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鹤林玉露》著者罗大经生平考

 王瑞来 发布时间:2014-05-15

   

       绪言

   三十年前,笔者在整理点校《鹤林玉露》时,曾对被认为是“事迹无考”[1]的著者罗大经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作有小文《〈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考》 (以下简称旧作)[2],大体缕清了其生平事迹的基本脉络。此后,在读书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一些新的史料,对早年稚拙旧作多可补充订正。以下的补考,即是依据新发现的史料所作。学无止境,诚望四方博雅有以教焉。

   一, 罗大经的晚年官职及其任期

   关于罗大经的晚年官职及其任期,他在淳佑壬子(十二年,1252年)写的《鹤林玉露》丙编自序中曾有提及: “余为临川郡从事逾年,考举粗足,侍御史叶大有忽劾余罢官。”[3]旧作以清同治九年所修《临川县志》卷二十三《职官志》为旁证,考证了罗大经担任抚州军事推官的事迹。然而,关于其任期, 《临川县志》只是含混地记作“淳佑间任”。旧作根据上述罗大经自序中的“逾年”和“罢官”这两个关键词以及自序的自署作年,推定其担任抚州军事推官大约是在淳佑十一年到十二年之间。

    实际上, 罗大经担任抚州军事推官的任期开始时间,在文献中保存有明确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编纂的《抚州府志》[4],在卷八十八《公署·军事推官题名》栏可以找到罗大经的名字。在其名下,还有这样的小注: “从事郎,淳佑十一年。”《抚州府志》是在今已亡佚的宋人所修《临川志》的基础上编纂的。这一点由《抚州府志》卷头所载宋代知州家坤翁写于咸淳元年(1165)的《景定临川志序》可知。从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抚州府志》的记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这一史料明确不仅印证了旧作关于罗大经晚年任官时期考证的正确,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即以前所不明确的当时罗大经的寄禄官阶,也由此解明了。旧作根据罗大经所担任的司法参军和军事推官这样的职事官,推测其为从八品的寄禄官,但并未找到直接可以证明的史料。但从这条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知罗大经的寄禄官阶为从事郎。检《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从事郎系崇宁二年(1103)所设置的选人阶官。《宋史·职官志》还记载了从事郎的官品为从八品。由此可知旧作对罗大经官品的推测也是正确的。

  然而,这条史料还不足以证明罗大经任官的结束时期。旧作以上述罗大经自序为线索,检核《续资治通鉴》[5]和《宋史·徐霖传》, 考证出罗大经被罢官是由于卷入了朝廷中左司郎中[6]徐霖和谏议大夫叶大有之间的矛盾纠纷。根据《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徐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败北,于淳佑十二年七月,左迁为地方官的抚州知州。这一年正是罗大经担任抚州军事推官的第二年。军事推官作为幕职官,其职掌为“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长而罢行之”[7]。军事推官这样的职掌,决定了其与州的长官知州的密切关系。这大概就是罗大经之所以被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关于徐霖成为抚州知州后的情况,《宋史》卷四二五《徐霖传》载: “知抚州,祠先贤,宽租赋,振饥穷,诛悍将,建营砦。几一月而政举化行。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始由径以出。宝佑元年,差知衡州。”由这一记载可知,徐霖在被逐出中央政府,左迁知抚州之后,作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叶大有,依然没有罢手,放过徐霖,而是实施了进一步的迫害。这就是《宋史·徐霖传》所记“几一月,……以言去”的原因。这里的“言”指的就是叶大有的弹劾,即罗大经自序所云“侍御史叶大有忽劾”。 叶大有的弹劾主要是针对知州徐霖的,作为下属的罗大经也被无缘无故地牵连进去。罗大经在自序中用了个“忽”字,表达了他对这一次让摸不着头脑不知来由的弹劾的迷惑。

  根据《宋史·徐霖传》的记载,徐霖知抚州的在任期间相当短暂。徐霖在淳佑十二年七月得到知抚州的任命,减去朝廷根据任职地远近所规定的赴任期限,徐霖的到任大约是在当年的八、九月份。徐霖在暂短的在任期间中,实施了不少深得民心的政事。徐霖的各种政事的实施,自然是得到了军事推官罗大经的协助。因此,罗大经这个小小的军事推官居然也被卷了进去,成为上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徐霖知抚州的离任时间,李之亮的《宋两江郡守易替考》[8]根据《宋史·徐霖传》中“宝佑元年,差知衡州”的记载,定在宝佑元年(1253)。此似有失确当。罢免离任时间与再起用的时间未必同时。特别是在员多阙少的南宋时期,连正常的任期结束都往往要等上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新的任命。考虑到这一现实,像徐霖那样的因弹劾而被罢免的官员,似不大可能被立刻再起用的。因此,知抚州徐霖的罢免,当在罗大经自序所书“侍御史叶大有忽劾”的淳佑十二年。如果说到具体时间,大约是在知抚州徐霖到任一、两个月之后,即淳佑十二年的深秋时节。这一时间也是被罢免后的罗大经晚年隐遁生活的开始。“还山数月,丙编遂成”的罗大经,虽然把丙编序文的写作时间笼统地自署“时宋淳佑壬子”,但根据上述考证,自序的具体写作时间当在淳佑十二年的年末。这也是《鹤林玉露》的完成时间。

