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试论罗氏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贡献

 罗 训 森 发布时间:2003-01-30

     罗氏,名列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二十位,占全国人口总数百分之零点八六。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代有才俊彦士维护罗氏声誉,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形成罗氏先进的文化。在从祀孔庙的几十位先哲、先贤中,罗氏有宋·罗从彦,明·罗钦顺正式入选,明·罗洪先候选,在所占百分比方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远高于第二十位的贡献。本文试从罗氏先进文化的角度,论述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一、罗氏“以弱胜强”对中华军事文化的贡献
1、弱小的罗子国战胜强大的楚国
《左传》桓公十三年(前732)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
‘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以上《左传》记载,记录了罗子国“以弱胜强”的史实,历代史学家、军事家、谱牒学家等专家、学者,均对此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予以研究。在古代军事史上,罗氏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弱国战胜强国,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此先进的罗氏军事文化,为罗氏后人所继承发展,为中华文化做出不朽的贡献。
2、唐·燕王罗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树为军事典范
隋末,天下大乱,在逐鹿中原,争夺霸权的各种战争中,脱颖而出一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罗艺。
罗艺,字子延,襄州襄阳人。父(罗)荣,隋监门将军。《新唐书》载:“勇攻战,善用槊。大业中,以战功补虎贲郎将。”“武德二年(619),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王,赐姓,豫属籍。”罗艺与窦建德长期作战。有一次,窦建德率众十万围攻范阳,罗艺“逆拒之。”接受部下薛万钧的建议:令嬴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阵诱之。派薛万钧领精骑百人伏于城侧,等窦建德部渡河至一半时,埋伏的一百名精骑兵,在薛万钧的带领下,勇猛出击,大破敌兵十万之众。
第二年,窦建德不甘失败,又率兵二十万复攻幽州。罗艺仍然以少迎多,予以抗击。“贼已攀堞”,罗艺派薛家两兄弟万钧、万彻率领敢死队百人,“从地道而出,直掩贼背击之,贼溃走。”又是一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光辉战例。
罗艺典型的“百骑破敌十万众,百人溃走二十万”的战例,奠定了罗艺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近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名将》将罗艺的事迹收录其中。罗艺继承发展了罗氏先进的军事文化,为中华文化做出杰出的贡献。
因国得姓的罗氏,继承了罗子国优异的军事传统,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为特点,在历史上,在近、现代涌现众多军事人才:三国末、晋初,叔侄封侯的罗宪、罗尚;南北朝封王、封侯的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隋末唐初,罗姓,是十六姓开唐之一,除燕王罗艺、罗寿兄弟外,郯国公、少年英雄罗士信,以其杰出军事才能,在两《唐书》彪炳史册,作为小说人物罗成的原型,经罗贯中艺术塑造,成为人人喜爱的少年英雄,“老黄忠,少仕信”,罗仕信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在秦王李世民府中,有数位罗氏将军,为李世民争得大唐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罗氏,为开创盛唐,建立不朽的功勋。在《家将系列小说》中,《罗家将》名列榜首,比《杨家将》的位置、篇幅更为显著,罗成、罗通成为家喻户晓的少年将军。唐中期播州侯罗荣,从太原沿路征战,从福建入广东、广西,贵州落籍,子孙历代封侯,直至清初;唐末、五代初,父子封王的罗宏信、罗绍威,更在两《唐书》、两《五代史》留下征战业绩,为史家所乐书;五代末宋初,陈桥兵变关键人物罗彦瑰,为大宋立国的开国元勋;明初五军都督罗楫;开国元勋、弘文馆大学士(名誉宰相)罗复仁;“土木堡事变”主要将领、进士、左都御史罗通,进士、副左都御史罗亨信;清初罗绣锦、罗绘锦兄弟马上建功业;清中后期一代奇人、提督罗思举;著名湘军儒将罗泽南;至近、现代,罗氏军事奇葩,竞相斗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罗氏竞有七人之多,充分体现罗氏在军事领域的优势人才,民国,以援缅远征军副司令、上将罗卓英为代表,少将以上达近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阶段,罗氏英才,举不胜数,十大元帅,罗荣桓位居其一;十大将,罗瑞卿名列其中;还有史诺称“迷人将军”的罗炳辉;除了这些著名将帅外,尙有罗元发中将等几十名将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驰骋南北,屡建奇功。
