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台湾罗氏之研究

 罗柏青 发布时间:2006-04-29

  

   罗氏,也是周朝时一个古国的后裔,「以国为氏」而得姓。
当年的罗国,位于现在湖北省的襄阳,是传自上古祝融氏黎的后裔。黎,是颛帝高阳氏的裔孙,高阳氏又是黄帝的裔孙。这个罗国,始见于周朝初年,传到距今大约两千两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末期,被当时的楚国所灭,于是,子孙失国南迁,也开始以罗为姓。
   关于罗姓的源流,群见于以下各书--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国,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妘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偪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罗国所初封的宜城,指的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罗氏发祥于此地之后,后来一再往南播迁,首先,迁到了湖北的枝江,再迁于湖南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的南昌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南昌,古称豫章,据说是由于罗氏先人的经营而被汉朝皇帝立为郡,而这个地方,也就自此成为罗氏家族的一个最主要繁衍中心了。
有关两千多年来,罗氏自湖北而湖南而江西的发展过程,江西的「罗姓大成谱」上有十分详细的记述,是这样的:「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郐公号劻正,分封罗国(左传杜注:在宜城县山中)。至凌甫公,以功显秦国,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秦有均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碁布。」
   江西豫章的罗氏子孙,繁衍得很快,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散居天下,并且于唐代南迁入闽,又于宋末元初由闽入粤,近年来,再从闽、粤二地渡海东来,迅速发展成为台湾的第二十八个大姓,以上有关过去罗氏家族的分衍和播迁情形,有下列的文献可资参考--
  「罗氏大成谱」:「在晋、宋、齐、梁之际散居天下……迨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成家立业。」
兴宁大坪罗氏谱:「其先居福建宁化,宋末经长汀、上杭,入广东平远至兴宁、五华、梅县。」
   福建通志:「有罗令纪者,于唐开元中入闽,辟黄连峒(旧汀州府)。」
崇正同人系谱罗氏条:「罗氏历代相承,繁殖中土,自东晋南渡,遂有南来,而奠居于江浙之间者。据罗氏族谱称:唐末有铁史公之子景新,因避黄巢之乱,与父分散于虔(今江西)州,乃迁豫章之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家焉。」
从以上的文献,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据以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星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来。
当然,像这样一个著名的姓氏,也难免有被冒姓的记录,像「魏书官氏志」就曾指出:「多罗氏、斛瑟罗氏,皆改为罗氏。」
   台湾的罗氏,也是来自福建宁化,与发源于湖北襄阳的罗氏,一脉相承。不过,他们的来台开基,为时较迟,一直到雍正初年,才有一位姓罗的福建漳州人到达现在的基隆市开垦,此后,罗氏先民在台湾岛上的活动记录,计有--雍正八年,有广东人入垦今新竹县红毛乡;十一年,有泉州人罗泉入垦今彰化县的东螺东堡;干隆四十一年,有一位罗姓人士与其它九姓合购今新竹县竹东镇的一片牧地;嘉庆十六年,有粤人罗德义入垦拣东上堡水底寮;道光十四年,有彰化绅士罗桂芳、刘济川、刘章职三人合设义渡;同治六年,则有一位罗阿传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
近年来,台湾到处都有姓罗的人家,尤其在新竹、苗栗、和嘉义三地,这个家族更是繁盛异常。
   台湾罗姓的昭穆,有下列各项--
德达公派:开维秀振碧享庆吉仕际时来学贤国实立业荣光兴隆永世焕发其祥。
国桂公派:允心志东昌安居焕文章道义千秋范诗书万载香勋名彰福德现学耀宗光。
新昭穆: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纲维承祖业文德耀宗光 理学家声远英才国运昌来云同绍述余庆发新祥。

