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跋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谱序跋叙

文昌罗氏谱序

  发布时间:2005-01-02

 

 国有史,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有史,能使国人知道诸朝代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兴衰情况。族有谱,能使族人上记先人于既往,下示子孙于未来。国史、族谱皆是警人醒世,启迪后人,安邦治国,睦族敦宗之书。孙中山先生说:“聚家族而宗族,聚宗族而国族”,他是道出国史族谱不可不有的道理。因此,我们编修族谱不仅是为了宗族,也是为了国族。
宋初,始有祖先迁琼。北宋健公迁文昌,南宋侬有、纪文公迁澄迈。宋学士御史尚书源渊公,雷州府尹现政公、四川按察使宪令公及宪尹公等见琼州风景优美,迁居澄迈、临高。明代康公、武中公、鹏公、缘公、应科公、敬瑚公等也渡琼定居文昌、琼山、琼海。各县后裔一些向定安、屯昌、三亚、乐东、万宁、陵水等县迁移。据考证,宋、明、清先后迁琼祖先有三十多位。全琼族人二千多年前,就是一母所生,一父之子,一家兄弟。古今族人,德高望重,累仁积善,文才武艺,出类拔萃。西汉巨商罗裒,后魏历殿中尚书赵郡王罗拔,隋末幽州总管罗艺,唐文学家罗隐,宋翰林学士罗孟郊,元应武举进骁骑将军罗景庄,小说家罗贯中,画家罗聘,民国省长罗卓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依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助理研究员袁义达,经过对我国姓氏人数比例的详细研究,提出准确的结论,我氏在全国常见的一百个汉族姓氏中,按人口多少依次列为二十座次。我氏可以说是世代蕃衍,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姓氏。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文昌县宗亲莲峰、载文、金三等前辈,认为分县修谱,只是团结的点子,必须从点子发展到面,曾于一九三三年展开全琼联谱。在全琼及海外昆季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汇集了足够的资金,正在统筹就绪,快将付版的时候,“七·七”事变。日寇侵琼,横行“三光”政策,人民遭受蹂躏,谱牒卷案付之一炬。今值河清海晏,政通人和,为继承先辈遗志,澄迈县老城镇文集村众昆季牵头重倡全琼联谱。全琼各县宗支闻风而动,派出代表在文集村参与会议,成立机构,研究讨论联谱工作。历经近三年的艰苦奋斗,谱牒终于与全琼兄弟见面了。这部谱牒能够指日告成,归功于志民、茂忠、昌品、河清、茂新、名扬、会强、茂彦、锡文、绪沕、长勃、儒秀、朝文等众兄弟。志民宗兄是离休的革命老前辈,琼海县第一任老县长,他离休后,虽然摆脱了工作的重任,可是,他年事较高,身体欠佳,为使谱牒此举功成,他秉笔疾书给联谱大会写贺信,并随时指导联谱办的工作,使谱牒工作顺利开展。茂忠宗弟是任上的管区书记,他在工作百忙中,还腾出手来主持联谱工作,在他的统一部署下,工作进展较快,昌品从兄是经济师,乐东县农行领导成员之一,有一定文学素养,他工作之余,慷慨掏了自己的腰包,几次到联谱办参与研究谱牒编纂,并在谱牒艺文页写出了许多很好的诗文。名扬宗兄是位名望很高的人民教师,前几年退休归梓,年寿已近古稀高龄,白发苍苍,银髯垂膛,可他,孝心那管黄昏近,他毅然离开百多里远的家乡——临高县和舍墟,亲到联谱驻地——澄迈县老城镇文集村担当秘书长的工作。他跟联络组的兄弟深入各县宗支,并赴闽贡等省,我祖发迹之地搜集史料,回来后,夜以继日,黄卷青灯,为完成谱牒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其余各宗亲,也各尽其职。出色地完成了谱牒办所部署的各项任务。
我是族中的裔孙之一,对于联谱工作,理应竭尽其力,奈以身膺教育之任,不能分身与各弟兄共同计策,实为歉意!为表寸心,反诌诗文数语,厚望世代裔孙不要箕豆相煎,同室操戈,更望尊老惠幼,兄友弟恭,勤奋攻读,正道农工,励精图治,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善锄恶,忠孝传家,把全琼谱牒发扬光大继下去!
公元一九九O年岁次庚午仲春吉日武珠祖十二世裔孙大雍谨序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