“罗家将”从罗子国开创,历久弥新,在北
魏、盛唐形成规模,直至现代,在中华军事文化
方面,罗氏的贡献,相当杰出。
二、罗氏对儒学的贡献
中华文明,是世界五大古文明中,硕果仅存
的文明,她除了有一群先哲、先贤倡导外,更重要的是后有来者,有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春秋战国时期,先圣孔子总结经验,与其七十二弟子,形成至今仍然影响巨大的儒学,其中不乏身居极位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将儒学置于正统的地位。在儒学发展的过程中,罗氏的贡献,史书不绝,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1、晋子贡——节侯罗宪
汉末,三国时期,《晋书》罗宪本传云:“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罗)蒙,蜀广汉太守。(罗)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即史实定论,晋时士人,将罗宪比作子贡,充分肯定他的功勋人品,肯定他在儒学上的贡献。司马迁的《史记》云:“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
细读《晋书》罗宪传,他的事迹,比子贡更感人,更有崇高的气节,“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罗)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步)协。(罗)宪拒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大半。或劝南出牂牁,北奔上庸,可以保全。(罗)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此段史书,生动地描述了罗宪临危不惧,与民、与城共存亡的君子气慨。他不但在理论上接受儒家学说,被时人尊称为“子贡”,而且,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儒家学说“治国齐家平天下”。泰始初,入朝,诏曰:“(罗)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罗宪不但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而且得到最高层的肯定,给于广泛的宣传。罗宪为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为中华优秀的文化,做出杰出的贡献。
2、以“仁”为本,父子力行——唐·罗珦、罗让
罗宪一支,其子孙克遵祖德祖训,至唐中期,又产生浙江罗珦、罗让父子,这样杰出的人物。以具体的“仁”为显著特点,为儒学亦做出一定贡献。
据《新唐书》罗珦传,罗珦,越州会稽人。擢庐州刺史,民间病者,舍医药,祷淫祀,(罗)珦下令止之。修学宫,政教简易,有芝草、白雀。淮南节度使杜佑上治状,赐金紫服。再迁京兆尹(三品),请减平籴米,以常赋充之,人赖其利。以老病求解(请求退休),迁太子宾客(正三品),累封襄阳县男(爵)。卒,谥曰夷。由宰相权德舆撰写墓志铭,留下“德政碑”全文。
罗珦子罗让,字景宣,以文学蚤(早)有誉,举进士,宏辟贤良方正,皆高第。有仁惠名。或认婢遗(罗)让者,问所从,答曰:“女兄九人皆为官所卖,留者独老母耳”。(罗)让惨然,为焚券,召母归之。入为散骑常侍(正三品),拜东、西观察使。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著作三十卷(今未见存本),著名书法家,对继承发展儒学做出一定贡献。
3、明·罗钦顺著《困知记》对儒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巨大贡献
据《明史》载,罗钦顺,字允升,(江西吉安)
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第(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时,张璁、桂萼以议礼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罗钦顺耻与同列,故屡招不起。里居二十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与当时的王守仁(阳明)、罗洪先等学者,就如何继承、发展儒、理学,互通信函,展开热烈、深入的探讨,对外来文化佛学,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留下《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传世。而《困知记》是他勤一生穷究之力而成于晚年的哲学著作。他在《困知记》序中说:“余才微而质鲁,志复凡近。早尝从事章句,不过为利禄谋尔。年几四十,始慨然有志于道。虽已晚,然自谓苟能粗见大意,亦庶几无负此生。而官守拘牵,加之多病,工夫难得专一。间尝若有所见矣,既旬月,或踰时,又疑而未定。如此者盖二十余年,其于钻研体究之功,亦可谓尽心焉耳矣。”在儒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重大贡献在于:
A、重振理学,独辟蹊径,建立新学说