 

      二,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及其家族与后裔

  在《鹤林玉露》中, 罗大经屡屡提及“家君竹谷老人”或“先君竹谷老人”。对此,旧作推测说: “其父号竹谷老人,名不详。《吉水县志》卷三六《儒林传》称其为‘高尚士也’,大约是个曾做过一般小官、被乡里认为是节操高尚的士人。”对《鹤林玉露》的版本颇有研究的高桥良政先生,在他的《关于〈鹤林玉露〉的版本》[9]一文中也说罗大经的父亲“被称作竹谷老人,其名不详”。由于其名不详,所以清人厉鹗的《宋诗纪事》[10]卷七二,把从《鹤林玉露》中辑录的竹谷老人的诗作,径直记在了“罗竹谷”的名下。

  实际上, 竹谷老人之名,在文献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我在旧作的写作时,也失之检寻。明代有名的理学家罗钦顺(一四六五~一五四七)的文集《整庵存稿》[11]卷九中,有《桃林罗氏重修族谱序》一文。其中写道:

      吾罗氏之在吾吉聚族而居者,良不为少。其世或远或近,而著闻于天下者往往有之。若吉水桃林之族,其一也。……其先盖出唐吉州刺史崱。则卒于官,子孙遂留,家庐陵。后数传,有三十三承事者,始分居吉水。是为今樟树、下白、竹溪、桃林之共祖。又后七世曰忠文,始分居桃林。……在宋嘉定间,有竹谷老人茂良者,实始作谱。

  根据罗钦顺此文的叙述,可知竹谷老人名茂良。然而,这个罗茂良是否确实就是罗大经的父亲呢?的确, “嘉定间”(1208~1224)这一时间座标,与罗大经的生平并无抵牾。旧作推定罗大经的生年大约在庆元元年(1195)前后。因此, 嘉定间的罗大经,大约是在十几岁到二十之间。而且, 《鹤林玉露》的乙编卷二《月下传杯诗》条,确有“余年十许岁时,侍家君竹谷老人谒诚斋”这样的罗大经自述可证。尽管在时间上完全没有问题,但仅凭这样一条孤证来立证,还是有些危险的。幸运的是,我又在比罗钦顺的时代还早的明初著名文人和政治家杨士奇(1365~1444)的文集《东里集》中,找到了一条证据。《东里集》[12]卷一《翠筠楼记》载: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

  这一记述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竹谷老人同《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直接联系起来,明确说罗大经就是竹谷老人的子嗣。把这条同样是记载吉水桃林罗氏的史料,同上面引述的罗钦顺《桃林罗氏重修族谱序》联系在一起, 犹如音韵学上的反切系联法一样,两条看似间接的史料合并考察,一个清晰的事实就被显象出来了。即竹谷老人名茂良者,正是《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的父亲。成为谜一样的竹谷老人之名,终于真相大白。

  进一步,我把竹谷老人的名字罗茂良作为新的线索试加检索宋代的文献,果然又有新的斩获。不仅在南宋人胡知柔编辑的《象台首末》[13]卷三发现了竹谷罗茂良的名字,还在其名下发现的两首诗。诗如下。

   好读床头《易》一编,盈虚消长总天然。峥嵘齿颊皆冰雪,肯怕炎方有瘴烟?频寄书来洗我愁,莫言无雁到南州。长相思外加餐饭,记取承君旧话头。

  这两首诗又见于《鹤林玉露》甲编卷六《象郡送行诗》条,但个别文字有异。如在《鹤林玉露》中,“,盈虚消长”的“长”记作“息”,“频寄书来”的“来”记作“回”,“记取承君”的“记”记作“计”。这些文字异同,更表明了《象台首末》记录的真实性。其所载录的罗茂良的诗并非移录自《鹤林玉露》。

  嘉定十七年(1224),南宋宁宗病逝之后,专权的宰相史弥远将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宁宗的养子赵竑废为济王,另立皇族赵昀,是为宋理宗。翌年,利用一次突发事件,把济王逼向自杀的境地。当时担任大理评事的胡梦昱就济王事件上书,猛烈批评了权相史弥远。结果, 胡梦昱被史弥远贬黜到象州(今广西象州县),并且死在那里。当时,朝野的许多士大夫都为胡梦昱鸣不平,写下不少诗文。当胡梦昱的冤案被平反昭雪之后,其子胡知柔将其父的上奏始末和士大夫的诗文汇集起来,编为《象台首末》五卷。

