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香林对谱牒研究的贡献

 吴建华 发布时间:2004-03-28

 

罗香林 ( 19 06— 19 78) ,字元一 ,号乙堂 ,原籍广东兴宁 ,系汉族客家人。罗先生以谱牒研究闻名 ,肇始并得益于陈寅恪教授的教诲。那是 19 30年夏天 ,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夕写了一篇有关客家源流的论文 ,陈教授阅后批了一句 :“家谱内 ,多有材料 ,须再查考。”[1]此批语给罗先生以很大的启示 ,于是他发信向广东各前辈和友好征求与客家历史有关的族谱。毕业后 ,罗继续致力于搜集与客家人有关的资料 ,尤其是闽、粤、赣客家各姓的族谱。翌年 ,罗赴粤考察 ,将《客家史料汇编》的大纲寄给陈教授。陈看后对其运用家谱族牒研究客家源流十分赞赏。老师的赞赏与鼓励 ,坚定了他进行谱牒研究的信心 ,他立意以客家谱牒为起点 ,对中国谱牒的整体进行研究。为此 ,罗先生长期深入搜集谱牒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 ,撰写论著 28部 (篇 ) ,计 100多万字 ,他为中国谱牒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运用谱牒解决重大学术问题
谱牒既是历史研究的材料 ,这些材料对解决历史疑难问题有着独到的功用。罗香林先生通过谱牒证史 ,破译了一系列学术悬案。19 37年 ,罗先生在广州获见花县官禄土布洪族所藏洪秀全家谱 (花县《洪氏宗谱》)。该谱记花县洪族出自南宋名臣江西鄱阳洪皓之后。而鄱阳洪族便是唐代从泗州盱眙县南迁的。其后洪皓的曾孙洪璞迁福建泉州晋江。他的后人洪贵生从晋江迁广东潮州海阳布心 (一说从福建汀州宁化迁 )。洪贵生的曾孙洪贞禄 (即念九郎 )于明永乐间又迁程乡县 (清雍正十一年改为嘉应州 )石坑堡 (一说念九郎早去世 ,迁程乡的是其妻戴氏和儿子洪法珩 )。念九郎之后十一代洪氵公三于康熙四十年左右 ,再从嘉应州石坑堡迁到花县官禄土布村。氵公三的次子英纶传到十四世祖国游 ,国游的次子镜扬 ,就是洪秀全的父亲。因之证明洪秀全出身客家系统。据此 ,罗先生写成《太平天国洪秀全家世考》一文 ,刊于《广州学报》19 37年第 2卷第 2期 ,后更名为《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在台湾出版。19 39年 ,罗先生在云南昆明获近人李士厚所撰《郑和家谱考释》,证明七下西洋的郑和确为回教中人。19 41年 ,罗先生在广东曲江托友人于紫金忠坝寻获《孙氏族谱》,为考证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渊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族谱记载孙氏第十二世连昌公于康熙时移居增城。考其迁居之由 ,乃因其曾从同邑钟丁先等于忠坝等地抗拒清朝 ,事败后初暂避居增城 ,旋应粤大吏招致 ,再迁香山县涌口门村 ,稍后移居翠亨。为此 ,他曾多次访问孙中山先生的二姐妙茜 ,获得许多宝贵的材料[2],几经辨析考证 ,于 19 42年写成《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 ,孙科在为该书作序时称 :“罗君所考 ,自国父上世入粤始祖以还。诚赅矣备矣。”“罗君此书……贡献实钜。”该书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 19 43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著作发明奖。19 40年 ,罗先生“途次桂林 ,由门人彭林与贾援二君 ,传录适自福建德化新所发现之《蒲寿庚家谱》。因证明其族上世 ,原自西域入蜀 ,至寿庚父仕宾 ,始迁居晋江。寿庚与其兄寿二系之子孙传演 ,及其信奉回教 ,与华北发展等 ,乃至明初寿庚曾孙之遭受禁抑 ,及其参与山东卫所诸史实 ,皆得依次考释。其后余复偶于广州大北门外 ,发现广东蒲氏宋元二代诸祖墓。并获读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与崖县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因知此广东蒲氏 ,其先世亦为宋代自阿剌伯等地东迁 ,广州光塔即为其族先代所建 ,而三亚港诸蒲氏 ,其人种则至今仍具阿剌伯人特征焉。