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氏考源纪绪

 罗云韧 发布时间:2006-03-20


    要知流之长,必先知其流之源,明其流之远。树繁茂而根必深,家族派衍,后裔绵延,自有其本源可溯,岂能置而不问,不予追考乎!
   纵观吾罗氏相传之族谱,几乎仅载述历代考妣尊名、房次、生卒年代,子孙若干,却总不见这个姓氏之“罗”字由何而来。余生自读书有识觉以来,恒见谱传不备,常怀憾焉。数十年来,总欲查清我远祖远宗姓罗这一源头究竟如之何。
   夫远古之人,随遇而生,全无姓氏。如相逢启唇而问之“君从何来?”皆答曰“无知其所,只知系女子所生”,从而“女”、“生”合一始为“姓”。故至今生人相逢,首问“贵姓?”若进而问之“君之姓从何来?”恐十之有九将无言以对!
   据说秦执天下以前的周代,吾罗氏远祖先后受封侯爵多世多代,官居罗国公爵,继后绵延于豫章郡。此乃少年时蒙于家神上之“豫章堂”三字而聆伯师点拨之大意。而今没见过堂上家神的族人,恐怕连“豫章”之源也不知晓。
   查民国廿七年版《辞海》,与姓氏有关的“豫章”之辞说为古地名,即汉东、江北、淮南所限区域。查1979年版《辞海》,豫章则为古地区名,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均在其范围之内;亦说为以豫章城(今南昌市)为治所、辖境相当于今之江西省的楚汉所置之豫章郡。古以地域定姓氏,如传说黄帝曾居姬水,因之以姬为姓(详1979年版《辞海》“姬”之释);又如古帝颛顼初国于高阳,因之号高阳氏(详民国廿七年版《辞海》“颛顼”之释)。《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故而推之,吾罗氏先祖于远古时代或许曾与豫章之地有密切生存之缘。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由此可以推知,吾罗氏之姓“罗”亦早源于三代(夏商周)之前。
   少时曾闻,吾罗氏最早之远祖是最早“以藤织罗,捕鸟为生”的古代部族,自古姓罗,然而查无具体文字考据,仅《周礼》有“罗氏,夏官之属,掌以罗网捕鸟”之说。当今罗氏子孙,或许正是此夏官罗氏之后。
   又据《罗姓》记载,晚商时期,吾六十世祖源公仕周,为中谋参将,娶吕氏,生匡正。周武王时,匡正公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为楚西北罗国(即古罗州,今湖北省竹山县一带山区,是时辖域相当于今之保康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域,其治所在是时之罗川,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房州,今之竹山)之罗国侯。随着楚之势力日渐强盛,每欲北扩疆土,常犯于罗。时有吾祖班公,曾于鄢水之战大败楚将屈瑕,因此被周王朝嘉封为罗国公。后在楚往北迁都至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之强大势力胁迫下,罗国不得不向南徙都枝江(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之枝江县);后又终因楚又复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之纪南城),无力与之抗衡而归顺于楚。
   秦执天下之后,时值凌甫公于秦疆土南扩之中有功当朝,复国枝江,继徙长沙。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中原之后,重置郡县,合并姓氏,天朝公之子君用公为武陵令,督运官铁,溺亡洞庭湖中,遗子名珠。据族谱记载,汉初大司农令珠公,因忠耿退守九江,析治豫章郡(相当今之江西省),亲领民众筑豫章城(今南昌市),晚年隐居西山,为豫章罗氏之鼻祖。
   民国廿七年版《辞海》“罗”之释有云:“(五)周时国名,春秋时常与楚构兵,后灭于楚。《左传·桓公十二年》:楚师分涉于彭(即古彭水,今之汉水中游支流南河及其支流马栏河,在今湖北省谷城附近),罗人欲伐之。注:罗,熊姓国,在宜城县西山中。按:罗国故城即今湖北省宜城县西之罗川城;其后累徙,最后至长沙,在今湖南省湘阴县东。(六)姓也,罗国之后,见《通志·氏族略》;一曰祝融之后。”《通志·氏族略二》:“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尚有《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之说。姓罗之前,一说姓熊,一说姓妘,孰是孰非,难以定论。然而,皆“帝喾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后”(见《国语·郑语》),《辞海》(1979年版)则是肯定的,更因古罗国始君匡正公原姓妘名里(见《罗姓》),从而由“妘”衍“罗”的可能性更大。
