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清论

 濮文起 发布时间:2004-03-14


  明代中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退伍军丁,以其狂热的宗教热忱和超人的宗教睿智,向传统的信仰主义展开了大胆挑战,从而在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当时与后世的下层民众宗教运动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受到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世界普遍尊崇的无为教创教祖师罗清。
    一  罗清,又名因,亦名梦鸿。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今山东省即墨市)人。生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初一日。罗清家境贫寒,世代隶属军籍。他三岁丧母,七岁亡父,跟随叔婶长大。十四岁时,代叔从军,戍守北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市密云县)。明中叶的卫所军人,过着比一般农民更为凄苦的生活,乃至“敝衣菲食,病无药,死无棺”。幼小失怙与艰辛的军旅生涯,使罗清饱尝了人间的苦难,时常思考着人生真谛与生死之谜,因而萌发了对宗教的狂热追求。为此,他于在成化六年(1470年),毅然将“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踏上了参师访友,寻求了脱生死、悟道明心之路。然而,罗清面临的信仰世界却是如此一番景象:被明朝统治者大力扶持与提倡的佛、道二教,尽管寺庙宫观遍天下,但是由于其繁文缛节和糜费腐化,已日趋衰微;而在下层社会秘密流传的以白莲教为主流的各种民间教派,因其鲜明的叛逆性格而被明朝统治者严令禁止。在这种情势下,罗清另辟门径,全力投入创立一种新的宗教理论,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组织的活动中去。与历史上一切有创见的宗教思想家一样,罗清对已有的各种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也不是一概排斥,而是依据自己的亲身体悟,决定取舍、改造与重构。他首先从修习佛教净土开始,“每日家,念弥陀,不肯放舍;行也念,坐也念,猛进功程”。结果是坚持了八年,也不见功效,最后悟出迷念佛号是无济于事的“顽空境界”。接着他转向对南禅的参究。经过三年的刻苦读经,使其豁然贯通:“诸佛法身,在人方寸。佛念自家佛,心明动外心。若能明这个,何用远追寻。自性西方,不从外得,弹指便登极乐国。”即一个人能否成佛,完全取决于个人内心是否觉悟,一旦顿悟,就可成佛,“弹指便登极乐国”。但是,罗清并未囿于佛教一家之言,即使对他启悟最大的南禅,也绝不为其所拘。于是,他又汲取了道教的“清静无为”思想,将其与南禅“顿悟”融为一体,主张摒弃一切有作为的向外求索,高扬端赖内心的主观省悟,并把这种悟道方法称之为无为法门。值得称道的是,罗清不愧为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理论大家,当他经过十数年的苦心参悟,找到无为法门之后,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向宗教理论的顶峰攀登。他根据从佛道二教、儒道两家以及民间宗教中获取的灵性资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与创世说,从而完成了“悟道明心”之路上的质的飞跃,终于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创立了一套新的宗教理论——无为法,并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教组织——无为教。罗清建立无为教后,立即在密云卫古北口司马台建造经堂,传法布道,并将家眷从戍守卫所移至附近石厘城,确立起以家族为领导核心的弘道基地。他的最初信徒,多为戍边、运粮军丁与漕运水手以及驻军下层军官乃至高级将领。随后,他又到北京传教。因信徒日众,引起官府注意,于正德初年被捕入狱。羁入“天牢”期间,他生怕身有不测,决定将自己参悟出来的“无为法”写成经卷,“流通天下,普度群迷”。是时,恰有太监张永皈依无为教,罗清便命张永派人赶赴五台山,把自己的两名弟子福恩、福报接到牢中,“书写五部经文”。于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一套旷世经典——《罗祖五部经》,由罗清口授,经福恩、福报笔录整理,在狱中诞生了。其后不久,经门徒们多方奔走,罗清得以出狱。罗清获释后,仍在密云一带传法。后来,又曾回山东老家布道。其信徒成分,也由最初的下层军丁、水手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既有权势太监,也有著名僧人、道士,既有生员,也有官吏,而下层农民与手工业者则占大多数。嘉靖六年(1527年)正月二十九日,罗清“坐化归天”,享年八十有五,安葬在北京檀州附近。他的葬礼相当隆重,门下释子大宁和尚为其举行法会,当时京城著名人物如翰林院中书鹿城王秉忠,僧录寺左善士文奈,武当山灵应观道士抱一子首阳、冲虚子,尚衣监单玉,腾骧左卫所正千户李敬祖,府学生员何仲仁等释、道、儒各界人士都前来赴会,诵念祭文,极尽赞颂。密云卫总兵官杨都司还助板捐棺,并在墓地建塔树碑,塔名“无为塔”,碑书“无为境”。由此可见,罗清与其宗教思想通过无为教的流传,已在当时的社会各界拥有相当高的威望和相当大的影响。