因并加考证 ,依主题而称之曰《蒲寿庚研究》。此盖以幸睹新所发现之族谱 ,与其他有关文籍 ,故得略为补阙。要于桑原氏书 (即日人桑原藏著《捉举泉州市舶使西域人蒲寿庚事迹考》——引者注 )之精湛 ,无所掩也。”[3]《蒲寿庚研究》于19 55年由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出版。19 59年由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推荐 ,获哈佛燕京学社补助 ,由中国学社再版。除此之外 ,能体现罗先生在谱牒研究中学术新发现的还有《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之发现》(载《历史语言所集刊》19 68年第 40本 )、《中国族谱所记基督教之传播与近代中国之关系》(载《东方文化》19 69年第 7卷第 1期 )、《中国族谱所见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载《大陆杂志》19 69年第 39卷第 10期 )等。所有这些 ,都是罗先生对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二、运用谱牒资料撰写开创性的著作
客家为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生命活力 ,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成为汉民族中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这样的民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身为客家人的罗先生对客家历史研究情有独钟 ,他运用谱牒资料 ,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客家研究导论》(希山书藏 19 33年出版 )是国内最早一部对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书中对客家发源、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模式、语言系统以及客家的族群分布、客家在历史中的地位等重要论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朱希祖先生在序言中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大加褒扬 ,并称其为客家人争得社会地位立下汗马功劳 :“今者西路主客之争 ,已冰消云释 ,此后必无复有以贱族相欺凌者 ,此皆著书立说者之功 ,罗君集其大成 ,为功之尤巨者 ,其捍卫各族之心 ,深堪敬佩。”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客家研究导论》还有需要修正、补充的地方 ,但它仍不失为第一部有系统、有条理、涵盖广的客家研究专书 ,是目前国内外有志于研究客家的学者必备的案头参考书。它的问世 ,标志着客家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制高点 ,罗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客家问题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客家源流考》分绪论、中华民族的构造和演进、中华民族中客家的迁移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四个部分。