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忠孝义士企生公人生解读

 罗时实 发布时间:2006-12-30


由于族谱资料比较分散,在正谱的名下资料甚缺,而另有一些文章又补充了许多事实。因此需要把有关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研究,也就是考证一些事实。而这些事实也比较孤立、简单,需要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想象,使之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我手头仅仅有一份《豫章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以下简称《柏林谱》),我把它当作第一手资料,再从罗氏通谱网站上补充相关的资料。对我来说,这些资料最多是第二手的资料。再参考一些“中华信息网站”等网站上的有关历史资料。下文内容有考证,但又有说不上是考证,因为还不够完整。是传记,但又有许多我个人的想法,或者认识,难免偏颇。所以起名为“生平解读”,与大家共飨。
企生画像
  
企生,字宗伯,均章之长子,豫章第十七世。东晋兴宁癸亥(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时生。东晋的忠孝义士。
出身于仕宦之家
企生出生于仕宦之家。汉初豫章罗氏始祖罗珠的第十七世孙,西晋道学名士柏林罗氏基祖罗瑭的五世孙,父亲罗均章是东晋举秀才转尚书郎,知新淦,拜散骑常侍郎,刑曹左丞,因在丰城罗山(池山)罗湖讲过学,又封罗湖岱王。母亲胡夫人,西山双岭胡尚书少广公女,胡氏以节义闻名,太守胡藩是胡夫人之亲姪,由胡夫人抚养成才。
历史背景
历史资料介绍: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由于继位的儿子皇帝痴呆)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桓温的儿子)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杀害企生的元凶)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立志为国为民
企生,字宗伯,东晋兴宁癸亥(公元363年)四月十二日寅时生。
为人淳厚颖慧,多才多艺。从小有着良好的传统教育,立志为国为民。企生公成为忠孝义士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豫章始祖罗珠在豫章播下了道家的种子,柏林基祖罗瑭在豫章传承道家思想处世立业,东晋忠孝义士罗企生转而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立下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
《柏林谱》记载:“初以母命师袁菘,菘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菘尝谓门人曰:‘罗子刚不激,柔不靡,真吾畏友。’”按照母亲胡氏的安排,企生最初拜袁崧为师,学习图书音律体,企生悟性很高,进步很快。老师崧高度评价企生的素质,对学生说:“罗企生学习刻苦用功又不钻牛角尖,用心听讲又勤于思考,我真佩服我的好朋友罗湖岱王(企生的父亲)。”儿子用功读书父母也光彩。因为“体悟甚速”,很快就掌握了老师讲授的要领。
《东晋胡夫人传》记载:儿子“企生遵生,令师范博士,致学有渊源,范曰:‘贤哉,罗母教子学古。’”这就是说,按照母亲胡夫人的安排,企生与弟遵生两兄弟拜很有学问的儒学范博士为老师,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也很好。老师范博士夸赞说:“多好啊,罗母教儿子学古。”
《晋孝子遵生公画像及简述》记载:“恒与兄论学,至孝悌之道,教国教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迺能立人之道。”企生与弟弟遵生常常讨论学问,讨论孝悌做人的道理,为国为家总是从做家事开始,从小必须先要孝敬父母,然后才谈得上为国为民办事,忠于君王,这才是立身处世之道,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懂得“立人之道”,知道“事亲事君”之理,才能谈得上立为国为民之志。
初宰临汝县令
《柏林谱》记载:“岱王教以《盾甲兵书》并《都天遁书》,公三复对父说曰:‘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余出天门入地户秘扃藏行履符禁敌皆幻语也。’岱王奇之,命举秀才补临海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居任作有《宗伯思先赋》。邑民歌曰:‘豫章松柏留待宗伯,临汝苍生实赖企生。’”
