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世传盐津“乌蒙王罗氏家谱”初探

 黄民初 发布时间:2006-10-12


 

   1989年,为筹办《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荟萃展览》笔者受派前往顶滇东北盐律等地调查并征集古籍、文物。在盐律县民委和有关同志协助下,到相传为“乌蒙王疑冢遗址”的夷都山考察。在当地民间获见传为宋代“乌蒙王世系”的谱牒即“罗氏家谱”一册。得到珍藏该谱的农户热心支持,我把该谱借到昆明展出,成为这次“荟萃展览”上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引起众多学者和文化界人士的注意和兴趣。
    有关宋代滇东北乌蒙王的情况,史裁残缺,许多问题至今仍不清楚。故此,“罗氏家潜”的发现对探索其有关情况无疑是有价值的。现据实地考察和对该谱牒的粗读所获和这一谱牒的主要内容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情况略叙于后。   
    一   古乌蒙部盐津的历史概况及乌蒙王疑冢
    (一)盐津地处我省东北部,与四川省的宜宾毗邻,是古代川东入云南的要冲。早在二千多年前,秦开五尺道和后来汉代的“南方丝绸之路”那从这里经过,它是历史上最早沟通云南和内地联系的地区之一。
    史裁盐津周属窦地甸,秦为蜀郡辖地,汉属犍为郡,晋为朱提郡地,唐咸通时置石门,属南昭乌蒙部,宋时仍为大理乌蒙部地,元属云南行省乌蒙路,明属川南乌蒙路,清“改土归流”,乌蒙更名昭通,仍划归云南、设昭通府。盐津原名盐井渡,隶属昭通府大关厅,1917年与大关分治设盐律县。故此盐津自古以来一直与中央王朝和云南地方政权有着不间断的联系。
    盐津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入云南的第—站,与其相邻的这一段史称叹焚道”。在焚道沿线,自唐起就形成乌蒙、乌撤、东川、芒部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这些部落在历代封建王朝“羁縻”政策的统治下,时叛时降。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为数援。中央王朝或剿或抚,煞费苦心,一直竭力维护其大一统的地位。其中转盐津的“乌蒙其部落占地千里外。是为当时的一大部落。宋神宗时曾派兵剿灭了乌蒙部的叛乱“于是乌蛮罗氏鬼主诸夷皆求内附”。宋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即封王置吏,以镇一方。此即《明史》卷三百十一裁“宋有封乌荣王者”,这些无疑为我们认识古代乌蒙部以至滇北的历史提供了一些脉胳,但由于史料的不足、特别是缺乏有关“宋乌蒙王”及其家族的史事记载,使人们对乌蒙王的认识至今仍是个迷。
    (二)世传乌蒙王家谱亦即“罗氏家谱”的保存地夷都村,位于盐津县普洱镇东面的夷都山,一个方圆七、八里的山坳里。据《盐津县地名志》载,宋封阿杓为乌蒙王,驻乌蒙(今昭通),家居夷都山,卒后葬此。现整个山坳散居着六十来户人家,乌蒙王的宅地遗址和阿杓王疑冢分布其间,另有几座规模不一的明、清墓家,乌蒙王宅地遗址现仍为一个有十来户人家的自然村落,但遗址残存的殿堂石阶清晰可见,遗留的柱础直径为54公分,可以想见当时殿堂的规模一定不小;阿杓王疑冢距遗址后约二、三百米,当地人称疑冢所在地为‘石马埂'。疑冢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坟冢与后山连成一个整体,家前立一块简约2.5米的石碑,碑额浮雕二龙戏珠图,碑身风雨剥蚀,除了边沿残留稀疏的卷云纹外没有任何文字的痕迹(当地文物部门的同志认为此碑为“无字碑”)。碑两旁分别列有高15米的石马、石虎、石羊的雕像一对。此家由于无碑铭,有关史料中也无确切记载,因此,是否确为。乌蒙王阿杓墓”尚难定论。但该墓的葬式与宋代王侯等级的葬制相近,石兽、石畜雕像也与唐宋时期的石雕风格相似,目睹了遗址和疑冢后,更引起了了解乌蒙王及其有关史迹的极大兴趣,想从其《家谱》中探其究竞。
   