明代,程朱理学已趋衰落。有些理论问题,急需解决,它的格物致知学说,被人向形式主义方向发展,成为猎取名利的手段,而无益于德性的修养,理论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王守仁发挥陆九渊的思想,提出良知学说,提出简易直观的认识和修养方法,嬴得广大士大夫的欢迎,罗洪先早期甚至想仿效“程门立雪”前往拜师。一时风靡朝野。但在学术思想上,罗钦顺提出“理只是气之理”,即气的运动规律,不能独立于气而存在。他精辟地说:
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来一往,一开一闭,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千条万绪,纷纭胶葛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困知记》卷上第十一章)
理只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往而
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也。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困知记》续卷上第三十八章)。
B、修正“存天理,去人欲”,提出“不能去欲,只能节欲”观点:
夫性必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已,
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于其所不容已而皆合乎当然之则,夫安往而非善乎?惟其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恶尔。先儒多以“去人欲”“遏人欲”为言,盖所以防其流者,不得不严,但语意似乎偏重。夫欲与喜怒哀乐,皆性之所有者,喜怒哀乐又可去乎?(《困知记》卷下第一十四章)。
罗钦顺是以杰出的儒学家、思想家从祀孔庙
而名垂史册,受后人崇敬。《明儒学案》评曰:“先生家居,每平旦,正衣冠,升学古楼。群从人,揖叙毕,危坐观书。虽独处,无惰容。食恒二簋,居无台榭,燕(宴)集无声乐”。是一位为人有节操,政治上严以律己,格守儒家道德规范的高官。
明代著名学者、候选从祀孔庙的罗洪先,在罗钦顺八十大寿时,致“寿序”,说:
洪先幸而生是乡,又幸为同姓,尝窃取行事以鼓舞不怠,且喜斯世皆有遭也,故于祝颂,不敢以不文辞。

功成早纳尚书履,    道直频删儒者书。
木榻岁深曾几卧?    草庭春在不教除。
六经得友千年外,    四海忧民一饭余。
空使圣人勤侧席,    肯同尚父载安车!
此诗高度概括了罗钦顺的功迹,为后人留下千载呤唱不朽诗篇。其难得之处,在于生前身后,罗钦顺都得到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崇敬。《明儒学案》作者,对罗钦顺有一简短的评价:
    先生以释氏(佛学)有见于明觉自然,谓之知心,不识所谓天地万物之理,谓之不知性。羲以为释氏亲亲。仁民爱物无有差等,是无恻隐之心也;取与不辨,而行乞布施,是无羞恶之心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无辞让之心也。无善无恶,是无是非之心也。其不知性者,由于不知心尔。然则其所知者,亦心之光影而非实也。高景逸先生曰:“先生于禅学尤极探讨,发其所以不同之故。自唐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呜呼,先生之功伟矣!
三、罗氏对理学的杰出贡献
在中国思想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
术思想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是真实的写照。宋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到了南宋,国家处于多难时代,“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种雄心壮志,明确而牢固地竖立在宋代不少士大夫的心中,客观上,社会的现实,要求他们“发明治道”。融合儒、佛而形成的理学,便在种种阵痛中诞生了。理学的出现,不是理性的沉沦泯灭,而是达到了一种思想的高度,亦可说是一个高峰,北有泰山,南有武夷,孔子、朱子,中国划时代、超越时空的两位思想家,在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了。由于宋代的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使得宋人比较讲究实际。因此,他们的思想、理论,对现实就更具有指导作用。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队伍中,不乏罗氏精英,有的更对理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做出杰出的贡献。
1、“奥学清节”“章水文渊”宋·罗从彦对理学的杰出贡献
杨、罗、李、朱,由朱熹集理学大成。
在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四位先哲,“罗”列其中。罗从彦师承杨时,传李侗,再传朱子。历史充分肯定罗氏对理学的贡献。
据《宋史》罗从彦传,罗从彦,字仲素。
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杨)时为肖山令,遂徒步往学焉。及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于亲,(杨)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冠冕也”。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史》在其本传中,留下重要名言如:
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
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李)林甫之奸,则外必有(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材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
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以上罗从彦名言,史家评论其“议论醇正”类此。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对其祖师极其崇敬,评价极高:
龟山(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罗从彦祖籍江西豫章郡,学者以地望称之曰:豫章先生。罗氏郡望,豫章,宜因罗从彦对理学的重大贡献,而更加名扬天下。宋淳佑间(1241—1252)谥文质。从祀孔庙,清康熙皇帝赐匾:“奥学清节”(赐福建沙县罗氏宗祠);“章水文渊”(赐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历代帝王褒励,获得崇高的殊荣。
罗氏后人,为纪念、弘扬罗从彦精神,于各地建立众多的“豫章书院”,如广州豫章书院、南昌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等,形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各地罗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学家声远,豫章世泽长,歌颂罗从彦功德的楹联、书画,琳琅满目,又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宗祠文化”。
2、“道学行谊”宋·罗博文传承祖德,于理学创立,功不可没
当然,对理学作出贡献的罗氏,远不止罗从彦一人,其中较突出者,尚有宋·罗博文。
罗博文,字宗礼,一字宗约。祖(罗)畸,《文苑》有传,父(罗)彦温知政宁县。罗博文旧从同郡李侗游,李侗闻其就辟(受推荐就任公职)也。喜谓朱子(熹)曰:张公(张浚)高明宏大,而宗礼(罗博文)精密详练佐之,幕府无过事矣。罗博文与朱熹同是李侗的学生,二人志同道合,朱子在宋乾道五年(1169)五月,以迪功郎新差充枢密院编修官的身份,为罗博文撰写的行状(悼念文章),对罗博文一生,对罗博文的贡献,有详尽的论述:
尝衔命汉中,劳抚将士,宣抚使以礼致遗,为钱三百万,公不欲受而难于辞却,还次汉州,州方治贡院不能就,以五十万予之,余悉输成都公币。(罗博文)取河南程(颐、颢)夫子之遗文,与他名臣论、奏、纂述之可以垂世者,募工锓板,用之略尽。
公资禀和粹,沈静寡欲,其处已待人,一主於诚敬。平居愉怡,人莫见其喜愠之色。闻人之善,称慕如不可及,至其有过,则常若有所隐避,而不忍言也。视人患难困乏,如切其身,经营周救必尽其力,年未三十,即屏远声色,一榻萧然,惟乐善不倦如嗜欲。闻天下之士,有一言一行,之几乎道至,或千里求之。以是,凡四方之名山胜,概多所登历,而於佛、老子之学,亦往往能道其所以然者,或者遂意公诚笃好之。而不知公之所志,与其所学,有不在是也。盖尝从张忠献公问行已之大方,张公为手书所为敬说一通以授焉。公受而行之,终身不懈。又从同郡李愿中先生游。闻河洛所传之要,多所发明,於是喟然而叹曰:儒佛之异,亡他,公与私之间耳。由此,沛然自信,其守益坚。在桂州时,汪公盖方通判州事,知公所为,日就公语,且亟称道其为人。故卒引以自助。而今刑部员外郎刘公芮,亦方隐,居州之西山,躬耕励志,人罕识之。公独以坐曹决事之余,日往从之游。刘公名家子,及见前辈,多识前言往行,顾独恨得公晚,及闻公卒,哭之恸,为寝疾不食者数日,此岂势利之使然哉。抑公才志行业之美,固当有於为世,而充养有素,神观清明,人亦不谓其止於此也。呜呼!其可谓不幸也已。熹尝受学李先生之门,先生为熹道公之为人甚详,於其从辟江淮也。喜而言曰:张公高明闳大有余,而宗礼以精密详练佐之,幕府无过事矣。时熹未识公也。及先生殁,乃获从公游,而得其志行之美,然后益信先生为知人。然公自是入蜀,相望数千里,书问岁亦一再至,所以劝励从学者殊厚,日夜望公之还,几得复相与讲其旧学,而公乃以丧归。熹既痛公之不幸,不及大为时用,又伤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
                                                         ——《晦庵集》卷197
另外,朱子尝称(罗)畴以“清德”重天下,而(罗)博文复能以“道学行谊”世其家(《福建通志》卷183)。
3、“忘食忘寝,奚获拱壁”《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对理学的贡献
据《吉安府志》,罗大经,字景纶,江西吉水人。(宋)宝庆进士,有经世志,博极群书,于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多所评骘。著《易经》十卷、《鹤林玉露》十八卷。柅斋车任远称其博而非滥,醇而寡疵。明·黄贞升重梓日本宽文本《鹤林玉露》,在题词中写道:“一日,购《鹤林玉露》一书,取而读之,则忘食忘寝,奚获拱壁哉?……景纶罗君,博雅君子也。当宦成之后,勒一家之言。皇王帝伯,罔不精研;山川人物,罔不品题;歌词诗骚,无不备采;至诸史群书散而未备者,皆悉心攻究。令后之读者,披浮云而观青天,迴狂澜而赴巨海,功不浅浅哉!功不浅浅哉!”