    二  罗清的魅力,不仅在于他颇具传奇色彩的悟道传法经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无声的理论风,动摇了传统的儒释道以及民间宗教在信仰世界影响,并为人们留下了一套集中反映一种全新的民间宗教思想理论的《罗祖五部经》。因此,要想了解罗清的宗教思想,就必须解析这套经典。《罗祖五部经》,又称《罗祖五部六册》,其各部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经《苦功悟道卷》,一卷一册,不分品,计8867字。该部经卷详细地叙述了罗清十三年“昼夜不停”参悟无为大道的历程,故又称“十八参”。第二部经《叹世无为卷》,一卷一册,不分品,计11754字。该部经卷叹息世间三灾八难,师徒面色不常,父子恩爱不久等等,反复讲述“虚空”道理,宣扬世人要想脱离苦海,只有赶快参拜“明师”,加入无为教一途。第三部经《破邪显正钥匙卷》,一卷上下两册,二十四品,计23487字。该部经卷认为“一切有为之法”,均属邪见偏执,必须破除,同时弘扬罗清参悟出来的“无为正法”,以此作为一把打开能通向悟道明心大门的“钥匙”,交给信奉者。第四部经《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一卷一册,二十五品,计13959字。该部经卷从正面阐述了无为教教义,以坚定信奉者的信心,并批判了白莲、弥勒等教害人邪法,告诫信徒不可轻信上当。第五部经《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一卷一册,二十四品,计14298字。该部经卷探讨了宇宙本原、世界生成,教导人们要“识得本来面目”,要求信徒崇奉“无为教主”与“无为大道”,要像泰山那样巍巍不动,坚定不移。《罗祖五部经》共计五部六册,72365字。从以上简介中,人们可以看出,《罗祖五部经》阐扬的是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它从罗清苦功悟道,明心见性开始;接着痛述世间无穷苦难,感叹人生苦短,不可留恋,盼望早得解脱,快入正道;继之历数各种邪见杂法骗人害人,障道败法,并一一加以批驳;在破除邪见的同时,阐明无为大法、无极正道;最后劝导世人坚定信仰,“顿悟成真”,与无边的虚空合为一体,像泰山那样巍然不动,才能彻底解脱,纵横自在,安享极乐。在这套宗教思想体系中,最为闪光耀目的则是罗清提出的宇宙观与创世说。罗清认为,“真空”(又称“无边虚空”、“本来面目”等)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世界万物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即由原始本原的“真空”幻化出宇宙的万有——大千世界:“老君夫子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山河大地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五谷田苗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三千诸佛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盘古初分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春秋四季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显而易见,罗清是把“真空”当作宇宙的根本和永恒的真理。在此基础上,罗清提出,人们只要“晓得真空法”,悟通“无为大道”,就可以回到出身之地——“家乡”(亦称“自在天空”),一座温暖如家的天堂。人们一旦回家还乡,就会享受天堂胜景,无生无死,安然快乐。然而,世人为什么不知回归“家乡”呢?罗清认为,原来他们从家乡坠落尘世以后,被世间“虚花景象”所迷惑,失掉了本性,再也找不到出身之路,因而沉沦苦海,困入六道轮回,受尽各种磨难。因此,罗清将人们受苦受难的世间称为“流浪家乡”,奉劝世人切莫留恋这个家乡,为转瞬即逝的享乐和荣华所诱惑,应该赶紧参修“无为大道”,“晓得真空法”,回归人们本来的“家乡”。罗清在这里借用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思乡”情结,把他的宇宙观生动地讲给群众。值得注意的是,罗清在他的宇宙观中,还没有把“真空”与“家乡”作为一个宗教概念——“真空家乡”提出来,他这里所说的“家乡”并不在彼岸天国,而是仍在人的心性之中,真正把“真空家乡”作为民间宗教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是其后世信徒。那么,谁是“真空”的真正主宰?罗清则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上神——“无极圣祖”。他认为“无极圣祖”即是“无边虚空”的真正主宰,也是万能的造物主:“大千界,天和地,无极执掌;……五湖海,大洋江,无极变化;……天和地,森罗象,无极神力;……日月转,天河转,无极神力”;同时又是尘世众生的救世主:“无极圣祖大慈大悲,恐怕众生作下业障,又转四生六道,不得翻身,故化显昭阳宝莲宫主太子,叹退浮云、一切杂心,显出真心参道,究这本来面目,出离轮回生死苦海,又化现鹿王善友恶友金牛太子,劝化众生。”但是,罗清并没有到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提出“母即是祖,祖即是母”,即母与祖为一义,祖与母集一身,于是一位慈祥如母的至尊女神也就呼之欲出了。