二  “罗氏家谱”的有关情况及主要内容
    《家谱》收藏者为罗缉熙老人,现年七十四岁,为《家谱》中第二十世,家住夷都村。老人有三个儿子,均在本村务农,现与小儿子在一起生活.有一个四岁的小孙女。夷都村以罗姓为主。据罗缉熙老人说,现存的这部《罗氏家谱》是他爷爷于七十年前的重抄本,它比十六开本略小,右口棉线装帧,封面为旧损的牛皮纸,内页为白棉纸,用毛笔手工楷书著录,竖行右起行文,无标点,全书共118负,其中
有3页残损,12页空白。从《家谱》的字迹来看至少经二人之手,但字迹都很工整,可知着录者的文墨功力。
    《家谱》修著者依照我国传统的谱照格式作了谱序,首先阐明了修《罗氏家谱》的目的意义:国有信史而后世可考,家有族谱而宗派可据…“。(《谱》中引文标点为笔者加,下同)。为此罗杓裔孙罗守诚丁明景泰四年(1453年)旨修《家谱》追记了“始祖罗公讳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来从征有功,遂封为乌蒙王,后卒、葬十坐宅后边,合坟茔镌碑为记”。又录碑文‘显考罗公讳星字杓存命,乙
亥年享年六十寿卒。
    显妣王氏老夫人存命  壬午年同墓    岁在隆武贰年丙戊盂冬月良日立
    《家谱》首先告诉后人罗家原作土著,始祖罗杓生于1035年,卒于1095年(相当于北宋中后期),夫人王亡于其后几年不知,而于1102年合墓同葬。碑文为罗氏后裔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更新修撰。但此碑现无实物查证。《家谱》记录了罗杓的生卒,说他死后“葬于宅后”的葬俗与我省的一些民族相同,墓址与夷都山遗址距疑冢的位置相符。
    《家谱》“爰妣为序:大明景泰四年春三月望六日,裔孙罗守诚著我罗氏世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名族人也,其先在江西者不可纪,而宋时入滇汉南为乌蒙帅…神宋熙宁七年,朝庭命戊州别驾熊本讨沪夷,枭之,遗大将王宣等进剿,而柯阴等部乞降,于是鬼主诸夷,余罗氏从征有功皆愿世为汉宫;逐刺封吾父罗公杓为乌蒙王。元初改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改宣抚司以罗蒙为之,二十四年升宣慰司,宗室族繁……罗氏本出乌蒙王之后,明时分治下方为耆老将军。能言服种人之谓罗兄禄弟。”从引文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罗杓是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由江西从征讨夷而来,因立有战功被封为乌蒙王,其后代到元、明时期仍为朝庭命官或分治下方的政治头人,文中的。“耆老”和“鬼主”就是指当时有势力的宗教巫师并同时兼为地方上的政治头人”。
    《家谱》列:“始祖罗杓,二世罗守诚,三世罗尚礼,四世罗魁,五世罗风诏,六世罗腆,罗旺,七世罗相辅,八世罗吴夸,九世罗谦,十世罗维藩.十一世罗登尧、罗登舜.十二世罗镛、罗摈,十三世罗金权、罗金榜、罗金枢,十四世罗尔埠、罗尔湘、罗尔清,罗尔洲、罗尔淮、罗尔江,十五世罗烃、罗炷、罗粮、罗焰、罗焕、罗炂、罗燿、罗熤、罗煥,十六世罗正堂、罗肯堂、罗品堂、罗厚堂、罗忠堂、罗绍党、罗致堂、罗照堂、罗镇堂、罗耀堂、罗明堂、罗朝堂、罗德堂、罗元堂、十七世罗铭安、罗铭源、罗铭兴,十八世罗松源、罗松顺,十九世罗鸿光、罗鸿光、罗鸿印、二十世罗缉熙(《家谱》收藏者)、罗荣熙、罗容熙、罗复熙、罗贵熙。”共二十世六十一人。《家谱》可能因是明代补修,故在此之前的没能着录,即始祖罗杓与二世罗守诚之间,如从宋神宗熙宁七年(1704年)到明景泰四年(1453年)实有379年之遥,而非一代之隔,这期间《家谱》除。元初改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改宣抚司以罗蒙为之,二十四年升宣慰司。”外没有更多记载,就仅此一段也没有载人《家谱》世序的衍递中去,否则,决不仅是二十世了,当然,这也正是一般由后人补修家谱的不足之处。
    《罗氏家谱》起修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后分别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和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续修,故对明代的着录较为详尽,如:“三世罗尚礼授封明佐乌蒙镇远将军世袭耆老,四世罗魅授封四川等处承宣布政司乌蒙军民府,五世、八世、九世、十世等先后承袭乌蒙耆老将军显赫一方。”显然,因罗氏当时位及人臣,为光宗耀祖对修家谱十分重视。而到了清代,想必家道衰落,《家谱》对这一时期
的族人只有世序的衍递记述,而看不到什么封官爵位了,仅载录了一些重立明代先祖的墓碑条文,如:
1.明故耆老将军罗公讳无诚之墓
    乾隆六年x月x日吉旦
2.明代忠良明故罗x月x日吉旦
3.明待诰淑德享年七十寿显妣罗母王老  人之墓
这些对先祖的凭悼之意,我想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只可惜未能发现这些坟冢。在离夷都村不远的田坝中到留有二座引入注目的坟冢,其一坟前的碑文为:
皇明佐乌蒙军民府事镇远将军指挥使西湖    口口    大明天启二年口口
口口口
    显然此墓的主人应为《家谱》中的先祖围墙,门朝南开,门廓两边镶有乌兽花卉石雕、显得十分气派。院内有一石砌失合葬墓,碑上刻:

