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

 宣汉人 发布时间:2003-07-06

 

   在宣汉县东北部,有一块中河、后河两条河流环腰绕流形成的冲积平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张(家坝)罗(家坝)二坝”,这里出产丰富、农事繁庶、水陆两便。数百年来,为避免战火,坝中曾先后建有乌云寨、琵琶寨、鹞子寨,加上中河对岸的北斗寨以及两条河流,将罗家坝紧紧地形成合围之势,坝中人自诩“仙人撒网”许进不许出。早年东乡建县于此,近年来,因罗家坝“巴人文化”的发掘,并被国务院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使她名扬天下,荡出醉人的万古遗风。“罗家坝”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呢?她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罗家坝”的由来
        罗家坝,顾名思义,当地有罗姓人在此生存繁衍,罗姓祖籍江西豫章,人称“豫章罗”,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兵戈四起,罗姓祖先将一金盘击碎,分成各支,相约以此为凭,以便后人认祖归宗,家族团聚,这便是地方史志学者称的“金盆罗姓”,其中一支迁至川东之太(今万源)定居下来,至金盘罗姓二世举家迁到普光寺罗家坝这一水源充分,生产便捷的地方定居下来,并与古老户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大有古代巴人逐水草而居的遗风。毫无疑问,罗家坝因此而得名,并与古老户相互通婚,相互融合。今天,在罗家坝乌云寨等地,罗家祖坟墓碑依稀能辨出罗姓最早活动时间。“罗家坝”这一名词应当产生于明代中后期乃至更早,因“金盘罗姓”而得名。罗姓族人延中、后河分布开来,今万源市后河边上有一地名叫“罗文镇”,就是因为有罗姓先人在此居住,其入川后第五代传人名曰:罗文,根据罗家家书及罗文镇街畔的墓碑足以证明这一点。金盘罗姓由此散居于川东各州县,逐步繁衍、人丁兴旺(如开江县回龙、长田一带罗姓),而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则是川东金盘罗姓之根矣。
                                                                           罗思举的故事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在罗家坝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一位名震满清朝野,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一等轻车都尉”,这就是在金盘罗姓家族史上,清代历史上有名的罗思举。
        罗思举,普光罗家坝人,生于清乾隆29年5月初8,幼时家贫,“菽水难以承饮”,便干些鸡鸣狗盗的行径,他看不起读书,却喜欢舞刀耍枪,“学万人敌”。嘉庆元年,王三槐、冷天禄在桃花场举行起义,罗思举时已30出头,却穷困潦倒,四处漂泊,正在陕西的他听闻此事,认定乱世出英豪的时机到了,便星夜赶回罗家坝,参加了普光寺地主武裝,并在凤凰寨(凤林乡)围堵义军的战役中表现突出被清军看中,收编,尔后,只身一人潜到峰城,在义军熟睡时纵火焚营,立下大功,清室正当用人之际,给其七品之衔,统制乡勇。
        在大起义与大镇压的武裝斗争中,罗思举跟随清军往来征战,武功卓著。县境内亦战事濒繁,至今县内乡民谈及其人其事,仍不绝于口。据传,罗思举亦曾参加白莲教,但自幼与王三槐等不合,成人后遂道而驰,罗思举所率乡勇熟悉地理,知晓人文,这正是八旗兵之不足处,在开州陈家山,罗思举化装潜入义军,自称白莲教王三槐部,骗得山上义军下山后陷入清军埋伏,在罗思举世一生军事斗争中,此类事例不止一件,其聪明与狡诈昭然天下。其人亦逐渐被清室所重用,白莲教起义结束后,罗思举升任四川、贵州、云南提督,楚之武当、蓉城文殊院、滇之大理其建有楼阁寺院,道光年间,罗思举任云南提督,其间6年,任内边境安定,至今苍山洱海内仍保存一首罗思举所题诗句:钦哉姓名,金重九首;正直居心,怒目张口;原本武士,扶三尺剑;漫说貌丑,蹈足舞手;邪魔一见,掉头而走;怯懦一见,汗如斗下;罗思举自己认为前半生戎马征战,九死一生,内心暗喜,以钟魁自比其实他对国家的忠诚仅不过是对封建皇帝无限的恭敬罢了。
        据传:罗思举在重庆任总兵期间,宣汉有船至州河而下,却被重庆人拒泊码头,于是有人到罗思举处诉苦,罗听后大怒,从总兵衙门骑一快马,急驰江岸,将马鞭掷地说:“以此地界为州河来船停泊之地”(重庆市长江岸边千厮门码头曾为宣汉飞地,清溪白酒远销重庆)。宣、达船工、商贾无不欢心鼓舞。斯是口传,但在普光寺街侧建文昌书院四十余间(普光镇中心校前身)在太平镡子峡、梭板洞等处修建铁(木)桥3座,在太平观音峡、达县亭子、重庆安乐硐、栖流所等地修建义冢;在楚期间带领人民治理蝗灾、发展生产。这都是一些积极的作为。
          道光年间,罗思举已是一员悍将,先征西藏,后镇压广西瑶族起义。正因为有了以罗思举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疯狂镇压,更加激起人民的斗志,十余年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起义斗争给满清王朝以致命打击,使其摇摇欲坠,而曾国藩之团练与罗思举之乡勇如出一辙,也正是因为在对瑶族人民起义的镇压中,罗思举被道光帝授予“一等轻车都尉”爵位、“振威将军”称号,谥赠“太子太保”,这在清时汉吏中实属少见。罗思举出身贫寒,中年发迹,官场得意,在其故里,今普光寺罗家坝修建豪宅,取名“宫保府”,宅四周修建人造渠堰环绕,称之为玉带缠身;又请人捉刀,编写族谱,追根溯源,述及其年少做贼,戎马一生,每每洋洋自得,因罗思举获世职,罗家坝罗姓如遇司讼至县堂,不必下跪这也是罗家坝人长久的谈资,其他罗姓纷纷改谱,以“金盘罗姓”自称,十九世纪中叶的罗家坝如同今日对巴人文化遗址的发掘一般扬名,罗姓则为县中望族。十九世纪末,大厦将倾的满清王朝在绝望之中建“罗公祠”于东乡县城(今县城粮食局所在地),寄希望于有人能扭转乾坤,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将罗思举塑造成一面旗子。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