  与罗大经一样, 胡梦昱也是江西吉水人,并且是罗大经的父亲罗茂良的同辈友人。因此,围绕着胡梦昱事件,《鹤林玉露》在甲编卷六《象郡送行诗》条和乙编卷二《天佑忠贤》条,详细记录了不少诗文和逸事。《象台首末》收录的竹谷罗茂良的诗,不仅与《鹤林玉露》互为佐证,其所记竹谷罗茂良之名,也与前述明人罗钦顺《桃林罗氏重修族谱序》中的“在宋嘉定间,有竹谷老人茂良者”记载互为佐证。

综述以上考证,罗大经之父名为罗茂良当为确实不争之事实。

  作为意外的收获是,从以上所引述的杨士奇《翠筠楼记》中,我们居然还获得了有关罗大经兄弟的资料。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据《翠筠楼记》所记可知, 罗大经尚有一个名为罗应雷的弟弟,并且兄弟二人同在理宗朝登进士第。与杨士奇所记竹谷老人与罗大经的关系所具有的可信性一样,文章关于罗大经兄弟的记录也不是空穴来风。以此为线索,我在清雍正十年(1732)编纂的《江西通志》[14]中找到了有关罗应雷的记录。卷五一《选举志》“宝庆元年乙酉解试”栏与“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栏,分别记有罗应雷之名。在这两处的名字之下,均附有小注“吉水人”。由此可知,这个罗应雷就是杨士奇所记罗大经之弟当无疑义。根据《江西通志》的记载,罗应雷于宝庆元年地方解试合格,并于翌年进士及第。旧作已经考证过,罗大经为宝庆二年进士。这样看来,兄弟二人为同榜进士。果然,在《江西通志》“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栏的罗应雷名字之下,隔一个人名,发现了罗大经的名字。在竞争激烈的宋代科举考试中,兄弟同时及第,并不多见。在北宋,有宋郊(后改名宋庠)、宋祁二兄弟。罗氏兄弟的同榜及第,在当时大概是令人欣羡的美谈吧。

关于罗大经的后代, 杨士奇的《翠筠楼记》提及了一个叫“同伦”的八世孙。以此为线索,我进一步从明代文人金幼孜的《金文靖集》[15]卷九《罗处士道晖墓志铭》中,找到了叫“同伦”的这个人。同伦是字,其名为罗彝。依据此篇《罗处士道晖墓志铭》,并参考杨士奇的《翠筠楼记》与罗钦顺《桃林罗氏重修族谱序》,可以简略勾勒出从唐代至明代前期罗大经一族的谱系。

始祖罗崱[16](祖先自钱塘迁徙至豫章,至唐末,则因担任吉州刺史,遂定居于庐陵之印冈)
    ↓
三世罗从隐[17]
    ↓ 
四世罗议(称三十三承事,迁吉水桃林)

    ↓
六世罗彦真
    ↓
七世罗忠文(留居桃林,为桃林罗氏)·罗燠文(迁居里竹溪,为竹溪罗氏)
    ↓
八世罗茂良(竹谷老人,宋嘉定间人)
    ↓
九世罗大经(字景纶)·罗应雷
    ↓
十三世罗伯通(通溪先生)
    ↓
十四世罗与立(以乡举,授顺元路学正)
    ↓
十五世罗道晖(被流刑,明初没于辽阳)
    ↓
十六世罗彝(字同伦)·罗载·罗实·罗直

    通过整理罗氏族系,罗大经一支的情况也逐渐变得大体清晰,脉络可寻了。随着宗族的繁盛,原为吉水桃林罗氏的一族,大约在第七代的时候,一分为四。除了以上族系图所示的桃林罗氏和竹溪罗氏之外,据罗钦顺的《桃林罗氏重修族谱序》,尚有樟树罗氏和下白罗氏两个分枝。这种情况大约出现在南宋初年。排列家世,竹溪罗氏的始祖罗燠文,当为罗大经的祖父,罗茂良的父亲。

