖德、缅怀先人,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罗氏通谱》虽然只记载了一个姓氏的发源、生息和繁衍,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痕迹与传递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罗氏繁衍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悠长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德、重义、重贡献”及“爱家、爱祖、爱国”的传统。弘扬罗氏文化,实际上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正如罗驭雄在《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中所言:“惟是天下之平,基于治国,一国之治,基于齐家……,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这也足以说明“溯渊源、析派衍,辩血统,敦族谊……,述先世之嘉言懿行,以示范后世子孙”的重要了。
《通谱》全体编委秉海内外罗氏之重托,为继承传统,数典忆祖之功,求真务实,勤俭节约,胜利编纂成《中华罗氏通谱》,定能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开创未来,真正与时俱进,使罗氏子孙为中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伟大复兴更添光彩!
二○○三年三月十八日
罗毛麟简介
罗毛麟  罗人满,字毛麟,一九二九年己巳正月生于湘乡中沙镇、田心小洞村,解放前夕读高中二年半,一九四九年十月参加解放军,从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军需学校(未毕业)学习,直接调配到中南军区后方勤务部(现为广州军区联勤部)机关工作,历任参谋、科长、副师级研究员、军区企业办公室政治委员(正师职),一九八五年三月经邓小平主席批准退休。

审议通谱

罗元发将军的意见
原中央军委、空军副司令罗元发中将的侄女罗海明在福州工作,她热心罗氏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的有关活动,2003年春节,利用前往北京探亲机会,向罗元发将军汇报本会工作。罗元发将军说,你回去告诉他们,指示谈不上,有一个意见,就是捐款不能搞摊派,要自愿,有钱的多捐一些,海内外企业家多捐一些。

编者按:罗将军的意见非常正确,本会已十分明确地通知各分会、联络处,不得在尚未脱贫的地区开展捐款、订谱活动。社会公益事业必须按自愿原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进行促销等商业活动。本会接到某些地区打来电话,说有人冒用本会名义,在进行人丁摊派等活动。为此本会重申: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从未派员或委托任何人进行人丁摊派活动,各地劝捐、征订《中华罗氏通谱》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政策。进行此类活动,必须主动出示有关证件。敬请广大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警惕有人盗用本会名义进行人丁摊派、推销《中华罗氏通谱》等各种非法活动。

中华罗氏通谱》要有历史价值
——罗文正主席电话记录
2003年4月23日8点38分至9点28分

罗训森:您好,罗氏通谱编委会。
罗文正: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吗?请找罗训森。
罗训森:我就是,请问您是那一位?
罗文正:我是罗文正,你发来的传真收到了,本来4月29日要到云南开会,云南大学聘我当副理事长,因非典型肺炎的事取消了,我们5月18日的会也延期了,很好。美国有很多报导,宗亲们都没事吗?
罗训森:我们总部在粤北,现在没有非典病例,总部人员都很好。
罗文正:没事就好。关于《中华罗氏通谱》出版,一定要注意质量,首先要有丰富的内容,印刷、装潢要精致,我看国内出的书,有的质量就很好。有人说出的书很大,三大本,大本有什么用,要“精”嘛,图片的质量也要精,要好,全书要有历史价值。我答应捐助《中华罗氏通谱》事,是肯定的,适当的时后我会汇去的。
我见的人很多,绝大部分很好,有的人就不太好,好像是什么杂志的,写我的材料太夸张、太离谱。夸张不好,要实事求是,美国的报刊报导我还是实事求是的。太夸张,美国人看了不好,影响两国友好,我不同意登。我给他打了电话,不通。请你转告我的意见。
要做好团结工作,中国要统一,我们罗氏更要团结,争取更多的人参加到《中华罗氏通谱》中来。我见到了罗主席,他也是这个意思,要促进海内外大团结。
英德宗亲罗光荣(市政协副主席、企业家,本会为其及海内外罗氏企业家牵线搭桥)到美国来,我了解了不少情况。我是与你联系的,也见过面,是支持、信任你的,你们已联系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资料,希望联络更多的罗氏宗亲,收集更多罗氏资料,相信你会将《中华罗氏通谱》编的很好。
罗训森:谢谢您的信任和支持,《中华罗氏通谱》一定要有历史价值,我是只求“质”,不求“量”,一定把好质量关。《中华罗氏通谱》是海内外罗氏共同的事业,我们会更加注意团结问题,争取更多的海内外罗氏组织及宗彦贤达参与,大家共襄盛举。
您是湖北省顾问,前两天湖北省襄阳县县长罗兴合打来电话,表示支持《中华罗氏通谱》,认为《中华罗氏通谱》办的很好,很有意义。襄樊是古罗子国所在地,对海内外罗氏极具凝聚力,已建议湖北有关部门开发此重要旅游资源。
罗文正:湖北当地有积极性就好,我们可协助宣传。美国中华工商团体联合会就是要促进中美双方经贸、文化交流,如果他们有需要可以组团到美国考察,我们联合会可以发出邀请,接待他们。
另外,《中华罗氏通谱》第五期刊登我认捐《中华罗氏通谱》一事,题目用“一点意思”,是口头语,不够准确,我是说要对罗氏历史、对祖宗、对《中华罗氏通谱》尽“一点心意”。
罗训森:非常对不起,这是我工作失误,没有准确表达您的意思。最近我们正准备出版内刊第六期,将刊登“重要更正”。
罗文正:5月份的会议延期了,今后编委会开什么会请提前通知我,我会去与大家见面的。请代我向总部的宗亲同仁问好,大家多注意健康。

