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罗隐与画马石

  发布时间:2005-04-12

  

[[center]][[image1]][[/center]]

   位于晋江罗裳山下的唐代罗隐“画马石”今犹在

    罗隐(833-909年),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浙江余杭(一说富阳)人。他从28岁到京师,一直到55岁期间,为了考取进士,四处奔波游历。但由于他好讥讽世事,鞭挞时政,得罪权贵,触怒了统治阶级,因此十举不中。黄巢起义后,他避乱归乡。光启中(885-888年)为钱镠从事,后表授给事中,年八十余卒。

  罗隐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来到福建,曾游晋江罗裳山、惠安螺山等地,留下遗迹。

  画马石,在罗裳山玉髻峰下,有一巨石,向东一面镌刻一匹简笔画成的马。据何乔远《闽书》载:“唐末罗隐乞食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清朝陈一策咏“画马石”诗云:

  山前异景信天开,巨石峻 几千尺。上有妙笔扫骅骝,神姿磊落当峭壁。竹批双耳双瞳方,意气昴藏脱羁勒。笔力所到石已吞,墨沉淋漓胜镂刻。苔侵萝缠尚宛然,雨淋霜剥不能蚀。

  晋江深沪有“深沪”石刻,传为罗隐书。惠安城西螺山,又名登龙峰,亦曰罗山,以唐末罗隐寓此得名。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流落民间,生活在群众中,体恤民情,针砭时政,受到群众的喜爱。晋江画马石的传说,表现了群众同情和钦敬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隐的著作有:《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等。他的诗歌讽刺时政,如《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反映出晚唐国家残破,枭雄并起,社会动乱,割据纷争,人民辛苦劳动,反而不得其食的悲惨社会面貌,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
□李玉昆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