罗清在这里又借用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恋母”情愫,把他的创世说形象地宣示于群众。同时也可以看出,罗清显然是吸收与改造了明初以来流传于民间宗教世界的老母信仰,如明初宣德五年(1430年)刊行的《佛说皇极结果宝卷》中就有“老母”信仰的演述,该部宝卷比《罗祖五部经》面世(正德四年,1509年)要早近八十年。罗清的后继者们正是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无生老母”信仰,如他的出家弟子释大宁在其所著《明宗孝义达本宝卷》中,就明确地提出“无生老母”信仰,而到了他的七代传人明空所著《佛说大藏显性了义宝卷》,则进一步把“无生老母”描绘成一个慈祥的老婆婆,并编造了一个完整的老母创世神话。纵观罗清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融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为一体的混合物。他之所以这样进行理论思维,是基于建构一套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的需要。罗清在阐述自己的“悟道”经验时,推崇与弘扬的是佛教南禅“我心我佛”的顿悟法,即成佛了道,不必坐禅,不必苦行,也不必念佛念经,只要主观觉悟即可,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当他阐述自己的宇宙观与创世说时,则又摭拾与彰显儒、道、佛的“无极”、“太极”、“道”与“虚空”理论:“无极是太极,太极是无极”;“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为乾坤世界;理即是道,道即是理;理即是善,善即是理;理即是太极,太极即是理;太极即是善,善即是太极;未有天地,先有太极”;“大道无边是无极,虚空本是无极身;未有天地先有道,大道本是无极身”。不仅如此,他又由此引出了一位创造世界万物的至上神——“无极圣祖”,掌管着宇宙本原和最高本体。这种把“无极”、“太极”、“道”与“虚空”以及“无极圣祖”外在化、客体化的宇宙观与创世说,证明罗清又是一位十足的客观唯心主义者。然而,罗清又如何将这两种世界观合而为一呢?他宣称:“想当初,无天地,先有本体;想当初,无日月,先有吾身。想当初,无仙佛,先有本体;想当初,无菩萨,先有吾身。想当初,无僧俗,先有本体;想当初,无男女,先有吾身。……未曾初分先有我,今朝因何不承当;未有天地先有我,今朝因何不承当。”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罗清是将“本体”和“吾身”同等看待,即把二者都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先天”就存在的绝对神秘体,于是唯心主义的两种世界观便如此这般地被罗清合而为一了,从而为他建构一套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作了自圆其说的理论论证。正如恩格斯所说:“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罗清正是这样一位以毕生精力寻找自我解脱之路和助人解脱之路的宗教家。他在《罗祖五部经》中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佛、道日益世俗化的结果,更是对明初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整合与改造。他以一位宗教改革家的气魄,将佛、道、儒玄妙的哲学思想通俗化,又把明初以来的民间宗教信仰理论化,从而建构起一套更符合下层民众迫切需要的新的宗教思想体系,并采用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文学形式——宝卷表述出来,因此使他立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退伍军丁,一跃而成引领明清两代民间宗教世界风骚的人物。
   三  罗清及其宗教思想的出现,为下层民众指明了一条“成佛了道”的捷径——既不必远足深山古刹进香膜拜,也不须家居念经习法,只要皈依无为教,一经明师指点,便可“顿悟成真”,回归家乡,伴祖长生,因此得到了下层民众的狂热信奉。罗清在世时,无为教已由北直隶传播山东、河南乃至江南。罗清物故后,被其信徒尊称“罗祖”,他所建立的无为教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罗祖教”,简称“罗教”,亦称“罗道”。此后,罗清子女及其异姓传人通过传播无为教,使罗清的宗教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其结果是,不仅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民间宗教理论家与实践家,而且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民间宗教运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一位名叫李宾的退伍军丁,在罗清宗教思想的启迪下,建立了黄天道。不久,“蓟州皮工”王森受罗清之女罗佛广大乘教影响,建立了东大乘教。隆庆年间,年轻尼姑归圆,通过熟读《罗祖五部经》,颇有领悟,建立了西大乘教,并依法撰写了《大乘教五部经》。万历年间,韩太湖自称“罗祖转世”,建立弘阳教,并仿照《罗祖五部经》,也撰写了《弘阳教五部经》。