——经罗文正先生审阅,罗训森 整理

重 要 更 正
本会内刊第五期P26页“一点意思——与罗文正先生通话记录”一文,包括标题在内“一点意思”均改为“一点心意”,特此更正,并向罗文正先生致歉。

少将正军职、顾问罗吉庭教授来函

《通谱》编委、训森等宗彦:
您们好!
上旬收到“中华罗氏通谱”第三、四、五期非常感谢!我花费数天时间拜读后,对罗氏渊源及其分布有所了解,因此很受教益。
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一项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是我中华罗氏的一件重大喜事。但任务非常艰巨,训森等宗彦从筹划到开编已花费了多年心血,预计到圆满完成还需较长时间的努力。为此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地域广大,而世界更甚。我罗氏子孙源远流长,不但遍布全国而遍及全球。为编纂一部完善的中华罗氏通谱,远非三年两载所能完成,何况这次是历史上首次编纂。
我建议订谱、开印不宜太急,可以定在2005年或更后的时间,以便将遍布全国、全球的罗氏各系能收集得更全面些。例如,我老家在湖南攸县,系枫林罗氏之后,由始祖罗宏(字自强)由江西吉水秀川在明洪武四年(1371)迁徙而出,迨今有632年,人口约万人。据家乡来信:从2002年7月开始,枫林罗氏正在九修族谱,现正在紧张地进行中。我准备把您们的在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信息告诉他们,同时我也期望编委会秘书处与他们联系。
邮来关于我的资料,我已校对过。并将我寄给家乡修谱的一份稿件也邮给你们,供你们修改时参考。
致以
敬礼!
                                                                           罗吉庭  谨上
2003.4.2                                                         

少将、顾问罗成基教授、来函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
你们好!
    寄来的罗氏通谱第3、4、5期及4月7日快件均收到,谢谢!读了罗氏各同仁为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很受鼓舞,这就是你们工作的意义。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几份《中华罗氏通谱》序都写得很好,最近正值研究生毕业,我工作较忙,就不再写了,请谅解!
    近日见到“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上有几位罗氏同仁,现复印寄上,仅供参考。
    对你们为“罗氏通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再次表示感谢。
    祝
工作顺利
                          罗成基   2003/4/15

关于《中华罗氏通谱》篇目讨论稿的意见
常 建 华

《中华罗氏通谱》全书分为卷首、文献篇、人物篇、世系篇四大部分,并有附录,结构是合理的。既强调通谱要具有资料性、学术性,也记录和表彰了罗姓各类名人,还反映了通谱的罗姓各个分支与世系的情况,内容全面、系统,符合通谱体裁的要求,突出了族谱的特点,将族谱文化、学术价值、时代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就各部分的分类而言,基本上内容充实、分类合理。不过有一些名称还请斟酌,如文献篇第九章  行状表铭,第十一章  家政家训,从传统用法和这两章所记载的实际内容来看,似乎可以分别改为“传状碑志”与“族规家训”更准确一些。有的地方有重复之处,如人物篇第57-58页,罗尔纲、罗根泽重复出现,应当避免。
我也想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请注意多选用一些反映各地罗姓分支族姓文化的照片,既保存了历史,也有助于互相了解,使通谱更加形象和生动;二是世系篇的编排请注意读者容易看懂,要画好图,简明扼要,配好说明文字;三是人物篇的内容注意处理好采用旧文献记载和新写文字介绍的关系,最好以旧文献为依据,适当加工。
总之,我认为《中华罗氏通谱》讨论稿可以付诸实施。
                                       