    台湾罗氏先祖大抵由福建及广东移居,最早应是康熙末叶,历经雍正、至干隆年代,可能因康熙时渡台三禁令的解除而为迁移台湾的最盛期,再经嘉庆、道光年间陆续有渡台罗氏先祖,至民国政府迁台又是另一波罗氏来台之高峰,而此时来台者就包涵大陆各省籍者。罗氏来台开基祖名单110位中,康熙1人,雍正6人,干隆34人,嘉庆12人,道光2人,不明时期有55人。而派系有:德达公派13人,彦章公派14人,志铭公派11人,天龙公派6人,振彩公派3人,伯六公派3人,承宗公派2人,秀文公派2人,彦邦公派2人,仰逊公派2人,国桂公派、珠盘公派、永达公派、名生公派、十五郎公派、国俊公派等各1人,不明派系有46人,但单单关西之铁坑罗氏家乘整理出德达公派下的来台开基祖就有88人之多,况且以上派系的分别有的是因所取一世祖的先祖名不同而分,其实却是同一派系,所以这110位的开基祖,来台时期、派系名称,皆是有所存疑的。
   即所收集资料,罗氏历经各时期渡海来台者,约有百多位,分属十几种派别,这些乃因各自有家谱和昭穆表,所以追踪整合尚能进行,闽籍因分家而各自分祖灵牌位,然仍会各自传衍家谱;客籍乃不分祖灵牌位,客籍裔孙逢年过节,或往生成仙,皆会回宗祠或公厅团聚,故桃园、新竹、苗栗的宗祠仍保留有一定的规模。也因如此,罗氏在台湾,举凡家谱、族谱或宗亲组织还有很多信息可得。虽说来台迄今,少则几代近百年,多则十数代二三百年,而由家谱、族谱,历年来皆有几位热心宗长,经十数年、甚或数十年,跑遍全台,整理出各派系始祖以下一脉相传之有系统的族谱,甚或综合性的全台罗氏各派系族谱。当然,每种书籍,不仅说明派系繁衍系统,也追溯至远古始祖,这可由罗氏在台裔孙之墓碑所刻堂号,仍以「豫章」或派系始祖之所居地为大宗,还很少只刻台湾地名,如此可兹说明血源脉动,先祖渊源仍永存裔孙心境。
台湾地小人稠,也已走向工商业社会,全岛互动密切,宗族旧式的聚居方式已不复存在,且各派系繁衍数代,裔孙众多,几乎全岛皆有各派系的踪迹,所以为顺应现代人际复杂生活方式,又为保留各自派系渊源系统,乃出现两种情况,在生者就以宗亲会为族亲之来往,因宗亲会来自各派系,故不以家谱、族谱为重,而以人际交往,联谊互动为主,以符合现代社会之生活习常;然仙逝者,有派系灵塔者,返归祖塔,即使未有派系统一灵塔,也由某一世代起,各自建立起往后裔孙的共同灵墓,意味生前因环境变迁而疏于宗族接触,往生后亦回归宗族。如关西罗氏宗祠,其组织亦以罗氏宗亲会为运作平台;桃园罗氏宗亲会更为明显,基本上以新屋九斗豫章堂为主题,然全县八乡镇分会,一千余名正式会员,更是全台各派系皆有裔孙参加,当然会中事务就不能仅谈德达公派了。
   探讨台湾罗氏源流,大致以这十几种派系打转,除依族谱、昭穆判别外,还有简便方式;如德达公派之先祖牌位会同祭祀严、方两位师爷,美源公派不与林姓缔结姻亲,伯六公派男子不食鸡头。有时罗氏子孙碰面就以此种方式来认祖寻源,至于其它派系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尚无资料,不能猜测。
   谈到台湾罗氏,为何关西罗氏宗祠占有很重地位,且几乎台湾罗氏子孙皆知悉之,然关西宗祠仅是德达公派,究其原因,应有数种:一则德达公派下人口繁盛,四五万之众,到处扬名祖祠。二则文献资料之一判定台湾罗氏族群大部份为德达公派下。三为九斗豫章堂拥有全台最广大之宗祠,仍以关西宗祠为主。四乃民国五十、六十年代,赖罗傅宗亲会成立,完成三姓联宗族谱暨罗氏历代文物汇篇两书,当时派出人员全台访谈收集,完成后散发至所访谈对像,内容包含各派系族谱系统,堪称罗氏工具书,因主其事者罗士景宗长为关西德达公派下,故全书对此派着墨特深,自后,关西宗祠无形中成台湾罗氏的共同宗祠。
   其实在罗氏先祖来台不久,约略嘉庆年间,北台地区就有共同组织,近三十名各派系先祖们共同出资成立,分布基隆、台北县、市、桃园县,成立罗仲素祭祀公业,迄今简称冬至会,每年冬至前两天由前一年拜祖掷杯多者之代表人主办之,从民国初年开始轮办至今近百年。
   台湾罗氏宗祠,基本上还是「公厅」型式,不是因规模的大小而别,乃因所祭祀牌位,仅为各自派系的先祖,顶多追溯至派系始祖,或来台开基祖,还未有以罗氏远古始祖一脉相传之众先祖为主牌位者,而这也是宗亲会祖织需再努力的地方。宜兰县赖姓宗亲会新建的赖氏宗祠,就是结合旧有的派系公厅再发展为真正的赖氏宗祠,其以赖氏始祖叔颖公图像为主牌位。
   相对于家谱、派系族谱的整理,一般台湾罗氏子孙只在乎于家系的兴趣,及各自家系的家族灵墓的整合,而对上古源流已无时间了解,甚或对派系始祖的原居地,也只放在心上,不太会有想进一步探访的意愿,例如,最重要的来台开基祖,是在何种状况之下到台湾,在当时那么险困的时期,是如何办到的,又为什么因素须如此冒险来台,这些皆很难得知;追究其因,在于信息取得困难,既然相关切身的资料无从着手,当然,就仅能将身旁的所知来发挥了,故整理家谱就足够了,而特别有心之士,才会长久时间的整理派系族谱。现今,有中华罗氏通谱即将发行,又有通谱网站能随时发送,相信,这会令更多的台湾罗氏子孙了解到一丝的切身渊源,也将牵动罗氏的结合,往后之罗氏裔孙不必为先祖事迹再花费无数时间与精力,就能轻易得知所需资料。这样,使罗氏子孙在此竞争的环境中,更可专心于各自领域里,无形中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罗氏人材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