罗先生在书中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客家五次向南迁移的历史过程 ,之后对客家的源流作了如下的总结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 ,实北起并州上党 ,西届司州弘农 ,东达扬州淮南 ,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 ,即汉水以东 ,颖水以西 ,淮水以北 ,北达黄河以至上党 ,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 ,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境上 ,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 ,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 ,安丰在今河南潢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虽未必尽出于这些地方 ,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 ,欲考证客家上世源流 ,不能不注意及此……要之客家先民第一期的迁移 ,大抵皆循颍、汝、淮、诸水流域 ,向南行动……至于第二期的迁移 ,则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潢川、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 ,渡江入赣 ,更徙闽南 (今按 :指福建汀州府 ,现欲称闽西 ) ;其近者则迳自赣北或赣中 ,徙于赣南或闽南 ,或粤北边地。第三期的迁移 ,则多分由赣南闽南徙于粤东粤北。第四期的迁移 ,则多分由粤东粤北而徙于粤省中部 ,及沿海地区和四川东部中部 ,以及广西苍梧柳江所属各县 ,台湾彰化、诸罗、凤山诸县 ;或自广东嘉属与赣南闽南而徙于赣西和湘南湘中。第五期的迁移 ,则多分由粤省中部东部 ,徙于高、雷、钦、廉各地 ,或更渡海至海南岛的西南部。这是客家向南迁移所曾经过的大概过程 ,与客家民系的所以形成 ,颇有关系。除此以外 ,自然还有其他例外的途径 ,然而 ,到底例外的总量少数 ,不能与上途程同日而语。鉴于“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 ,所谓‘崇先报本 ,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虽其上代亦以迭遭兵燹 ,文籍荡然 ,不易稽考 ,然以其人能靠历代口头的传述 ,其子若孙 ,于前代源流世次不致完全忘却。宋明以来 ,修谱的风气更盛 ,虽其所追记的事迹 ,亦有挂漏的地方 ,然于其上世的迁移源流和背景 ,则还可藉引推证可知。”[4]罗先生不仅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大量采用了客家人的族谱材料 ,而且编纂了《客家史料汇篇》一书 (香港中国学社 19 56年出版 ) ,此书是罗先生搜集的孙、李、吴、郑、王、何、陈、张、华、邹、彭、薛、方、罗、傅、黄、萧、颜、林、郭、刁、丘、钟、刘、古、饶、巫、邓、黎、缪、曾、胡、徐、凌、洪、赖、涂、卢、廖、温等 40姓族谱摘要合编而成 ,史料价值颇高。例如 ,广东和平《徐氏族谱》中 ,就附有客家学者徐旭曾先生于清嘉庆戊辰 (十三年 , 19 08)所作的《丰湖杂记》一文。此文叙述了客家人的来龙去脉以及客家的社会、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打破了客家研究肇始于外国人的陈旧之说。《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构成了罗先生客家研究的“三部曲”,他因此被誉为客家问题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有的学者还认为 :“罗香林教授对客家的研究是空前的 ,而来称罗香林是客家学之父是可以的。”[5]而其客家学方面的造诣 ,委实与其谱牒研究互为因果。
三、架构中国谱牒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族谱研究》系罗先生 19 66年就任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时发表之英文讲稿 ,刊登于港大《宪报》第 1 4卷第 1期 , 19 71年由香港学社出版中文本。该书架构了中国谱牒学的理论体系。罗香林认为 ,中国所谓正史与方志 ,其载述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 ,与制度之创立 ,地方之建置 ,财计之丰歉 ,人物之得失 ,及边民之入居 ,如是而已。