 三,罗大经的交游

   关于罗大经的交游,旧作只是略有涉及,并未作为考证的重点。这里,拟对罗大经本人在《鹤林玉露》中所提及的交游,在史料可以搜集到的范围内,略加考述。

   (一)同乡关系的交游
  1,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作为有名的诗人,当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四大家[18]。传见《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杨万里与罗大经同为庐陵吉水人。作为同一乡里的名人,少年时代的罗大经就已经与杨万里有了接触。旧作曾考证过, 杨万里大约比罗大经年长两辈, 罗大经曾同父亲一起谒见过杨万里。其实,罗大经的父亲罗茂良就是杨万里的门生。关于这一点已被新发现的史料所证实。《四部丛刊》本杨万里的《诚斋集》的每卷卷末,均有“嘉定元年春三月男长孺编定/端平元年夏五月门人罗茂良校正”这样两行刊记。《四部丛刊》并非稀见书,但在没有考定竹谷老人就是罗茂良的二十年前,是无法将这个罗茂良与罗大经的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在《鹤林玉露》中,罗大经根据耳闻目睹所记载的有关杨万里的诗文、言论和逸事,达三十七条之多。这些记载均属研究杨万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现将条目名列述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这些条目是,甲编巻一“诚斋谒紫岩”、甲编巻三“徳行科”、甲编巻三“于宝”、甲编巻四“透脱”、甲编巻四 “诚斋退休”、甲编巻四“清廉”、甲编巻四“西湖长”、甲编巻四“陆放翁”、甲编巻四“戒色”、甲编巻五“饥寒”、甲编巻六“太子参决”、甲编巻六“南轩谏虞丞相”、甲编巻五“鸥雁”、乙编巻一“高宗配享”、乙编巻一“诗互体”、乙编巻一“住山僧”、乙编巻二“杨太真”、乙编巻二“迁谪量移”、乙编巻二“齐人归女乐”、乙编巻二“赠头陀诗”、乙编巻三“以学为诗”、乙编巻四“月下传杯诗”、乙编巻四“雍公荐士”、乙编巻五“就斋诗”、乙编巻五“初筮谒郡”、乙编巻五“二老相访”、乙编巻五“识字”、乙编巻六“信美楼记”、丙编巻二“姜白石”、丙编巻三“以俗为雅”、丙编巻四“酒有和劲”、丙编巻四“壮士死饥寒”、丙编巻四“淳煕盛事”、丙编巻四“诚斋夫人”、丙编巻六“尤杨雅谑”、丙编巻六“诗不拘韵”、丙编巻六“风水”。

  2,杨长孺
  杨长孺,字伯子,号东山潜夫[19]。《鹤林玉露》中简称之“东山”或“东山先生”。其为杨万里之长子,以荫补入官,历任知南昌县、知湖州、知广州、福建安抚使,以清廉闻名。宋宁宗曾评价杨长孺说“不要钱是好官”[20]。后授直敷文阁,以集英殿修撰致仕。杨长孺是罗大经之父罗茂良的同辈友人。据《鹤林玉露》甲编巻四“清廉”条记载,罗茂良曾随担任福建安抚使的杨长孺一同入闽,大约担任了幕僚之类的角色。此条还记录了杨长孺写给罗茂良的诗。据《淳熙三山志》[21]卷二二的记载, 杨长孺是于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二十六日作为福建安抚使、知福州到任的。但杨长孺的在任期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便于同年十月十一日以奉祠的形式退休了。由此可知,同行的罗茂良的福建之旅的时间,是在嘉定十三年这一年。

    在本文第二节引述的《象台首末》一书,不仅收录了罗茂良的诗,还可以看到杨长孺的两首诗。在《鹤林玉露》中, 甲编巻四“清廉”、甲编巻四“蝶粉蜂黄”、乙编巻一“高宗配享”、乙编巻四“文章邪正”、乙编巻五“肴核対答”、乙编巻五“初筮谒郡”、乙编巻五“二老相访”、丙编巻二“文章有体”、丙编巻三“江西诗文”、丙编巻四“诚斋夫人”等十余处述及了杨长孺。这十余处中,所记录的杨长孺与罗大经的对话,均属于长辈对晚辈教诲的内容。由此可知,年轻的罗大经,是怀着敬虔之心,同其视为师长的杨长孺进行交往的。

      3,曾无疑
  曾无疑,字三异,号云巢先生。从年龄上看, 曾无疑也是罗大经之父罗茂良的同辈友人。如同罗茂良是杨万里的门人一样, 曾无疑是庆元间的宰相周必大的门人。朱熹也同曾无疑有过书信往来[22]。晚年的曾无疑,作为有名的隐士,以八十岁的高龄,应招赴朝,做了秘阁校勘。在赴朝之际,竹谷老人罗茂良曾赠以送别诗什。此见于《鹤林玉露》乙编巻五“二老相访”条。此外, 曾无疑还作为擅长花鸟画的画家而闻名。《鹤林玉露》丙编巻六“画马”条,可以看到罗大经向曾无疑请教花鸟画画法的对话。

 (二)同年进士关系的交游
  从宋代肇始的大规模的开科取士,不仅形成了新的士大夫政治,也形成了新的士族。同时科举制度不仅衍生了门生故吏这样的纵向关系,也在同榜及第者之间结成了同年这样的横向关系。两者不仅是制约士大夫政治的重要的人际关系,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层面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由科举为纽带而形成的联姻就成为地方上的重要的社会势力。每一次同榜的进士被记录在登科记、同年小录之类的像是同窗会名册中,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互相提携就成为了彼此的义务。因此说,同年关系是研究宋代士大夫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鹤林玉露》中,罗大经时常述及与同年的交往。以下对书中所提到的二人,在史料所及的限度内,略加考述。

