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石阡城南太虚洞

  发布时间:2005-03-22

太虚洞,位于石阡县城南2公里的燕子岩山腹中,1984年9月1日贵州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前有明建太虚楼阁寺宇,阁为三层,高11米,阁底有戏台。洞顶右山修有观音寺,四周层峦叠嶂,古木参天;洞口云霞深镇,洞室高大阔宏;入口后又分上中下三洞,洞顶复有天楼,形同迷宫;洞中钟乳奇石异常,绚丽多彩,素有“黔南第一景”和“第一仙洞”之美誉。此洞其显著特点是开发早,文化沉积深厚,古人咏叙颇多,摩崖碑碣达22处之多。
太虚洞的开拓,有文字可考始于明洪武年(1368—1398年)初,据《贵州通志·名胜志》和《石阡县志》(民国)记载:“城南太虚洞有老人,鹤发童须,步履如飞,能通五经,知未来祸福,自称白头罗公,未知何许人,著有白岩河石舟诗”。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南太虚洞有一老人,自称“白头罗公”者,著有《白岩河石舟诗》:“我昔乘舟赴蜀江,归来击岸孰能扛?从今出洞游天上,一脉川源寄迹双。”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罗文思据此书刻于石舟上,首部刻“石舟”二大字,约33厘米见方,颈部刻“白头罗公,载省、府志,太虚洞有像”13个楷书字,前腰部刻“洪武三年十二月三日白头罗公留句”15字,腰部刻白头罗公原诗,尾部刻“乾隆三十二年丁亥郡守罗文思镌出”15字,200余年,字迹清晰易辨。足见此时的太虚洞,早已为人所用,久负盛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太虚洞已成为游人众多的游览胜地。万历三年(1575年),知府郑一信重加修整,于洞中第二室沿左壁各景处阴刻“海图”、“仙象白日”、“禅堂”、“知音”、“观音室”、“龙翔”、“虎踞”等楷书摩崖7处,并将此洞命名为太虚洞。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文人墨客于洞中第一室左侧悬岩处线刻斗大行楷书“观音洞”三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府江大鲲广辟洞门,整修寺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府石恂再次修培,推官李应期于“万佛攒崖”景处朱红书“万佛崖”三个大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府曾之可对洞中诸景甚为赞赏,只感洞中道路狭窄,访得通窍处,加以修葺,在南洞口筑台墓,修成空中楼阁,取名太虚阁,阁为三层,曾书“黔南第一景”匾额悬于阁楼上。次年(1619年),籍人进士胡允恭(明万历己未进士,湖广武昌府推官)于洞口镌刻《重修太虚洞碑记》,全碑近千字,对太虚洞胜景、修建等进行了介绍。碑今尚存,字迹可辨。康熙十六年(1677年),又经重修,并勒重修碑记于南洞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黄良佐再次整修,于洞中左侧小山崖壁凿岩碑记其修事。次年(1713年),石阡营防御使杨维温书刻斗大“太虚洞”三字于第一室右下壁,书法工楷、苍劲雄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教授田仁淳在《太虚洞》的文中,描述了这一时期四方老少游洞盛况。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冬,知府罗文思再次修培,扩凿后洞,将后洞易名为前洞,在土山筑中砌阶,于洞左小丘建太虚亭,供游人小憩,以观赏石阡府城风貌,洞口右侧有明人丁玉“天外天摩崖”,罗文思于其左上之洞额题刻“黔南第一景”五个大字,并为洞内奇景命名,在前人命景的基础上,综合洞内主要自然景观,对“太虚八景”逐景赋诗以记之。其“太虚八景”为:
“龙虎奇形”,即虎踞、龙翔石景;“万佛攒崖”,即万佛崖石乳;“观音静像”,为中洞修长玉立的石柱;“罗汉生容”,为观音傍的人形石乳;“鼓钟逸韵”,为中洞高悬数丈而近于地面的粗大石乳,扣击时可发出钟鼓之声;“金沙烂地”,为下洞一段有银白结晶体的石面,灯光下星星点点、恍如金沙;“骊卧方田”,为下洞一巨石如伏骊(纯黑色的马),而石上布满细纹,俗称千丘田;“漏萤仙室”,为下洞后厅,天光漏入如莹光斗照,石景之间云遮雾绕,胜似仙景。
太虚洞为黔中名胜,主要表现是数代人精心护缮,使洞内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如同其它名山古洞一样,太虚洞数百年来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关于白头罗公,虽府县志均有记载,时至今日未详何许人。《石阡县志·仙释》载:“省志载罗公于镇远‘仙释’,亦云不知其名。(明)洪武间隐居新文里山中,不知所往。”如此一位行踪不定的“白头罗公”,数百年来民间盛传其仙体在太虚洞时时显现,有缘在太虚洞得见“白头罗公”者,历代不乏其人。罗文思知府在《太虚八景·罗汉生容》景诗中述:“白头更有罗公在,今日当年却是谁?”乾隆郡人晏之廷在《新修太虚石洞》中亦写下了“胜境待人显,奇踪因便传;何须觅洞府,此处即神仙。”之句。
太虚洞声望大,明清时期即扬名海内。距县城又近,交通方便,每当大年初一至三月、六月、九月等庙会时,便是车水马龙,洞前寺戏楼上有著名的石阡木偶戏班专为游人演出,各种小吃应时而至。香烟缭绕,爆竹声声,钟鼓击鸣,昼夜不舍。老少游客信男善女,接踵而至,在苍松翠柏、楼阁亭台间,时隐时现,犹如桃源仙境。正如清府学教授田仁淳在《太虚洞记》中所述:“民生乐利,宁静恬熙;时而携木盍提壶,群游兹洞,老者扶杖而赏,壮者啸歌而乐,何欣欣也!”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