而于各族姓之迁移转徙 ,与各民族之混合同化 ,则仍不能不于各姓之谱乘求之。何况我国人们自古以来就讲究伦理观念 ,把祖宗与己身 ,以及己身之于子孙三者的关系看得很密切 ,常说自己的功业成就大小 ,和祖宗德泽的厚薄有莫大的关系。自己能创出彪炳的功业 ,就可光宗耀祖 ;子孙能否兴旺发达 ,和自己平生的道德品质好坏 ,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人能在当代立功扬名 ,就是孝亲显祖最好的办法 ,也是子孙后代的最好楷模。然而联系祖宗和己身 ,己身和子孙 ,并进一步扩大到联系祖宗与族人的最佳手段 ,就是撰修族谱。我国自汉以后 ,废除了宗法制度 ,宗族间的维系 ,辄赖谱法。中国族谱之撰述 ,虽初意仅为尊祖敬宗与睦族 ,或以之为显示门第之高下 ,以为论官议婚之依据 ;并可进而为培植‘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 ,增进各人对己身品性之自觉发展 (提高个人素质 ) ,及增加学人遗传研究的资料。而且因为撰述谱乘的同时 ,必然涉及某一族姓的源流、迁徙和他周围的人际关系、经济文化等有关史迹 ,因此族谱必然成为中国历史洪流中的一股重要支流 ,开拓中国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撰修谱牒与撰写谱乘专书 ,是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其次 ,罗先生总结出中国族谱的六大功能 : ( 1)从族谱记述的范围来看 ,各姓的族谱皆记述其源流、演变、迁徙、传演、分布 ,混合融和 ,以及人文景况等内容 ,成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分支 ,故研究族谱 ,可追根溯源有尊祖敬宗的崇本功能。( 2)从族谱中人物传状的记述来看 ,族谱有推广人物研究的功能。( 3)从各姓族谱居住某地域 ,或朝代之世系多寡观察 ,亦可略知其所历时距 ,即可与其他史籍相勘合 ,故研究族谱有探求史实之功能。( 4)从族谱内容涉及各族姓辗转迁徙过程和新居地自然环境的记述来看 ,族谱有阐述历史地理关系的功能。( 5)从族谱叙述历代科举考试选举名录 ,以及文臣武将的业绩 ,与其子孙继承家风并发扬光大先辈功业 (包括学问文章 )来看 ,研究族谱有推广良好家庭教育与遗传优生的功能。 ( 6)从族谱中叙述历史名医传状中的医案、验方来看 ,族谱有推广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功能。
罗先生从史学的角度评价族谱的功能 ,高屋建瓴 ,极有见地。《中国族谱研究》一书的结论“则揭示中国族谱古今之撰述范围 ,及由是而可为研求之民族迁移 ,社会演进 ,文物盛衰 ,遗传优生 ,及其与中国历史之关系等以阐明中国族谱之学术地位。而中国崇本之学 ,亦庶几有发展之途轨焉。”[6]最后 ,罗先生充实了中国族谱的内容。罗先生在对客家各姓氏族谱及其源流进行深入历史考证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客家各姓氏族谱内容的主要特征 :
( 1)重视清初迁界与招垦的关系、清初对四川与台湾的移殖与开发的关系以及南洋各埠之开发的叙录。他引证清初迁界与招垦问题的发生有四个原因 :一是南宋末年 ,宋帝因避元祸 ,由杭州而江西、而福建 ,辗转南迁 ,而终于广东崖门。客家先民有多次勤王之举。迨抗元失败 ,乃移居闽粤赣交界地 ,仍沿用宋景炎年号纪元。如大埔范阳邹氏 ,兴宁张氏、梅县谢氏都是如此。后文天祥被掳北解 ,张世杰、陆秀夫背宋帝跳海而亡 ,他们续迁居于广东东江和韩江上游各地。二是清初郑成功父子据地抗清 ,清廷为断绝郑氏救援 ,乃严令闽粤沿海居民划界内迁。后郑氏抗清事败 ,清廷又令复界 ,招垦开荒而引起客家先民之迁居沿海。如鹤山徐氏(由五华迁出 ) ,中山孙氏 (由紫金迁出 ) ,香港新界沙头角吴氏 (由惠州迁出 )等。三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入据四川 ,尽杀殷实富人 ,起义农民亦多战死 ,致炊烟断绝。清入主中原后 ,康、雍年间 ,下诏各省农民入蜀垦植 ,客家先民多分批前往。如五华罗氏之一部分 ,迁往四川荣昌 ,五华徐氏之一部分迁往泸州 ,兴宁曾坑陈氏迁广汉 ,又有郭氏、廖氏迁成都东效洛带镇。