      1,李南金
 在《鹤林玉露》的乙编卷二“赠头陀诗”、丙编卷一“三溪诗词”、 丙编卷三“茶瓶汤候”中、罗大经都以“余同年李南金”的提法,说起这个人物。由此可知, 李南金当为罗大经在宝庆二年的同榜进士。但翻检了多种文献之后,发现所有的史料几乎未超出《鹤林玉露》的记录。如《宋诗纪事》卷五二收录的三首李南金的诗作,均出自上述三条《鹤林玉露》的记载。《宋诗纪事》的编者在诗前记有李南金小传。其云∶“南金,字晋卿,自号三溪冰雪翁。乐平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光化军教授。”小传中所云李南金号三溪冰雪翁,见于《鹤林玉露》丙编卷一“三溪诗词”。此外检核《江西通志》卷五一《选举志》的“绍兴二十六年丙子解试”与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的确均发现了李南金的名字。在“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的李南金名字之下,还见到了“乐平人,教授”的小注。然而, 绍兴二十七年(1157)早出罗大经进士及第的宝庆二年(1226)七十年。从而可以断定, 《宋诗纪事》小传和《江西通志》所记录的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的李南金,与罗大经的同榜进士李南金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宋诗纪事》小传却把时代不同的两个人捏合成一个人了。龚延明先生的《宋登科记考》也沿袭了这个错误。关于李南金, 《鹤林玉露》除了记载其号三溪冰雪翁之外,还评价其“尤工于诗”。并且收录了《宋诗纪事》所移录的三首诗及一首词。在过去,对自己的同辈友人以及比自己年长或地位高的人,如果直呼或直书其名的话,是属于极为失礼和犯讳的事,所以一般都以字称之。从这一点来看, 《鹤林玉露》所记载的李南金的“南金”,或许是其字,并非本名。

      2,欧阳景颜
  在《鹤林玉露》甲编卷三“畏说”条,罗大经记载了另一个同年欧阳景颜。此人在《鹤林玉露》也没找到任何记载。大概与李南金的“南金”一样, “景颜”也是字,不是本名。“畏说”条全文收录了罗大经之父竹谷老人罗茂良的文章《畏说》全文。在此文之后,又收录了欧阳景颜所写的跋语。

   (三)担任容州司法参军时期的交游

    旧作通过考证,把罗大经担任容州司法参军的时期定在端平元年(1234)前后[23]。这期间的交游,在《鹤林玉露》中有不少记载。缕述如下。

      1,范应铃
   范应铃,字旗叟,号西堂先生。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传见《宋史》卷四一○。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以西堂先生范旗叟尊称之。在南宋的官僚中,范应铃多少有些知名度。《明公书判清明集》中也收录有范应铃的法律判例。《宋史》本传引用当时“人以为名言”的官员徐鹿卿的话, 说“应铃经术似儿宽,决狱似隽不疑,治民似袭遂,风采似范滂,理财似刘晏,而正大过之”,对范应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入官后的范应铃曾在罗大经的家乡担任吉州知州。罗大经与之相遇相知,大约是在此时。但罗大经直接成为范应铃的部下,则是在范应铃担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之时。《鹤林玉露》丙编卷一“槟榔”和卷二“不谈风月”两条集中记载了罗大经与范应铃的交流。特别是“不谈风月”条记载: “余初任为容南法掾,才数月,偶留帅幕。旗叟忽?中出职状一纸畀余。余辞以未书一考,不当受。旗叟曰,固也,子亦漫收之,若书一考而某未以罪去,则可以放散。不然,亦聊见见某具一只眼耳。”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范应铃对罗大经相当器重。

       2,赵季仁
  罗大经担任容州司法参军时,过从最为亲密的是赵季仁。在《鹤林玉露》中,甲编卷二“心脉”、乙编卷二“野服”、丙编卷三“观山水”、卷四“诚斋夫人”、卷五“南中岩洞”五条,记载了罗大经与赵季仁的对话与交流。在旧作中,我考证赵季仁名思恕,时为知静江府。但据赵季仁的友人黄干《勉斋集》卷二一《赵季仁乡饮酒仪序》中“吾有赵君师恕”的记载,知赵季仁之名当作“师恕”,而旧作则是沿误于《广西通志》。关于赵师恕的名字与事迹,明人张鸣凤的《桂故》卷五野有记载:
   赵师恕,字季仁,端平初以朝请大夫、直焕章阁知静江,勒诗穿山,乃其去官,与僚属别者。……罗大经曾从师恕游栖霞洞赋诗。师恕,闽之长乐人。

  此一记载亦证明赵季仁之名的确为“师恕”。李之亮氏的《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24],据《广西通志》和《粤西丛载》,考证出赵师恕知静江府的在任期间为端平元年到端平三年。

