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僚人罗姓起源及罗甸国

 南粤孤客 发布时间:2003-10-04


罗姓是僚人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所谓“僚人”,是对今天的壮族、布依族和越南的岱侬族人的统称。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是贵州南部的罗甸、平塘、惠水、贵定、龙里、紫云、望谟、贞丰、镇宁、平坝等地,以及广西桂北与贵州南部紧邻的红水河中下游部分地区。该地区自唐代到北宋末年的五百多年里曾经出现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小国——罗甸(殿)国1。其统治中心更多的时候大概是在今天望谟的乐旺(罗王)村。尽管该国的势力时有消长,但是,在中原专制帝国虎视眈眈之下能够连续存在五百多年,可不是简单的事。在汉文文献里有记载的最早僚人罗姓人物有罗阿资,及其后裔罗以植、罗以崇两兄弟,他们是元代罗甸遏蛮安抚司(罗甸国到元代之后改称)的首领,也是罗甸国的世袭首领。罗甸(殿)国的首领在立国的初期,被唐王朝封为“罗殿王”2,大约到了唐末五代十国以后,由于汉族逃离中原,大量迁徙南方边地,罗甸国贵族受更加深一层的汉文化影响,逐以国名为姓取汉名。到北宋末年,由于中原专制统治者对僚人地区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不但残酷镇压南僚地区侬智高部族的反抗,在北僚地区也对罗甸国实行打压,并利用自三国时代起就移居黔西北地区的羌氐族系水西部(贵州彝族先民)来对罗甸国进行双向联合挤逼。自十一世纪中期(北宋至和年间)以后,罗甸国被宋朝所遣将领王、黄两氏占据,罗甸国王沦落为地方蕃主——罗蕃(今册亨罗烦)3。从此,直至清代初期“改土归流”,罗氏政权才真正消失。罗姓族人上千年的历史线索是相当明晰的。至今,于罗甸古国境内仍然广泛分布着这样众多的罗姓僚人,决不是偶然的现象,他们中的绝对多数是罗甸(殿)国贵族和国民的后裔。

1《文献通考》:“南江之外,稍有名称者,罗甸、自杞以国名。罗(殿)融宜之西,邕之西北。”罗甸(殿)国的得名源自建立该国的国王曾经是羌氐族系乌蛮部首领属下的“别帅”。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所以唐王朝允许“罗罗”人属下的“别帅”建立罗甸(殿)国,并封其为罗甸(殿)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新唐书•;;;;;;;;南蛮传》:“开成元年,鬼主阿佩内附。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后又封其别帅为滇王。”文中的“鬼主阿佩”是指当时活动于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的羌氐族系的乌蛮部首领。在乌蛮部南迁入滇黔之前,该地区是濮僚族系的家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一句在当代史学专家里有不同的解读。分歧就在于这个“别帅”是彝族先民,还是布依族先民(参见《布依族史》第113页;侯绍庄等著:《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在当时来说,“鬼主阿佩”属下的将领既肯定有其同族系的头领,也可能有依附于他的僚人部族头领。而从罗殿国境内的民族从古到今一直是僚人及其先民的世居地来看,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3这里的罗蕃并非自北宋初年就崛起于今天惠水境内涟江谷地的“八蕃(番)”中的罗蕃。前者,于今天的册亨县境内。黄义仁先生认为后者在今天的惠水县城南30里。其始祖为罗香苑,广西柳城人,于五代时期跟随被楚王马殷派遣征伐两江溪洞(贵州东南部的泛称)的龙德寿领邕管八姓(龙、方、石、程、韦、洪、卢、张)兵入黔驻守。(《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129页、204页)。那么,惠水县境内的罗姓族人是否就主要是罗香苑的后裔?这个推测的准确率是很低的。考察惠水由八姓兵发展而来的“八番”(程番、金石番、小龙番、卧龙番、大龙番、洪番、方番、韦番、卢番、罗番)后裔,到今天仍然是聚族而居,而且每番族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最多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村寨,最少的则只剩下几十户人家而已,其中数石氏人丁较旺,但也不过两千口。“八番”中在今天都不全是汉族,属布依族的有韦氏、卢氏、罗氏。何况,罗香苑是中原汉族后裔还是僚人,今天都不能下结论。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