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石屏罗氏宣武堂 远古源头在豫章

 罗靖泽 发布时间:2007-05-27

 

   我罗氏宣武堂族人皆知:石屏罗氏始迁祖卫耕,明洪武年间由南京“从征入滇隶籍临安卫屯居石屏北乡老卫寨”繁衍至今,枝繁叶茂,仅我宣武堂一分支就繁衍了启、长、寿、宝、靖、X、X字辈共7代近300人口。若问更远的远祖源头何在?且看先祖之如是说:
   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宣武堂二世祖长春公率抗法清军在越南攻打法军,获胜后撤军途中瘴故,清廷追封参将。晚清石屏名人丁兆冠曾就他的遗像题下了一首长诗,赞美、悼念他的人品、业绩流芳青史。诗文中就有“豫章有秩,流芳於滇”的语句。宣武堂四世祖宝善公遗作中也曾有过:“豫章花草埋幽径,宣武衣冠成古丘” 的语句。
   这寓示着石屏罗氏即源于远古的“豫章罗氏”。
   豫章,本来是树名: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树,都是高大而坚实的巨树。或许正由于豫、章二树的高大坚实,我国的古人,是很早就已经拿它来作为地名的,汉朝在现在的江西省地区设置了一个“豫章郡”,郡治设在南昌。
   两千两百年前,汉朝推行郡县制度,为什么会拿“豫章”两个字作为郡名?这就跟罗姓大有关连了!
   原来,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南昌城,是在秦末汉初大将罗珠的手里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  家搬到南昌城定居落籍。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就由于罗珠曾为南昌城手植豫章,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也为了豫、章两种树木已经成为南昌城的特有景观之一,即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豫章的郡名,是由罗氏所建,系出罗氏而来;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氏之以“豫章”为郡望。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关于罗姓与“豫章”结缘的经过,前清道光年间江西的一项《罗氏大成谱序》;有十分清楚的说明,是这样的:“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郐公号匡正,分封罗国,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显秦王,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
   秦有武陵令均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吴连七国反,命太尉周亚夫,逮十八邑,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虽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豫章罗氏”的源头在江西,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的每一个姓氏家族都是源远流长,在血缘方面上溯炎、黄二帝,罗氏的源流,当然也不会只能追溯到两千两百年前的江西地区而已。以下,便从开创“豫章”郡望的罗珠的身上, 说明他们在血缘上的来龙去脉。
   罗氏的得姓始祖,是出生于商纣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一O八六年的匡正。他由于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县等八十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应该算是罗姓中国人的最后根源所在。
   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乾,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国亡之后,逃亡下邑的万通传子二十五世的苍;二十六世为乱;廿七世利达;廿八世秀扬;廿九世学,卅世程正。
   卅一世凌甫,是罗氏家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复兴了罗国,开始“以国为氏”而姓了罗,而且为罗氏编纂族谱,使得罗氏的世系,迄今源源本本,有条不紊。