    皇清待赠伯考罗镛老大人之墓

    从《家谱》“考夷都山寺钟镑载”一节得知、二世罗守诚,三世罗尚礼,四世罗魁都祟信佛教。他们在世时曾先后在当地建寺拜佛,罗魁甚至举家皈依佛门。这也反映了云南从唐以后‘开三教,宾四门”作为三教之首的佛教在当地的影响。罗家集政治、军事、宗教于一身,确立了其统治地位。
    按《家谱》排列,罗氏家族现今仅二十二代,从二十一世起没有入谱,说明最晚一次续修距今约半个世纪。二十一世现共有六十多人,最大的四十多岁,最小的二十多久二十二世有二十多人,最大的二小岁,最小的才四岁(罗氏家族的世系实是从明代中期起)。
   《家谱》还较详细地记述了二世罗守诚起历代娶妻牛于的衍递情况和来龙去脉,使“后人可知先辈之由来、宗派之悠分”。但由于《家谱》历经沧桑,由多人修著和誊抄,其中的空页和残损加之装帧等多方面可能造成的轶误,尤其始祖罗杓与二世罗守诚间三百多年的隔断,使《家谱》缺乏完整性,这样就容易产生交待不清的疑点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家谱》先记述始祖罗杓自江西放籍,后在三十七页中又
述‘我罗氏起居土著民箔,后世耻乌蒙为夷地,遂误传云,明时始自江西入籍”。《家谱》出现这一矛盾容易使人不知所云。但据前引的《续通鉴》卷第七十,宋神宗熙宁七年乎乌蒙之乱后。于是乌蛮增氏鬼主诸夷皆求内附”和《盐津县地名志》”载,“唐时,乌蛮仲牟田之裔曰阿统者,姑迁于此,至十一世马蒙强盛,号乌蒙部,宋封阿杓为王”。从这两条文科来看,罗氏应为土著,而。后世耻与乌蒙为夷地,遂误传云、明时始自江西人籍”是可能的,另《家谱》中有罗氏‘因从征有功愿世为汉宫”,也表明罗氏非汉人;而阿统、阿杓一般为彝族男子名。所以,罗氏的族属和民籍为土著乌蛮较为可信。
    另《家谱》对乌蒙王阿杓本身也记述不多,又缺乏必要的史料来相互印证。所以,还不能说这部《罗氏家谱》就“是”或“不是”乌蒙王家谱”的定论。但《家谱》中记述罗杓生前的府、葬地与夷都山遗址和乌蒙王阿杓疑家位置相符。《盐律县志》亦记载,乌蒙王坟聚在夷都山石马埂。虽然,《乌蒙纪年》中也有乌蒙王坟冢他处之说,但却没有留下可信的遗迹,而夷都山坟冢犹存,昭通地区及盐律县文物部
门的一些同行均持后一种观点。可见这部《罗氏家谱》仍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夷都山历史,罗氏家族以至宋乌蒙王的重要线索和宝贵资料。
    本文以上的粗浅之见仅为引起有兴趣者对这一问题的注目,以期作进一步的探讨。今后若能有新的发现,甚至有一天能对疑家进行发掘,有关乌荣王的许多悬跃,可望最终能够冰释。于此可以认为,《罗氏家谱》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滇东北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等诸方面都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杂志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总页数:94   年代:1992   期号:第3期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