《鹤林玉露》不但历代不断有罗氏后人、学者予以重版,更远传日本,对海外的汉学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宋代史料笔记,极具补正史不足的意义,如指明秦桧乃金国间谍一事,便鲜为人知。“日本国僧”一条,不仅是研究中日交往的史料,而且其中记载的一些汉字的日语对音,对研究近古汉语音韻和日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老卒回易”条,对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罗大经,是古今公认的理学家,据《鹤林玉露》点校者王瑞来评价:“从《鹤林玉露》看,罗大经的议论很典型地带有宋代理学家那样鲜明特征。明代叶廷秀评论罗大经:‘其言以紫阳为鹄,学术治道多有发明,而不离王道。’《鹤林玉露》展现给人们的罗大经这个理学家的形象,不是长期以来縈绕在人们头脑中那副迂腐虚伪的面孔,而是一个清醒的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
《鹤林玉露》中许多条目,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前辈勤学
胡澹庵(胡安国)见杨龟山(杨时),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能言鹦鹉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鹦鹉也。”朱文公曰:“今时秀才,教他说廉,真是会说廉,教他说义,真是会说义,及到做来,只是不廉不义。”此即所谓能言鹦鹉也。夫下以言语为学,上以言语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见能言之鹦鹉,乃指为凤凰鸑鷟,惟恐其不在灵台灵囿间,不亦异乎?
晚 学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杜)少陵所推。老苏(洵)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熹)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忧 乐
吾辈学道,须是打叠教心下快活。古曰无闷,曰不愠,曰乐则生矣,曰乐莫大焉。夫子有曲肱饮水之乐,颜子有陋巷箪瓢之乐,曾点有浴沂咏归之乐,曾参有履穿肘见、歌若金石之乐,周程有爱莲观草、弄月吟风、望花随柳之乐。学道而至于乐,方是真有所得。大概于世间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或曰,君子有终身之忧;又曰,忧以天下;又曰,莫知我忧;又曰,先天下之忧而忧。此义又是如何?曰:圣贤忧乐二字,并行不悖。故魏鹤山(了翁)诗云:“须知陋巷忧中乐,又识耕莘乐处忧。”古之诗人有识见者,如陶彭泽(渊明)、杜少陵,亦皆有忧乐。如采菊东篱,挥杯劝影,乐矣,而有平陆成江之忧;步屧春风,泥饮田父,乐矣,而有眉攒万国之忧。盖惟贤者而后有真忧,亦惟贤者而后有真乐,乐不以忧而废,忧亦不以乐而忘。
综上所述,仅以福建沙县的罗从彦、罗博文、江西吉水罗大经为例,在宋朝,为理学的创立,罗氏曾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理学世家”。
四、罗氏对中华文学的突出贡献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从秦、汉、晋、唐、宋的个别、少数杰出人才,到明代的群体效应,罗氏,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为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更多、更高的贡献。在文学方面,罗氏具有突出的贡献。
江左之秀,湘中琳琅,晋·长沙相罗  含
《晋书》载:罗含,字君章,(湖南)桂阳耒
阳人。曾祖(罗)彦,(浙江)临海太守。父(罗)绥,荥阳太守。(罗)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乌文彩导入,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太守谢尚与(罗)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桓)温尝与僚属会,(罗)含后至,(桓)温问众坐者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桓)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从一品)。年老致仕(退休),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
初(罗)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棲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
在《新唐书》艺文目录中,可见《罗含集》
三卷。《宋史·艺文志》载:罗含著《湘中山水记》三卷。可惜该书笔者无缘目睹,是否有存本待查,但在湘人的著作中多见引用。在罗氏后人所修的族谱中,亦多见有歌颂罗含文彩的文章、楹联。罗含,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2、“唐三罗”对中华文学的贡献
A、首罗——“文彩灿然”唐·罗隐
据《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典籍记载,唐未五代初的文学家、诗人罗隐,是当时最具影响的文学人物。
据《旧五代史》,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唐才子传》载: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
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正气。乾符初,