李宾、王森、归圆、韩太湖是深受罗清宗教思想影响相继涌现的著名的民间宗教家,由他们先后建立的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都是继无为教之后先后崛起并与无为教不分伯仲的大教派。这些教派与罗清后继者们传习的无为教相互激荡,于明末又衍生出众多的宗支派系,如活跃于江南地区的无为教支派龙华教与黄天道支派长生教,盛行于华北、西北及江南广大地域的东大乘教支派龙天道与大乘天真圆顿教等不下十余种,由此,构成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民间宗教世界,从而对传统的信仰主义领域与现实统治秩序造成了极大震动与威胁。面对罗清与无为教在下层社会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佛教界惊恐万状,大张挞伐。万历初期,名僧憨山德清在山东传教时,得到地方豪强黄氏支持,而无为教在下层民众中广泛流传,与憨山德清分庭抗礼。对此,憨山德清一面攻击无为教为“外道”,“绝不知有三宝(佛、法、僧)”;一面争夺无为教徒,号召“凡为彼师长者,率徒众来归,自此始知有佛法”。南方净土宗大师莲池宏与密藏道开更是对无为教猛烈攻击。莲池宏指斥罗清与其《罗祖五部经》:“有罗姓人,造五部六册,号无为卷,愚者多从之,此讹也。彼所谓无为者,不过将万行门悉废置,而不知万行即空,终日为而未尝为者,真无为也。彼口谈清虚,而心图利养,名无为而实有为耳。人见其杂引佛经,更谓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诳吓聋瞽。”“凡我释子,宜力攘之!”密藏道开则污蔑无为教徒“蚊虫鸨集,唱偈和佛,邪淫混杂,贪昧卑污,莫可名状。而愚夫愚妇,率多乐于从事,而恣其念淫。虽禁之使归向,有不可得。此其教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于白莲者乎!”密藏道开还对兰风和尚居然评释《罗祖五部经》,公开为无为教张目恨之入骨,称其为“近代魔种”。罗清宗教思想与无为教的传播与发展,也引起了明朝统治者的恐慌。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月庚子,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上奏朝廷:“白莲教、无为教、罗道教,蔓引株连,流传愈广,踪迹诡秘,北直隶、山东、河南颇众。值此凶年,实为隐忧。”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癸酉,康丕扬奏请禁止“白莲教、无为教、道教”。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庚子,又有礼部《请禁左道以正人心》云:“有罗祖教、南无净空教、净空教、悟明教、大成无为教,皆讳白莲之名,实演白莲之教。有一教主,便有一教名。愚夫愚妇转相煽惑,宁怯于公赋而乐于私会,宁薄于骨肉而厚于伙党,宁骈首以死而不敢违其教主之令。此在天下处处盛行,而畿辅为甚。不及令严为禁止,恐日新月盛,实烦(繁)有徒,张角、韩山童之祸将在今日。”7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些描述,足以证明由罗清开创的这场信仰主义领域的变革,已在下层社会形成了一场汹涌澎湃的民间宗教运动,并且随时有可能转化为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农民革命运动8,最终导致明朝统治者对无为教的全面查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统治者严令“再不许私习无为教,自取死罪”,并明令销毁《罗祖五部经》,不准再行翻刻流传9。但是,与封建统治者和正统佛教的主观愿望相反,无为教不仅没有被扫荡殆尽,反而以更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流播,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则是《罗祖五部经》的一再刊行。据不完全统计,《罗祖五部经》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首次刊行始,到万历四十六年公开查禁止,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共有十几种刊本在社会上流行。万历四十六年,《罗祖五部经》被明令毁版后,仅仅过了十年,又有崇祯二年(1629年)刊本问世。入清以后,在清朝统治者同样严禁无为教与《罗祖五部经》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八九种刊本。一套经卷如此反复刊行,特别是在封建统治者一再严令禁止的形势下,那些罗清宗教思想的信奉者冒着杀头毁家危险,仍然不断集资刻印,这不但在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是仅见的,即使正统的佛、道二教也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充分说明了罗清宗教思想的深远影响,乃至晚清江西寻邬人廖帝聘受罗清宗教思想启示,模仿《罗祖五部经》,也陆续撰写了《廖祖四部五册》,并据此建立了以戒食鸦片为主旨的真空道。因此可以说,罗清已被明清两代的民间宗教世界奉为共同的精神领袖,而他演述的《罗祖五部经》则成为民间宗教的圣经,被人们竞相翻刻传诵。

本文作者:濮文起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