   《辞海》(1979年版)“祝融”之释:“传说中的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说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人尊为火神。《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此即言“祝融”有二。一为上古三皇之一,号赤帝而名祝融氏;二为五帝时帝喾帝高辛氏之火正,即重黎。
   《辞海》(民国廿七年版)“重黎”之释:“人名,颛顼之后。《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集解:《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谯周曰:老童即卷章)。”显然,帝喾之火正重黎祝融即颛顼帝之曾孙。故此,《姓氏·急就篇》言,“罗氏,颛顼后”,相应而言,重黎祝融即黄帝之来孙。从而,罗姓之远祖昭然可追溯至远古之颛顼帝和黄帝。
   亦有史料记载,重黎因奉令征讨共工不力而遭诛,帝喾继命其弟吴回为祝融,罗氏当属吴回祝融之后。
   然而,至今尚记忆犹新,年少时曾闻精通经史和诸子百家的祖父德文公讲过:“吾罗氏远古始祖祝融公,曾为伏羲之诸侯,镇守离卦;后封中皇曰赤帝……”《辞海》(民国廿七年版)“祝融”之释:“(一)火神也;上古火官亦取以为名。《礼·月令》:孟夏之月,其神祝融。……孙希旦集解:祝融,在地火行之神,黎(重黎)为火正,其官亦曰祝融……(二)古皇之一,融亦作诵。汉《武梁祠堂画像》,伏羲氏下为祝诵氏,题字云:祝诵氏无所造作,未有耆欲,刑罚未施。按:祝诵即祝融。《路史·禅通记》: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未有耆欲,无所造作。文末有注云:《白虎群儒通义》以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宋衷论三皇亦数祝融而出黄帝;《武梁祠堂画像》先伏羲氏,次祝诵氏,次神农氏,乃及黄帝、颛帝,盖有所本。” 《辞海》(民国廿七年版):“神农,古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始制耒耜,教民务农,故号神农氏,以火德王,又称炎帝……”《辞海》(1979年版):“炎帝,……相传少典娶于有蟜氏而生。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黄帝,传说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辞源》(1979年版):“少典,(一)人名。(1)古代帝王,娶有蟜氏,生炎帝、黄帝。见《国语·晋四》……”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一代古人。再结合“宋衷论三皇亦数祝融而出黄帝”之说,进而可见,远古三皇之祝融氏即少典氏也;祝融氏应为居于伏羲氏、神农氏之间的三皇之第二皇。
   故而考定:
(一)祝融本系三皇之第二皇祝诵氏的本名,上古火神之代称;
(二)祝融亦罗氏较早先祖重黎(旁系)、吴回(直系)官职火正之通称;
(三)黄帝就是远古三皇之第二皇祝融氏即少典之子;
(四)罗氏远古始祖最远可追溯至三皇之第二皇祝融氏即少典。
   古人对祝融氏始祖的评价,“无所造作”即赞其善融己身于民,平易近人;“未有耆欲”即颂其善以理智自约,清心寡欲;“刑罚未施”则喻其是一位以德治世,不恃暴力的远古明君。
   归纳上述考证结果,罗氏远古祖宗脉络大体如下:

罗 氏 远 古 祖 宗 世 系 概 览

时     代 历     代     世     系     概     略
三     皇 —  炎帝(神农氏,旁系)祝融氏(少典,赤帝)—(黄帝)    
五     帝 黄帝(轩辕氏,有熊氏,姬姓)—昌意—乾荒—颛顼—称—  —卷章(老童)—重黎(祝融,旁系)—吴回(祝融)……陆终—
三     代(夏、商、周)   陆终—季连(芈姓)……鬻熊(熊姓)……熊绎(始封楚子) —(妘姓,罗氏)……源公—匡正(郐,罗国侯)……班……乾……
秦     汉 凌甫…… 天朝—君用—珠(豫章罗鼻祖)……

考证至此,不胜感慨,兹吟诗一首,以抒其怀:

追 根 溯 源

百川赖源木赖根,万物生衍仗前因;坤将山水作媒介,乾弄风雨化凡情;
人为先灵秉聪敏,史成汪洋纵玄冥;顺藤理蔓穷史证,入玄出明见祖根。
                                          
   一九九四年甲戌岁仲秋  吉先字云韧  谨识     
(2000年仲秋珠系68代孙章成据吉先公《追源述生》遗稿整理)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