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故里。时钱(鏐)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罗)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卷首《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意:连一个祢衡也容不了,想黄祖也不是什么英雄,祢衡、黄祖皆三国人物,“长于咏史”可见一斑。)(钱)鏐得之大喜,以书辟之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仲宣:汉末诗人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夫子:孔子。)……(罗)隐又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罗)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罗)隐精书法,喜笔工苌凤(人名),谓曰:“笔,文章货也。今助子取高价。”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掷千金。率多借重如此。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集》等,并行于世。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罗隐《湘南
应用集》三卷,《淮海寓言》七卷,《甲乙集》
三卷,《启事》一卷,《谗本》三卷,《谗书》五卷,《罗隐后集》二十卷,《汝江集》三卷,据学者考证,以上著作元时皆存。《全唐诗》录存其诗十一卷,《全唐诗外编》为《全唐书续拾》补诗十四首,断句十七句。《全唐文》录存其文四卷。古今学者公认,罗隐为唐未五代初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对当时,仍至现代,均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注:对罗隐杂文赞尝有加)、毛泽东(点注罗隐诗)、***(注:引用罗隐教育后代思想的诗句,教育全党如何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等均对罗隐有很高的评价。其歌颂诸葛亮的名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文革中由毛泽东吟唱,(后又手录,《书法》杂志载毛泽东手迹),示外交部王海容(注:1967年9月24日凌晨,风尘仆仆回到北京的毛泽东对久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脱口吟出晚唐诗人罗隐佳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幸赖学富五车的王季范老人指点迷津,解读了毛泽东引用罗隐诗的现实政治意义),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起过重大作用(详见《中华儿女》2002年第一、二期)。录其全诗《七律·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长于咏史”的罗隐诗,由于用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对后人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加之现代名人多次引用,亦无形中提高、肯定了罗隐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罗隐,由于他刚直不阿,不为当时某些士大夫所容,十第不中,经常各地游历,在民间极富盛名。时人均以能得到罗隐诗为荣,《十国春秋》载:青州王师范亦尝遣信卖礼币求诗,及得(罗)隐诗大喜。又令狐登进士,(罗)隐贺以短章,父曰:“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耳。”其取重世有如此者。连时贵为首藩之王的罗绍威(邺王),素重士,力排众议,《旧五代史》有一段精彩、详尽的记载:初,(罗)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魏博藩镇)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簿,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以侄行(按辈份,罗隐为邺王叔父辈),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罗)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钱)鏐,谓叔父(罗隐乃邺王叔父辈),(钱)鏐首用之。而许多省的《通志》、《府志》、《县志》中,大量记载罗隐的有关事迹,连传说也予以记载。许多著名典籍如:《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北梦琐言》、《唐摭言》、《梦溪笔谈》、《湘山野录》、《宣和书谱》《清异录》、《研北杂志》、《西湖游览志余》、《徐氏云录》、《尧山堂偶》、《窦平酒谱》、《书影》等,亦有记载。而民间老百姓,更把罗隐神化,称其为“皇帝嘴,乞丐身”,留下大量动人的故事。如福州《闽都别记》收录罗隐大量的传说故事。直至近日,《福州晚报》还在连载罗隐故事。
《十国春秋》的作者,在《罗隐传》后,对罗隐有一很高的评价:
士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岂不信哉!方(罗)隐屡踬进士策,遍历诸州,驰驱扰攘中,惫矣!及遭逢霸主,文彩灿然,声施后世,可不谓得时而驾邪。虽然,以彼义形于色,劝兴兵伐无道梁,藐眡强藩,畜以从子,大义侃侃,又宁独以文士见哉!