        3,王元邃
 《鹤林玉露》丙卷四“酒有和劲”条载:“厥后官于容南,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红酒之劲者,手自剂量,合而为一。杀以白灰一刀圭,风韵顿奇。索余作诗,余为长句云……。”检刘克庄《后村集》卷三一《跋王元邃诗》[25],其中有“元邃使君长余三岁”及“使君王氏为太冲元邃是也”之句。据此可知,王太冲,字元邃。再以已知刘克庄的生年1187年推算,王太冲当生于1184年。此外,据清桂林通判汪森编撰的《粤西丛载》卷二所载《穿山题名》中“端平丙申七月,……莆阳王太冲元邃”之石刻[26],知太冲为福建浦阳人,端平三年(1236)前后担任知容州。关于王太冲元邃的生平,后来通过仅载于《四部丛刊》本《后村集》卷一五五《礼部王郎中墓志铭》,又进一步发现了以下的事实。其一,王太冲之卒年为淳佑十一年辛亥(1251),享年六十七岁。其二,王太冲于嘉定元年戊辰(1208)进士及第后,曾在罗大经的家乡吉水县担任过知县。其间,对于王太冲的善政,墓志载,“罗君茂良歌之”。由此可知,罗大经的父亲罗茂良曾同当时的知县王太冲有过交往。此后,命运又安排转任知容州的王太冲成为容州司法参军罗大经的顶头上司。这也是罗氏两代人与王太冲交往的佳话。当然,这里有一个不能排除的可能性是,及第后久不得差遣的罗大经,作为后辈,向恰好同时在广西担任提点刑狱的范应铃及知容州的王太冲求援,得到了这些身居要职的故知的帮助,才得以任用,出任容州司法参军。如果这一推测属实的话,那么,包括下属官员的朝廷任命,其背后居然也潜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透过罗大经的任用,则窥见到这一巨大秘密的一角。

       4,翁谔
《鹤林玉露》甲篇卷四“朱文公词”条载:“后官於容南,节推翁谔为余言,其所居与文公邻,尝举此词问公。”据此可知,翁谔时为节度推官,与罗大经同样,亦属于刚刚入仕途的选人阶层。与罗大经的其他容州交往不同的是,翁谔是惟一与罗大经地位相同的同僚,而不是像范应铃,王太冲和赵思恕那样的上下级关系。

  (四)担任抚州军事推官时期的交游

 1,冯可久

    《鹤林玉露》在丙编卷二的“玉山知举”条和丙编卷四的“气之先见”条叙述了逸事之后,分别注明“此事冯北山可久为余言”及“冯北山为余言,谓其家尊厚斎之说”。冯可久其人,我首先在岳珂《玉楮集》卷五《春晴将游玉渊践吴季谦待制冯可久武博山行之约先走长句》的诗题中发现了踪迹[27]。岳飞之孙岳珂是南宋有名的学者,除《玉楮集》之外,尚有《金佗稡编》[28]、《桯史》[29]、《愧郯录》[30]、《宝真斎法书赞》[31]、《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32]等著作。岳珂生活的时代,与罗大经大体相同[33]。因此,《玉楮集》诗题所提及的“冯可久”,与罗大经所交往的“冯可久”,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但“可久”则似乎并非本名,而是其字。我以《鹤林玉露》所记其号“北山”为线索,在清雍正十年编纂的《湖广通志》卷四三《名宦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冯去疾,《明一统志》号北山,朱子门人,理宗时知兴国军,刊定本《四书》于沧浪亭,号兴国本。”[34]由此,进一步以“冯去疾”之名为线索,又在洪咨夔的《平斎集》卷二一发现了《冯去疾除武学博士制》[35]。以上《湖广通志》所记“北山”之号,可与《鹤林玉露》互为旁证,而《玉楮集》所记之“武博”官名,又与《平斎集》所记之“武学博士”形成互证。这样一来,所有资料就被串为一环。可以肯定《鹤林玉露》所记之“冯山北可久”与《玉楮集》、《平斎集》和《湖广通志》所记为同一人,名去疾,字可久,号北山,曾官武学博士。冯可久之名被确定后,便为进一步考证展开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在《江西通志》卷五〇《选举志》“嘉定十三年庚辰刘渭榜”中查到冯去疾之名,其下附有“都昌人,温州教授”的小注。在同书卷四六《秩官志》“江南西路提举茶盐使”中又查到冯去疾之名,其下附有“淳佑间任”的小注。此外,在同书卷二一《书院志》的“抚州府”之下,还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临汝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宋淳佑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以朱子尝临是邦,故立书院祠之。”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冯去疾为都昌(今江西都昌县)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及第,历任武学博士、温州教授,淳佑九年前后,担任江南西路提举茶盐使。《鹤林玉露》关于冯去疾的两处记载,均在丙编。据罗大经自序,丙篇大约完成于淳佑年十一至十二年之间。因而,可以断定,冯去疾是罗大经担任抚州军事推官时的上司和友人。其实,根据《鹤林玉露》所云“冯北山为余言,谓其家尊厚斎之说”,还可以进一步考证出冯去疾的家世。厚斎是南宋《易经》学者冯椅的号。在《四库全书》中收录有冯椅的《厚斎易学》五十二卷。《宋史·艺文志》亦著录有冯椅的《易学》五十卷和《古孝经辑注》一卷、《古文孝经解》一卷。冯椅《宋史》无传,其事迹间见于宋人笔记文集及明清志书记载。较为完整的是《江西通志》卷九一《人物》援引《人物志》的记载:
 冯椅,字奇之,都昌人,受业朱子[36]。绍熙进士,仕至江西运干。家居授徒,所著《易》、《诗》、《书》、《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门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 合二百余卷,配飨于学。子四人:去非,仕至谏议大夫; 去辨,仕至侍郎;去弱,知宁国府;去疾,直徽猷阁。
  据此,还可知与罗大经交往的冯去疾为冯椅第四子,官至直徽猷阁。
   2,黄景亮
  《鹤林玉露》丙篇自序云:“临汝书院长黄景亮曰:鹤林纵未通金闺之籍,殆将增玉录之编乎?余谢不敢当也。“前面考证冯去疾时述及,临汝书院乃冯去疾于淳佑元年担任江南西路提举茶盐使时在抚州创建。检《淳熙三山志》卷三二《科名》,黄景亮为淳佑元年徐俨夫榜进士[37],字通父,侯官人。堂长为宋代政府任命进士或解试合格者担任的职务,在书院中是仅次于山长的第二号人物。关于临汝书院的山长据黄震《黄氏日抄》卷九四《抚州举官告天文》[38],咸淳八年为黄翔龙。又据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二三《送临汝书院山长黄孟安序》[39],元代时的山长为黄顉。就是说,据所寓目之史料,临汝书院的管理者均为黄姓。不知事属偶然,还是一种惯例,似乎也让人有兴趣探讨。