   罗凌甫的名字是乘,他对罗氏家族的不朽贡献,明载于历来的罗氏家谱如下:“凌甫公,讳乘,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秦奉献么爵于上卿,封陇西邑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国,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物。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都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政治。公迁国后见宗人散徙,罔知所宗,追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穴正,微子之音,匡正公乃封于宜城,陇西之郡,以从郡叶音,以国为姓,自祝融之后历世源流,朝为家谱垂于诸后也,罗氏之有谱自公始也。公薨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享寿九十有七,墓在枝江城北。”
   罗凌甫为罗姓编纂出一部两千多年前的罗氏古族谱,是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三五四年)的事。
   罗凌甫(乘),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集结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如果不是他,两千三百多年来罗氏家族的发展!很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这位罗氏家族的第三十一世祖先,还有另一项不朽的贡献,就是他编纂了第一部罗氏家谱,使得千秋万世的子孙,都能顺顺利利地找到自己的源头,不致由于年代久远而茫无头绪罗凌甫所编的第一部罗氏族谱,是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也就是距今两千三百多年以前。他所撰的族谱序,不但是历来罗氏子孙追本溯源的最基本依据,更是后世研究上古历史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实在是属于千千万万罗氏子孙的一项无价遗产。兹转录于下,以供珍藏:“太极未判,天地混沌,自混沌未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有夫妻然后有君臣上下,而礼义始焉。
   缅我鼻祖轩辕黄帝,系出神农同母名女登弟茶之后,世嗣少典国诸侯,后少典国君有妃附实氏,祈野见电光绕斗,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有景星庆云之祥,生帝以轩辕寿丘,因名轩辕,姓公孙。
   帝生而神灵,龙颜口角,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于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曰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以士德旺而有天下,故曰黄帝。登位百年,娶元妃西陵氏女嫘祖,生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次妃方累氏女,曰节,生二子休、清;三妃彤鱼氏女嫫母,貌恶德充,生二子苍林、禺阳;众妾之子十六人,织四妃之子为二十有五,其得姓者,有十四人共十二姓:祈、已、膝、箴、任、苟、嬉、佶、缳、依、夷、二酋,其余皆姬姓。
   帝长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子乾荒;乾荒娶河女淖子,是为女抠,感瑶光赏月之祥,生颛硕于若水,年十岁佐少昊,年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王,绍金天氏政,初国高阳,故号高阳氏,娶邹氏女,生骆明、苍舒、聩凯、寿寅、大临、庞降、廷坚、仲容、叔逢,又娶胜偾氏女生称,生卷章庶子穷蝉,其不才子曰寿杭,自苍野至叔远谓之八凯。
   卷章娶嫡氏生二子,曰黎、曰回,我祖黎公即祝融氏,颛顼帝时为火正,又为北正、司地、及高辛氏之世,与弟回,代为祝融之官,后世以功列五祀,称祝融氏,都以郐,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有祝融墟也。
   历唐虞夏商周五代,处其地者,改称妘姓,妘姓之后,有迁居陇西者,至周武王三年,我祖郐公子匡正公,因征宜城有功,晋封子爵,国以宜城,镇守楚北,地在南漳县八十里,有罗水出焉,故号曰罗国。
   溯自柳公会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姓,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
   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刑州枝江罗国始祖刽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重振了罗氏基业的罗凌甫,是周朝初年得姓始祖匡正的第三十一世裔孙,那么,如果再从他的身上往上追溯,他与黄帝轩辕氏之间,世系是否可以衔接得起来?
   这个问题,可以在一项《赖罗傅联宗大族谱》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是这样的:
   一世黄帝、二世玄嚣、三世乾荒、四世颛顼、五世卷章、六世祝融、七世宸佐、八世任、九世正、十世宣朝,十一世荣居、十二世弼后、十三世立德、十四世振、十五世纲、十六世廷、十七世升、十八世桂、十九世选、廿世孟光、廿一世周、廿二世思仁、廿三世信、廿四世瑞、廿五世金梧、廿六世知足、廿七世运、廿八世大德、廿九世礼荣、卅世南峰、卅一世兖、卅二世伦、卅三世佐、卅四世辅、卅五世盛、卅六世章、卅七世明、卅八世忠、卅九世和、四十世志、四十一世元、四十二世镇、四十三世常、四十四世安、四十五世秉文、四十六世宣城、四十七世立名、四十八世纪、四十九世万、五十世鹏、五十一世冲斗、五十二世承祚、五十三世贯、五十四世富、五十五世思、五十六世权、五十七世自发,五十八世通、五十九世祚,六十世觉、六十一世奎、六十二世旭、六十三世炳、六十四世源、六十五世匡正。
   从上面的世系表可以知道,罗氏的得姓始祖匡正,是黄帝的第六十五世裔孙,则周朝末叶的罗凌甫,既然是匡正的三十一世后裔,那么,他当然便是黄帝的第九十五代的子孙,脉络分明得很。
   至于汉代初年开基豫章,使得“豫章罗氏”名闻天下的罗珠,根据上述同谱的记载,则是罗凌甫的十一世孙,匡正的四十一世孙,也就是黄帝的一百零五世孙。自罗凌甫至罗珠的世系为:卅二世罗图南,卅三世罗守陇;卅四世罗真,卅五世罗弘,卅六世罗科屏,卅七世罗廷荣,卅八世罗复任,卅九世罗维翰,四十世罗天朝,四十一世罗珠。罗珠共有六个儿子,依序为居厚、宜礼、子成、知正、成通,与祗德。这六个人,当然便是两千多年来天下“豫章”罗氏的最初基干了。
   根据台湾的《铁坑罗氏族谱》的记载:开基“铁坑”的罗德达,是得姓始祖罗匡正的第九十一世裔孙,自他以上,九十世为罗宗延;八十九世罗良元;八十八世罗员峰,八十七世罗天麟;八十六世罗宝全(万十二),八十五世罗孙致;八十四世罗一学;八十三世罗复干;八十二世罗待瑜,八十一世罗正大,八十世罗君敖,七十九世罗锡谓(萃十);七十八世罗秀玑(念五),七十七世罗志广;七十六世罗思聪;七十五世罗盂献(三五),七十四世罗俊邦(廿三),七十三世罗览学,七十二世罗景仁;七十一世罗昂谷;七十世罗翁源(四九郎),是他们的连城一世祖,后来开基“铁坑”的罗德达,便是从连城迁徙过去的。连城始祖罗翁源的父亲,是六十九世的罗仕伦,他有六个弟弟,其后分别散居各地,使得罗氏的苗裔自此更为广布天下——老二罗仕伟,移居太平里;老三罗仕俊,迁徙河南南丰孤河桥;老四罗仕杰,移居西湘;老五罗仕仁,迁居崇江里;老六罗仕严,徙往云都,老七罗仕传,迁居忠顺里罗界陂。
   仕伦七兄弟,是唐朝末叶的人氏,如果今天遍布大江江南北罗姓家族,能够以这七个人为基础来追溯根源.必定会发现自己同一子姓的堂兄弟,人数成千上万。再从罗仕伦的身上往上追溯,其父为六十八世的罗景新,六十七世是罗仪真,六十六世是唐敬宗时的罗其秀;六十五世是唐德宗时的福建御史罗景宣;六十四世是唐文宗时的京北尹罗祥响;六十三世是浙江温州学士罗昌孙;六十二世为唐玄宗时的陕西巩昌府县令尹罗元有;六十一世为陕西濠州知府司都官罗祖美;六十世罗仕通;五十九世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罗于元;五十八世江西建昌府军参政事罗诚忠。
  五十七世的罗玉孙,是南北朝时期的福建延平府儒学教正,五十六世的罗友,是湘阴县主簿,五十五世是濠州捷刑按察司罗遵生;五十四世是梁州监斩判官罗德郎,五十三世为潭州府知事罗澄郎;五十二世为朝奉郎罗幼行,五十一世为建宁府大仓望大史罗志海,五十世为赣州府知府罗公望。
   从罗公望以上,到四十一世兴筑南昌城的汉初大将罗珠,前后两、三百年间,历代的罗氏先人都成就非凡,这应该是此后「豫草] 罗氏之所以会名闻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罗公望之父.四十九世的罗佑郎,是东汉初年的江宁府通判;四十八世的罗立成,为光禄大夫;四十七世罗彦,为临江军主管府尹;四十六世罗征,为汉和帝时之严州知府;四十五世的罗谌,为奉直大夫,四十四世罗臣恭,官通判;四十三世罗立,为汉武帝时的建尉尚书郎光禄大夫,四十二世的罗居厚,为汉景帝时的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四十一世,即开创了「豫章」罗氏基业的罗珠。
   由上述可知,罗姓以豫章为源,派衍繁盛,星罗棋布,魏晋唐宋齐梁元之间际,流落在华夏大地。我明朝初年的石屏罗氏始迁祖卫耕,可推论为周朝初年的得姓始祖罗匡正传至唐朝末叶的第六十九世裔孙罗仕伦七兄弟之后,其间脉络待考。 “豫章有秩,流芳於滇”,明洪武年间我石屏罗氏始迁祖卫耕由南京“从征入滇隶籍临安卫屯居石屏北乡老卫寨”,铸剑为犁,世代耕读。有趣的是,南昌与豫章、罗卫耕与老卫寨,均谐音相近,远祖与近世,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晚清后世启堂公道光年间迁居石屏城东,由木匠改习武从商,养育八子五女,其中三子考中武进士,五子从商,皇清诰授宣武都尉,后晋封武功将军,是为石屏罗氏宣武堂始祖。综上所述,我等散居天下的宣武堂后人,应关注先祖们的思维,宜以“豫章”为我罗姓家族的远古标帜。

主要资料来源:云腾网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宣武堂五世孙  罗靖泽   2003年3月18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