B、二罗——百首红诗唐·罗虬
罗虬,词藻富赡,与族人(罗)隐、(罗)
邺齐名,(唐)咸通间称“三罗”。……(罗)
虬追其(杜红儿:善歌舞,姿色殊绝)冤,于是取古之美女有姿艳才德者,作绝句一百首,以比红儿,当时盛传。
作为罗隐族人、“唐三罗”之一,罗虬以《比
红儿诗》百首,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比红儿诗》百首,古代的妇女史料得以诗歌形式流传后世。实际上为中国妇女的系统史料。其自诗序云:红儿美貌年少,机智慧悟,不与群妓等。余知红者,择古灼然美色,优劣于章句间。其第一百首,在《唐才子传》中全文引用:
花落尘中玉堕泥,   香魂应上窈娘堤。
欲知此恨无穷处,   长倩城下鸟夜啼。
罗虬的诗,古今收录者众多,《郡斋读书记》
卷一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皆著录《比红儿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七作“十卷”。《全唐诗》存《比红儿诗》一卷,《全唐诗逸》补罗虬诗一首、断句若干。
C、三罗——笔端超绝唐·罗邺
据《唐才子传》:罗邺,余杭人。家资钜万。父(罗)则,为盐铁吏,子二人,俱以文学干进,(罗)邺尤长律诗。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三罗”。(罗)隐,雄丽而坦率;(罗)邺,清致而联绵。《唐才子传》作者,对其有一评价:
(罗)邺,素有英质,笔端超绝,其气宇亦不在诸人之下。初无箕裘之训(注:无家学传承),顿改门风,崛兴音韵,驰誉当时,非易事也。而跋前疐后,绝域无聊,独奈其命薄何?孔子曰:“才难”,信然。
罗邺,数下第,仕途不畅,其有诗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踉跄北征,万里沙漠,满目谁亲?正因为他生前坎坷,留下大量描写塞外风情的诗篇,在诗坛上方可与罗隐齐名。身后,到宋代,追赠为进士,获得很高的殊荣,他的贡献,得到历史的承认。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罗邺诗》一卷。《全唐诗》存罗邺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三首,断句一句。
3、一部《三国演义》、一部《罗家将》、半部《水浒传》——罗贯中,文学巨星,罗氏对中华民族的突出贡献(注:学者郑振铎云:“世人往往只以《水浒》、《三国》二书属于他”)
凡是中国人,或具有华人血统,不管他在世界那个天涯海角,均读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对其天才作者罗贯中,均无比崇敬。罗贯中,不但中华罗氏引为自豪,所有炎黄子孙均感骄傲。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是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他创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纪》等(在“家将系列小说”中,将《隋唐演义》、《罗通扫北》、《粉妆楼记》合编为《罗家将》)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99年9月15日至19日,在山西清徐召开了“全国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论文67篇,选49篇编为《《三国演义》与罗贯中》论文集。论及《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时间、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三国文化和罗贯中的生平籍贯等。反映了近年来《三国演义》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
罗贯中,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尚可从学术组织上窥见一斑。“中国《三国演义》学会”,集中了一批文史精英,以会长刘世德为代表,全国主要省市均有代表参加,其强大的第三届理事会阵容,证明《三国演义》及罗贯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他巨大的贡献,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其主要贡献:
A、思想方面
“乱世尚纵横”,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罗贯
中,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规范方面与“思无邪”的传统道德观念似乎不相容。但是,史书不乏“逆取顺守”的记载,“乱世尚纵横”已经客观上为中国正统思想所接受,李世民不因“逼父杀兄”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反成为中国盛唐的英明开国君王。因此,罗贯中所处元末动乱,整个社会思变的心态下,用小说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为进取、争利求名、顺时乘势、藉权贵因、朝秦暮楚、崇计尚诈等纵横家形象。为“战时百家,平时儒家”作了艺术的铨解。