 (五)其他交往

   赵从道
 在《鹤林玉露》丙篇卷六“韩平原”条,罗大经有“余友赵从道有诗云”的记录。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40],在“言官词臣论宗室入馆人数”条,提到一个在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的人物,名赵师训,字从道。此外,袁甫《蒙斋集》卷一一有《送赵从道赴福倅》诗[41],下有注“名隆孙”。郑清之《安晚堂集》卷一二[42],有《和赵从道赋菜畦春富贵》诗,诗后注“见《诚斎诗话》”。按,袁甫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而郑清之(1176——1251)则为南宋后期的宰相。从时间上看,罗大经友人的赵从道,不可能是南宋初的赵师训,只能是与袁甫、郑清之唱和的赵隆孙。
  罗大经交往的,除了杨万里是众所周知的名人之外,其他交往者在当时亦多为名人。元代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九《跋陆庄简公家传》云:“盖浙以西杰出者,百年前后,名监司如赵季仁、杨伯子、范西堂、胡石壁,指不多屈。”[43]陆文圭所列举的四个人当中,有三人是上述考证的罗大经交往友人。由此亦可窥见罗大经交游之一斑。
 
代结语

 以上,关于《鹤林玉露》的著者罗大经,主要围绕着其担任抚州军事推官的具体时期和官名、官品,以及其父竹谷老人的本名和家世这样一些二十年前的旧作所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考证。同时对旧作未置于重点的罗大经的交游,以《鹤林玉露》的记载为线索,也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古人有云,读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不仅是古籍的校勘,考证之学亦然。书此补作,于少时旧作颇感汗颜。然古人又云,知耻者近乎勇。学术就是在不断反省中进步的。

                                                                                                    (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2期)

 

