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贯中与《罗氏家谱》

 宋培宪 发布时间:2004-03-04

 

在中国小说史上,罗贯中无疑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不仅创作了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且还写出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唐两朝志传》等小说以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此外,《水浒传》的成书,至少 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英国大百计全书〉语),我们对他的名字,籍贯、时代、行状,以及对他的创作情况等,迄今为止,仍难明其详。1931年,郑振泽、赵万里,马廉三位先生首次发现了天一阁旧藏《录鬼簿续编》抄本,该编所列第二人即罗贯中。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数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这则材料,被认为是关于罗贯中生年的唯一可靠记载:不过,由于文字简略,仍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最多只能说是初步澄清了过去几百年人们在罗氏籍贯,时代等问题上所存在的疑惑而已。如果上述材料确实可信的话,那么,元代的太原究竟有没有一个罗氏家族?这个家族中有没有创作过《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其人?如果有,罗贯中的家世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因此,上述这几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解开罗贯中身世之谜的关键。
1984年冬,孟繁仁先生在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发现了一篇名为《题晋阳罗氏族谱图》的文章,从而获得了元代确实存在着一个罗氏家族的可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86年6月,终于在太原市清徐县找到了这个世居于此的罗氏家族,并察访,搜集到这个家族珍藏的《罗氏家谱》。清徐,又名清源,距太原43公里,历代皆属太原管辖,与《录鬼薄续编》所记罗贯中为“太原人”恰相吻合。
此次发现的《罗氏家谱》主要包括清同治壬申(1872年)南关祠堂重修本《罗氏家谱》第一支至第四支共五册,以及不明修撰、抄录时间的《北村罗氏家谱》一册。在同治壬申重修本前面,录有记载罗氏家族各支历代祭祀祖先,续补家谱情况的题序文字共24篇。从谱中收录的第一篇序文,由罗氏第几代后裔罗正已撰写的《清源罗氏家谱序》所题署的时间看,《罗氏家谱》创修于明朝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在之后的明神宗万历及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朝,又经过多次 续修、增补在24篇题序文字之后,是罗氏家族的历代功名总录、历次修谱的经理人名单以及”罗氏家谱谱规“15条,再后面的内容,即为罗氏始祖至第六代世祖谱表。第一册至第四册,以罗代第四世祖兄弟四人分为四支,分别立谱以记世系。从”历代功名总录“和谱规可以看出,明代以及清代,是罗氏家族最为鼎盛兴旺的时期,作为清徐地方有声望的氏族大家,其家族内部制定、执行着严格的家规、族规制度。
太原清徐《罗氏家谱》是一部表格式的民间谱书。从其序跋文学所反映的情况可知,罗氏始祖罗仲详是在五代后唐(924—936年)时落籍清徐的,至第八代罗俱、罗礼等已有了监生,贡生的功名,很显然,这已是进入明代的事情了。这样,考察的目标便可集中在第六代到第八代之间,因为这三代,就时间上来讲,应该止在元、明之际,再《三国演义》作者所生活的时期也便恰 在此时。
在上述“三代人物中”。第六代罗锦及其出外的“次子”是两个应该引起注意的人物。
罗锦娶妻智氏,生六子,其中,长子、三、四、五、六子的名字均记录在谱,唯有“次子出外”者不录其名。这种记录方法,与家谱中其他“出外”人员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据孟繁仁统计,在《罗氏家谱》第一支中,被记以“出外”的人员就有数十人之多,这些外出人员,不仅在谱中照 录名字,有的还明白地记明了去处,如第八代“定”在湖广,“咸”出外等等。而唯有罗锦的这位“次子”,既不录名字,也不录去处。
根据《罗氏家谱》中所录载的15条“谱规”的内容来看,“无意遗漏”或隐瞒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个人的被《家谱》除名,肯定有着其他重要的原因。而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只有做了忤逆不孝和大逆不道事情的人,才会受到家谱除名这样严厉的处分。罗贯中写杂剧、作小说,这种被当时有传统偏见的人认为是与倡优、伎艺人等混为一流的行轻,无疑是玷污门风的;更为严重的是,他曾参与过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俱乱、海资盗,之书的《水浒传》的编集修撰工作,而元、明、清三代,封建统治者对有“倡乱,诲盗”之嫌的小说,戏典作品又都是屡次明令禁毁的。罗贯中既然插手了此书的编撰写作,其罪过自不亚于“乱臣贼子”,故而,他也就很可能以身兼“败子”和“逆子”的双重身份而被除名。
以上的推认,主要是由于这位“罗锦次子”的生活年代与《三国演义》作者的生活年代颇相吻合,其之所以被除名,又因其参与了《水浒传》等书之撰写的缘故。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罗氏家谱》中一系列序言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清徐罗氏家世背景,与罗贯中小说,戏曲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几乎完全一致。据《家谱》等史料的记载,太原清徐罗氏家族的始祖罗仲祥在清徐任职后未能返回故乡四川的原因,一是因为“路远”,主要则是“避乱”。避什么“乱”呢?避唐末黄巢起义和继之而来的五代藩镇混乱之乱。而古晋阳和清源一带地区,既是五代战乱的主要战场,又是后来产生五代史戏曲,小说故事的天然温床,这些激动人心的背景与故事,在罗贯中前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得到了生动、具体的反映。罗仲详在清徐落籍后,不久即“避乱”迁居到白马山中的寺沟村,当地百姓因此处盛产白石,就把这些村庄所在的大山沟称为“白石沟”,这个罗氏家族先祖几代所居住过的地方,在《水浒全传》征田虎部分(详第九十八至第一百条一回),也得到了非常明白的“暗示性”描写。孟繁仁先生考证,《水浒全传》中的平河北田虎,平淮西庆都分,便 正是罗贯中晚年回到北方,在大名府汶县一带隐居著述的补作。
从《罗氏家谱》所备载的二十多篇题序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各代祖先是非常重视“本源”之念的,几乎在每一篇题序当中,都有关于家族“本源”来历的记样和议论性文字,罗氏家族是把本家族的来源根本教育,始终贯穿在各代子孙当中的,这种家族传统,无疑给了罗贯中以深刻的影响,又由于他常年飘泊他乡,所以对故土,亲情的“水源木本” 之思也就会愈发强烈。因此,他在给自己的作品署名时,取”木本水源之念,永世贯于心中“之意名为”罗本 贯中“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如此说来,太原清徐《罗氏家谱》的发现,又为揭开罗贯中的取名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以上,是根据孟繁仁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对罗贯中与《罗氏家谱》之关系的介绍。
显而易见,他们对于《罗氏家谱》的发现及其所进行的辛勤探索,之于《三国演义》作者研究的深化,乃至于对最终揭开罗贯中的”神秘面纱“,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位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小说作家的真实面貌作一个较为清晰、甚至于相对准确的交代,特别是在距作者五六百年之后的今天,古代小说的研究者们,更应说是义不容辞。
当然,对此一问题,笔者还有些个人的看法,简单地说即是:其一,就《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一文的分析与推理过程来看,作者是先把罗锦次子假定为罗贯中,然后再为这个罗锦次子(罗贯中)在族谱中的被除名而找理由的,如此以来,便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这种推测的可信度;其二、据孟先生等的剖断,罗锦次子的被除名乃主要是因为插手了“诲盗”“倡乱”之书《水浒传》的编辑、撰写工作的缘故,但是,明统治者明令“严禁(水浒传)的时间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但太原清徐《罗氏家谱》则创修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也就是说,《家谱》之撰立的时间早于明统治者严禁《水浒传》75年,岂有七八十年前就预知后来之事的道理?
关于第二点,我们还可仔细研读一下清徐《罗氏家谱》中明确录载着的15条“谱规”,谱规中就有如下内容:
——谱系公撰,凡添名,改名者,于十年大祭时公同添录,不许私着一字,违者重罚:
——谱内生子、嗣子以及随子、养子、义子等字祥,有隐瞒并挖补者,罚其照谱式重造,羊、酒祭祀:
——经理人等有互为隐匿,并徇私滥收者,察出以不孝论,禀官究治:

根据以上谱规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家谱中不录罗锦次子之名是由于遗漏的可能性排除掉;同时,既为“谱规”,当是全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否则,当会受到“罚其照谱重造,羊、酒祭祀,甚至以不孝论,禀官究治等重罚,这样也就排除了隐瞒挖补,互为隐匿等的可能性。孟先生据此得出了罗贯中因写戏曲、作小说,被持有旧观念的人视为”有辱祖先“,又为统治者所不容,故而遭致除名的判断。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却看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依“谱规”而言,不管族内何人,都是无权“隐瞒挖补或互为隐匿的。撰谱之时,一 方面“罗贯中”之名。退一步讲,假如是家族中人在后来续修时才把罗贯中之名“隐瞒”起来的,那么,对于这个中间环节,似也应该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推理***代。
以上两点,便是我的疑问。当然,这个其名未录人家谱的罗锦之“出外”的“次子”确实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认真探求!人们喜爱《三国演义》,当然也就喜爱这部小说的创作者,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罗贯中生平的研究,一直是古小说研究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朱一玄先生从1995年9月9日的(今晚报) 上获得了“山西发现罗贯中家谱”的消息的后,即将此信息赐函笔者,笔者对罗贯中此人也兴趣颇浓。并由于朱先生的介绍,得到了函识孟先生的机会,故能即刻写信向孟繁仁先生讨教,孟先生1996年11月7日复函称,他在196的8月31日从(太原晚报)上看到有关报道后,即于9月5日去祁县进行实地考察,但因保存家谱的农民外出,未能见到原物,根据孟先生1985—1987年考察太原“罗氏家族”以及对祁县会善村与何湾村的追踪考察、访问等情况来看,孟先生“排除了祁县河湾村”罗氏家族与现在学术界认定生于元末明初的古代小说家罗贯中存在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所以,对上述发现的真实程度,尚待进一步地考证和鉴定。
总之,罗贯中生平研究不仅之于《三国演义》是必需的,对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深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期盼着学术界早日解开罗贯中之谜!

 

作者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宋培宪

罗盛裕供稿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