罗贯中的宗教意识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有佛、道思想的综合体。继承、发扬长期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果。发扬光大传统宗教积极的、正面的思想,用文学艺术形式,将“避恶趋善,纯洁民风,社会安定”思想贯穿其中,孟海生先生在《关公及关公文化初探》一文中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浓墨重笔塑造了关羽,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历史任务,是形成和发展关公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关公文化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千余年,到今天,它不仅仅在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而且在异国他邦,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关公都在以他自已的人格,道德、行为感动更多的人,以他的‘神威’屁护着飘零世界各地的处境与地位千差万别的中国人和华人后裔,成为143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严密组织共同拜祀的神,在整个汉文化圈内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B、艺术方面
学者曲沐认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不是“虚实”所能指陈,实乃作者主观意识对历史存在的主体超越,即作家伟大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投影和熔铸。表现出一种“超验”之美,表现为“距离美、模糊美、神秘美、传奇美”等等。正由于这些艺术成就,使《三国演义》超出了其他历史小说,久传而不衰。刘永良学者评述,罗贯中尤其善于化用诗赋的意境,使小说情节具有浓郁的抒情氛围,产生了优美的意境,同时有助于刻画人物的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陈辽学者专题研究《三国演义》一绝:写哭泣,可见政治,可见谋略,可见人物性格。范道济认为:罗贯中在叙事格局的设置上,将他最精彩的笔墨绐了蜀汉集团,全书叙事速度最慢、情节密度最大的均集中在蜀汉诸葛亮与关羽身上。从中看出罗贯中在叙事时距控制过程中,表现他审美理想与道德情感的投入。孟祥荣详述:罗贯中的知识分子立场,使得他的叙述,既遵从正史的框架,又重建了历史的意义;既认同了主流话语的某些价值原则,又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从而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叙事理性而又对历史意义作了新的阐释。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中,对罗贯中有一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位继往承来,继续存亡的俊杰,站在雅与俗、文与质之间的。他以文雅救民间粗制品的浅薄,同时又没有离开民间过远。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赞语,加之于罗氏作品之上,似乎是最为恰当的。”

总之,罗贯中既产生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统、优秀、先进的文化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军事、民俗信仰都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以正统形式表现的一统思想,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强大的依据和基础,这种一统思想,今天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的和平统一,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具有重大、广泛、现实的意义。
而这位能举起如椽大笔,写出以千万计文学巨著的伟大作家,却不能为自己的生平留下一页文字。他的籍贯、家世、生平竟成了谜团,迄今谁也拿不出确定不移的铁证。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仍在不懈寻找、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从罗氏族谱中,或许能找到更有价值线索。本会顾问、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研究员,近年致力于罗氏族谱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中华罗氏通谱》是罗氏千年一遇的、全国范围的编纂活动,或许会有罗贯中的蛛丝马迹,愿有心人多加以关注、研究。若通过《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能为罗贯中籍贯之谜做一些有益的工作,那么,亦无愧罗贯中为中华罗氏争得极大声誉。

中华姓氏,林林总总,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袁义达先生统计,已达近一万五千多家。经过历史长期的演变、进化,现在生存下来姓氏,都有他顽强的生命力,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中华罗氏在具有中华各姓氏共有的传统文化外,尚形成罗氏特有的文化,孕育出许多杰出的罗氏儿女。中华罗氏,在历史的过去,在现在的现实,在将来的时空,均做出、或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仅仅从一小侧面试述罗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贡献,而历史上,知名、不知名的罗氏,均或多或少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罗氏的先进文化,博大精深,笔者囿于学识所限,仅触及皮毛,抛砖引玉,有待专家、学者、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进一步探讨。


22002-5-28  于南雄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