[1] 《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卷一二一《鹤林玉露题解》语。
[2] 《〈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考》,首刊于《学林漫录》第五集(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四月),继而作为附录收录于点校本《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书后,题为《罗大经生平事迹考》。
[3] 点校本《鹤林玉露》页二三七。
[4] 《抚州府志》收录于《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一九九○年)
[5]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的这一记载是抄录自宋末元初不明撰人的《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四(此书通行本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影印本,一九六九年)。
[6] 旧作将“左司郎中”误作 “右司郎中”。此据《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四改正。
[7]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
[8] 《宋两江郡守易替考》,巴蜀书社,二○○一年。
[9] 《关于〈鹤林玉露〉的版本》,日本大学《樱文论丛》第五四卷,二○○二年二月。
[10] 《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1] 《整庵存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12] 《东里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13] 《象台首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14] 《江西通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15] 《金文靖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16] 《吉州罗氏总祠通谱》载:“罗崱,字大时,号山斗。唐节度使,自豫章徙居吉水庐陵之戡村。即气下也。为庐陵罗姓之始祖。”按,家谱所述远祖之事,尽管多不可信,然并非绝无真实之影像。以上之《吉州罗氏总祠通谱》,转引自《罗氏通谱网》(www.luoshinet/index.htm)所收录之《江西罗氏源流考》。《吉州罗氏总祠通谱》可与宋元时代之史料互为佐证。南宋前期文人刘才邵的《■溪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二《罗守道墓志铭》列举了罗氏的始祖:“祝融为高辛氏火正,以功列于五祀者。裔孙受封于罗,后为楚所并,因以国为氏。居长沙者曰环,仕汉为梁相。居襄阳者曰袭,仕晋为将军。居衡阳者曰■,仕唐为监察御史。唐之季年, 御史府君之子孙,避兵寇,散处江左诸郡。至公之八世祖崱,复自豫章徙居庐陵。”此外, 《元文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五收录了元代著名文人虞集的《罗氏族谱序》,其云:“今豫章罗氏族谱,断自崱以下,凡十有五世,分十八派,合其族子弟千百人。”然而,关于江西罗氏之直系始祖的地望,同为罗氏一族之明人罗洪先,在其《念庵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二《山原罗氏族谱序》中表示异议说:“秀川祖崱之先,本湘东人,而序谱者咸谓豫章徙同江,莫辨其目。”此外,关于罗则生活之时代及其先人, 罗洪先在文集同卷《澄溪华山周桥罗氏族谱序》中,也表示了异议:“吉多罗姓,虽融塞不齐,大抵皆祖印冈崱矣。余家牒记,祖崱仅识名耳。其业微劣无征。然他氏牒记稍异,或曰冠军将军恭后,或曰南唐进士颖后,或曰吉州刺史,是何据也? ”此后,明人胡直在其《衡庐精舍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三《念庵先生(罗洪先)行状》中,明确记载了罗崱的生活时代:“其先由豫章徙庐陵。唐懿宗(八六○~八七四)时,讳崱者,据戡村。”
[17]三世罗从隐,据元罗文节《豫章罗氏分迁各支源流考》(载《罗氏通谱网》)补入。其文云:“五季末,从寅徙吉安永丰。从隐生二子,长子居吉水之桃林。大经,其后也。”
[18] 尤杨陆范四大家的说法,在南宋当时已有,见宋末元初人所编《诗家鼎脔》。杨万里虽然写诗称“尤萧陆范四诗翁”(见《鹤林玉露》丙编卷二《姜白石》条),把自己排除在外,但在写给尤袤的诗中,也自负地传递了当时尤杨并称的事实: “谁把尤杨语同日,不教李杜独齐名。”(《诚斋集》卷二五《延之寄诗觅道院集遣骑送呈和韵谢之》)
[19] 旧作仅据《鹤林玉露》所称杨长孺之字号对其同罗氏父子的关系进行了考述,而未能明示其名。其实,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虽出处尊称杨长孺之字号,但在甲编巻四“清廉”条引述真德秀的上奏时,还是直接使用了杨长孺之名,然旧作失检。高桥良政氏的《关于〈鹤林玉露〉的版本》一文在述及杨长孺时,亦仅称之杨东山。杨长孺虽然《宋史》无传,但散见于史书文籍的事迹为数不少,本文此次主要依据《明一统志》,对其事迹进行了简单归纳。关于杨长孺的事迹,参见笔者另文《“内举不避亲”——以杨万里为个案的宋元变革论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49卷第2期,2012年)。
[20]《吴兴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卷五。
[21]《淳熙三山志》, 《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明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
[22] 《晦庵集》卷六○收录有六通写给曾无疑的书信。
[23] 旧作解释罗大经从宝庆二年(1226)进士及第到端平元年(1234)前后担任容州司法参军,期间有将近八年的没有任用记录的空白时间。因此,旧作推测罗大经担任容州司法参军并非最初入官,怀疑是由他官迁转至此。然而这一推测不确。《鹤林玉露》丙编卷二“不谈风月”条明确记载“余初任为容南法掾”。考虑到南宋官多阙少的事实,进士及第,如无要人推荐,迟迟不给予差遣也并非不可思议。我猜想罗大经进士及第八年后从江西远赴广西担任容州司法参军,恐怕也是投奔故知范应铃,才得到的职位。
[24]《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巴蜀书社,2001年。
[25] 《后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6] 《粤西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7] 《玉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8] 《金佗稡编》,王曾瑜校注本,中华书局,1989年。
[29] 《桯史》,《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1年。
[30] 《愧郯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31] 《宝真斎法书赞》,《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32]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33] 关于岳珂的生平事迹,参见笔者《岳珂生平考述》(《文史》第二十三辑,1986年)。
[34] 《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5] 《平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6] 朱熹在《晦庵集》别集卷六《施行人户诉状乞觅》中,明确提及“学生冯椅”。
[37] 《淳熙三山志》为南宋梁克家编纂于淳熙年间(1174-1189),然现存本较之初编已有增益,故于淳熙以后的淳佑年间(1241-1252)的记事亦被收录。
[38] 《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9] 《吴文正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0]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000年。
[41] 《蒙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2] 《安晚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3] 《墙东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