                    2003/3/8
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罗尚贤研究员来函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
您们好!寄来通谱内刊第3、4、5期收到,谢谢您们!并感谢您们收集整理了关于我的资料!兹将校对稿寄出,请查收。
当今世界,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仍存在姓氏,说明宗亲观念是人类的普遍现象。故修谱当是史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属历史科学,就须持科学的严肃性,这是非常艰难的系统工程,您们勇负此任,十分可敬。修谱亦须与时俱进,如今修谱,除理清、记载罗氏世系外,似更重罗氏先贤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以启迪今之罗家子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通过修谱活动还可激发民族亲情,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国际交流。不同国籍、不同行业的罗家俊杰的交流,可相得益彰,甚至利于打造大官、大款、大师。总之,您们的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会抽时间去拜访您们,向您们学习。
顺祝
安康、顺意
罗 尚 贤
2003.3.18

罗毛麟顾问意见

《通谱》编纂委员会:
各位委员,您们辛苦了!
九月八日来函,十三日就收到了,《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五期和《中华罗氏通谱篇目(内部讨论三稿)》亦同时收到,这都是您们全体同仁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很感谢您们。一很欣喜,二又觉得任务重压力大。欣喜的是《通谱》进展快,氏族渊源更广,特别是江西这个罗氏发源地地域更阔,材料充裕,名人荟萃,罗荣桓等伟人有据等。……讲到推举我作(序),实难担此重任,但盛情难却,只有致贺,表示我的心愿。
    关于(篇目),总的认为是可以的,没什么大意见,头序名目,内容涵盖,可以说—目了然。有几点意见请考虑:
    一、《卷首》,“五、编纂前言、说明、凡例,”是否还是放在卷首为好,顾名思义,翻—些中国有关的大的词典、书卷,—般也是放在最前面,对读者阅读起个引导、捷径的作用,首先了解《通谱》的编成、意义;
    把几个最高级和名望最大的名首族望人物的题词、家训、或警句安排在最前面,起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好。
    二、世系篇目能否补上各省市(区)等的大支系人数为好。
    三、各名册是否能表述各省市(区)或就近支系的几个省(市)或地区编成,便于往后各家宗查阅、传存、应用……等;
    四、整个人类历史中,罗姓的特别人物要有特别的记述才好。今年一月我路过广东梅州,曾粗粗翻过叶剑英元帅家乡编写的叶氏宗谱,收集叶帅的材料较多,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编法,可供参阅。
关于罗贯中的资料,训森主编在《通谱》第五期《试论罗氏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贡献》长文中已有比较细的叙述,最近我还看到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男人)一书(1992年第一版,2001年九月第6次印刷),其中把罗贯中编排在第57位,篇幅并不很长,但内涵很深。
五、《通谱》(第五期)52页右最上—行讲到中华姓氏,“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袁义达先生统计,已达—万五千多家”。但从《羊城晚报》2002年8月9日《庞大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北京今天消息)说,“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导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7.9%、7.4%、7.1%。这三个姓氏的总人口数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人群。而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
六、既然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大—些的支系尽量占有个位子,以显示《中华通谱》的广泛深入;这么大的工程,校正是个极艰巨的工作,怎样免除错误、错字,或者减少到最低限度是个大事。竣工时间,如实在不行,也可考虑推迟一点。
七、另再付上五百元,订谱一册,多余的赞助。
以上只供参考。
此致
敬礼
         罗 毛 麟
             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安徽罗三来函

训森主编及诸位编委:
新年好![2002]165号函悉。我也有同感,现就三议题发表一点拙见:
一、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光大罗氏家风,承先启后。
二、编纂大纲:分三类:文献篇、谱摘篇、世系篇。
文献篇:以省级以上刊物为主,其余选录符合标准者(国家)。
谱摘篇:唯质是取,重在挖掘罗氏古代文化(民间)。
世系篇:理清班辈,创作新的班辈诗,全球统一。
总体上国家和民间有机融合,尊重名人,不迷信名人,不设名人篇、人物篇、名位表,文献一录名人自出,客观自然,切不可编成吹牛大典。外姓人送序送传赞美之语,当然越多越好。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提到了姓罗的两位,那就是罗隐、罗贯中。在近代当代才为之一震,每翻开一部人物辞典姓罗的也有几十位,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者恐怕不下千人。但与张、王、李、刘等相比还差得很远,如果只注重名位,满足于现状,不思创新,那么我们这个家族就不是兴旺发达的家族。
关于学术研讨会,提供的研讨文章都是源流研究,这就枯燥无味,缺乏学术性,有异议的才可称学术交流研讨,照老谱誊抄就不是研究。学术研究难道就不能搞一搞文艺及数理等方面的。
关于印刷,如今出书需国家统一书号,否则即是非法出版物,这就使家谱由民间走向国家,编辑书稿必须达国家级水平。请慎重对待,再次请求将《通谱》编成活龙、强龙。