四川又添一处令人瞩目的文化遗址——四川省宣汉县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已于今年7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四川省考古队于1999年9 月16日开始发掘工作,历时两个月,仅两个探沟、面积仅50平方米出土的丰富文物就让专家们意外。

  目前,专家已将这里确定为巴人文化遗址。该遗址总面积18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共清理灰坑17处,男女墓葬8座,灶1个,柱洞19个,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铁器106件,陶片2000多件,首次发现了川东北新石器时代至春秋 战国的地层迭压关系、房屋遗址和墓葬形制。出土的4 柄巴人特有的柳叶剑和铖,尤具特色,还泛着幽幽的青铜冷光。 有两具不起眼的石槽,竟是远古巴人磨制石器石具留下的深深印痕。 从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物看,秦文化、楚文化、蜀文化和巴文化在川东北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更具有鲜明的巴文化个性,那时的巴人陶器特别讲究装饰,图案美观。

  罗家坝系新石器时代至东汉时期所形成,位于宣汉县普光乡进化村,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其宗姬封于巴”(《华阳国志》),宣汉县地即属巴国领域。该遗址所在地为古代东乡废县治地。从西魏恭帝二年至元二十年(公元555年—1283年),建县长达730年。废县治地,古籍明载位于益迂(今中河)下蒲(今后河)两水间,也就是今天的普光乡对岸。初为罗家坝,唐代德八年(625年),移治于东一里,安养故城,即张家坝,宋初复还罗家坝旧治。明:《羲州府志》记载为:东乡八景之一,其名曰:花港流杯。该遗址在后河,中河交界处。三面环水,背靠浅丘山地。通过发掘已知遗迹有房基、柱洞、灶炕、墓葬、灰坑、卵石遗迹等。遗址出土器物有巴式青铜兵器、玉、石器及各类陶器等,地面散有许多汉砖。

  据考古队有关人士称,早期巴文化要比早 期蜀文化丰富多彩。如今,罗家坝遗址一期发掘出土的器物已经全部运抵广汉三星堆考古工作站 作进一步的修复、测量和资料整理。 罗家坝遗址面积有18万平方米之阔,完全发掘起码要20年时间。此次发掘是 近年四川省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了解巴文化与周边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有 重要学术价值的佐证,向世人展示了丰富无比、魅力四射的巴文化。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