四是台湾与闽粤沿海仅一海峡之隔 ,台湾有三分之一居民属于清康熙乾隆年间自广东迁去之客家人 ,如屏东罗氏 ,迁自大埔湖寮 ,屏东张氏迁自蕉岭 ,苗栗詹氏迁自饶平 ,桃园张氏迁自陆丰等。五是迁居南洋各埠、美国及南美华侨 ,很多是客家先民 (今美国旧金山会馆是客家会馆 )。据研究客家先民到达美洲比哥仑布到达美洲还早。最具开拓意义的是嘉应州的罗芳伯 ,在西婆罗洲建立兰芬大总制 (共和国 )。他如增城郑嗣文 ,只身往南洋小霹雳岛 ,经商致富 ,后英国授予甲正册官衔 ;梅县叶莱于咸同年间前往马来亚开辟吉隆坡埠 ;香港新界沙头角吴子信 ,出暹罗营生 ,获利甚厚 ,娶暹罗女 ,其侄奕兴亦往暹罗谋生 ,娶暹罗女 ,他们均在当地繁衍后代 ,枝荣叶茂 ,蔚成一大家族。而所有客家先民迁往各地的大都刻苦耐劳 ,勤勉立业 ,使其子孙生活富裕。有的还在侨居地搞经济开发 ,俨成一方巨富。凡此都足以说明客家人机智勇敢和具有冒险精神 ,敢于开辟蒿莱 ,敢于创造业绩。
( 2)着重叙录了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 ,善于创造耕读环境 ,繁衍后裔的特征。兴宁东门豫章罗氏族谱记载 :虽缙绅之家 ,其妇人子女胼手胝足 ,从事耕作 ,以谋裔孙之生存。无家不耕田 ,且农事多由妇女担任。族中学塾普遍 ,虽三家之村 ,必有私塾 ,较大村落 ,则设学馆。族中男童 ,自小入塾 ,延师教诲 ,长而参加科第考试 ,多有中式。五华缪氏族谱亦有同样叙录 :其二十七世纶监公幼而失怙 ,艰苦备尝 ,长则友爱成家 ,宏开燕翼 ,广置田庄。公为人幼笃诗书 ,长勤家政 ,丰衣足食 ,四世同堂。一幅田园诗书怡乐图 ,跃然纸上。茶阳饶氏族谱亦记载其五世祖孙彰公 ,垦荒力啬 ,家用饶裕 ,后其子孟廉 ,幼受教育 ,长能“应例承事郎”,亦耕读人家本色。由此可知 ,客家人的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为耕读型结构的家庭。正因为如此 ,故纯客家居住地梅州市成为文化之乡 ,历代名贤辈出 ,各领风骚。
( 3)居安思危 ,重视乡里自保的特征。当客家各族姓 ,在一处定居之后 ,首谋经济自给 ,俟生活宽裕后 ,常思四方多难 ,必设法自卫自保。如东门罗氏族谱记载 ,十九世人风公 ,性慷爽 ,对于捍御寇盗 ,尤所乐为。从所居离邑较远 ,时有伏莽之虞 ,乃介建七星寨 ,为监视和防御之地。宁新镇大圳乡原建有围寨 ,遇有盗匪作乱 ,附近居民即前往躲避。今日宁新镇仍有“寨子村”之名 ,亦当年为防战乱筑有围寨之故。又昔年殷实大富营建大屋 ,必于四角筑炮楼 ,以为乱时防御之用。凡此都足以证明客家人有深厚的居安思危意识。
( 4)历法推算与通书推行。兴宁通书罗氏族谱记载 :廿世祖庆辉公在邑首撰《通书》,公少年颇通汉文 ,家贫出游 ,遇朋友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壬吉凶 ,祸福预知。始入京都琉璃厂钦天监部内算历。研究七政四余 ,选课遵用西洋新法 ,及《协纪新书》、《历象考成》,回来兴宁地方创撰通书。雍正五年钦天监面奉上谕 ,以民书样式发行。雍正六年戊申岁 ,准兴邑通书颁行天下发卖。《兴宁通书》推算准确 ,尤以日蚀推算从未差错 ,故能风行全国 ,甚而远销东南亚各国 [7]。
总之 ,罗香林先生“在族谱研究方面 ,取得相当大之成就 ,亦为研究族谱之权威”[8]。他在我国 20世纪谱牒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

[参考文献 ]
[1]罗香林 .回忆陈寅恪师 [J] .传记文学 .台湾 . 17,( 4) .
[2] [美 ]孙穗芳 .我的祖父孙中山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 9 6. 10-11.
[3] [6]罗香林 .乙堂丛著八种自序 [J] .兴宁文史 ,( 13) .
[4]罗香林 .客家源流考 [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 19 89 . 13.
[5]杨国鑫 .台湾客家 [M] .台湾 :唐山出版社 ,19 9 3.276.
[7]罗香林 .客家史料汇篇·序篇 [M] .香港 :中国学社 ,19 65.
[8]余伟雄 .恩师罗香林教授研究史学之伟大成就——敬献于香林逝世周年纪念之辰 [J] .兴宁文史 , ( 13) .

下一篇:源 流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