早日成功
                                             罗三 敬上
                         2003.3.2
编者注:罗三先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虽然“不设名人篇、人物篇、名位表”与各种族牒书籍体例不符,但“切不可编成吹牛大典”的警言,值得本会全体同仁注意。而“编辑书稿必须达国家级水平”就需要狠下功夫了。我们力争将《通谱》编成活龙、强龙。另罗三先生关于指导思想的三句活,简明扼要,本会当予以吸纳。另外,搞好学术研讨,让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对文学、诗词有兴趣的,可多关注“文献篇”中的“诗词曲赋”、“文论书表”等章节内容。
附:
罗  三  简  介
《走向世界的中国》入编专家稿
罗三(罗君) 1943年9月出生,汉族,安徽金寨人。毕业于北京师大,现任世界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驰书记者、采编。
主要成就:89年在《戏剧》发表处女作走上文坛,作品数十篇十余万字,获国内国际奖十余项,其中国家级最高奖四项,代表作入国家级重点刊物经典、宝典、名典、精萃。被世纪风授予“世纪文坛之星”及“弘扬中华文化”终生荣誉。业绩载入《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等多部辞书。《泰山之旅》是当今中国第一篇入萃赞美泰山的散文,从日出的奇妙变化充分展示泰山日出不愧为天下第一奇观。《昭君寨纪》通过昭君寨奇特景色的描述,充分表现祖国河山的优美。《泰山天街观星》诗歌从古代的《步天歌》到现代天文学,歌颂千禧的吉祥、人民的和乐、理论文章从人类普通性的角度站在总体社会的制高点上,按照美的规律,激发人们向绿色文化进军,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人学理论的提出早于西方约2000年,这是重大的发现,填补了理论研究中的空白。
寄语:《罗中湾银杏图》让世界了解中国《罗中湾银杏图》六株银杏,三雌三雄,雌如人鼎立牵手,雄一后直立,一前倾反顾,一再后俯卫,倒映水中与山水房屋远近相宜,疏密相间,虚实相依,谐和自然。似丹青高手所植,有鬼斧神工之妙,诱人遐想,给人品质。故书七律一首以志:
晶莹剔透缀罗村,洒脱英姿入九云;三妹三兄成互趣,一鱼一水总关情。
果硕胜杏频频造,白皓如银冉冉生;伟岸身躯全是胆,将军不作作公孙。

广东廉江罗豫林热烈祝贺《中华罗氏通谱》初稿告竣

   
在以贤达罗训森为主编的博学之士历经七年多的艰苦工作和无私奉献下,《中华罗氏通谱》现已初稿告竣,这是中华罗氏、海外侨胞一件千载难逢的大喜事,是我们罗氏宗亲的骄傲,深为自豪!在此,我谨代表广东廉江罗氏各族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对为《通谱》做出贡献的宗亲表示衷心感谢!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七年多来,《通谱》的编撰工作饱经风风雨雨的洗炼,终成为国家级的《通谱》,这凝结了多少宗亲的心血啊!
    中华罗氏以其忠厚敦实的家风,刻苦向上的品格,勇敢勤劳的作风,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了完美的形象,顶天立地屹立在人间,惠实于社会,从事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活动,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国家、为我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很值得我们对前人的追思、缅怀和高歌赞颂。
    关心支持编纂《通谱》工作的宗亲、专家、学者,正是怀着弘扬先祖美德的深情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在七年多来的日日夜夜,不畏艰苦,不顾寒冬酷暑,春雨秋霜,跑遍全国罗氏居住的山山水水,联系海外宗亲,走访了全国各大图书馆,翻阅了数以万计的历史书籍和珍藏的族谱,完成了浩瀚的编纂《通谱》的艰巨工程,使一部设计精良、内容丰富、编排恰当、具有历史性、真实性、权威性、通用性的高质量的《中华罗氏通谱》与族人见面了。这是族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兴旺腾达的体现,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姓氏谱史的组成部份。它明世系、序昭穆,必将彪炳千秋。《通谱》的问世,具有独特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必将启迪后人在人生旅途中,常怀先祖,开拓前进,创造美好的明天。
    我们决心继续发动族人踊跃订购《通谱》,以发挥《通谱》的喻人作用。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广东廉江罗豫林
                                                     2003年3月8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