《遁甲兵书》和《都天遁书》是一个专营道术的人送给岱王(父亲)的两部介绍道家法术的书。《遁甲兵书》教人用纸扎一些小人,然后念咒语就可以变成士兵打败敌人。《都天遁书》教人念咒语就可以隐形,可以出入天门和地府。企生青少年时期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能分辨真伪。他多次对父亲说,只有反映天、反映地、反映人的书才是有用的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书才是真正有用的书。什么出入天门和地府、秘藏隐形、念符咒却敌,都是一派胡言,都是迷信之说。
岱王(父亲)非常惊奇,儿子懂事了,有学问了。于是让企生考秀才,推荐企生担任增补的临汝县县令。企生公不负父望,为老百姓大力兴修水利,公平摊派各种税赋劳役。当然得实惠的是农民,农民能有好收成。当地老百姓有歌谣称赞企生(字宗伯)是豫章的劲松,临汝县的百姓就靠企生公!
企生在担任增补的临汝县县令期间,写有著作《宗伯思先赋》,回忆先祖的功德。
《柏林谱》记载:大元癸未年(公元383年)父亲在战斗中阵亡,企生二十岁。
由于岱王(父亲)的举荐,企生公当时不满二十岁。青少年时期的企生工作非常顺利。
迁著作郎
《柏林谱》记载:企生公“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祭酒,修三国誌,未就,因直言国政忤导。”
由于企生公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朝廷任命企生(笔名文达)担任“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并“国子祭酒,修三国誌”。让企生公主修“三国志”。企生公的七世祖罗霄担任东吴(或孙吴)安城郡太守,六世祖罗令恭为刘备的折冲郎将,先祖无人在北方的曹魏营中任职。因此家人传统上都认为刘备是正宗的汉朝皇室刘姓宗族人,是刘皇叔,东吴是刘皇叔的盟友。北方的曹氏是汉室的异姓,是篡汉的奸臣。企生公曾写有著作《宗伯思先赋》,接受了家族内祖先的观点,让企生修三国志也必定会反应这种观点。而晋朝司马氏是接替了曹操的事业,最终先后打败了西蜀和东吴,统一了全国。如果曹氏是篡汉的奸臣,那么司马氏岂不是篡魏的奸臣?所以企生的观点不能为东晋的当权者接受,企生直言国政必定违背司马氏皇室的政见,不能继续修三国志。如果说“东汉献帝无道,曹丞相取而代帝称魏”、“四十年后魏帝无道,司马炎取而代帝称晋”,可能东晋的皇帝尚能接受,但当时的企生公尚未体会到这点,只好屈就降为殷仲堪的幕僚。
舍身取义 忠孝鸣世
《柏林谱》记载:“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功曹。内兄(表兄)胡藩劝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企曰:“今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 藩哀之而去。遂迁武陵太守,未之郡。” 《柏林谱》还记载:“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知企生忠晋,豫令人遗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悉疑。”《东晋胡夫人传》也记载:“时桓温叛晋,欲去仲堪,所忌者独功曹,遂以秘计令人遗夫人羔裘,以羁功曹心,夫人不却而受,是能识子之心,姑受之以宽其祸,及企生死节,即焚之。”《东晋忠臣宗伯公墓碣铭》记载:“子而出殷仲堪,引为功曹,劝殷约同镇臣竝奉五命登坛盟誓,协力翼晋。”
“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功曹”。指的是,企生公被降职屈就在殷仲堪镇江陵属下担任“功曹”职位,是殷仲堪的幕僚。
“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知企生忠晋,豫令人遗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悉疑。”和“时桓温叛晋,欲去仲堪,所忌者独功曹,遂以秘计令人遗夫人羔裘,以羁功曹心,夫人不却而受,是能识子之心,姑受之以宽其祸” 这两处都指的是,地方霸王桓玄(或桓元,军阀桓温之子)早就有谋反之心,知道企生的才华和忠晋,独怕功曹企生抵制。于是秘密派人硬要赠送羔裘给企生母亲胡氏,以收买功曹企生的心,再进而为桓自己谋势。胡氏知道儿子企生容不得半点奸诈之心,嫉恶如仇,便勉强收下羔裘,但不告诉企生,担心企生不是桓玄(或桓元)的对手而横遭祸害。
“子而出殷仲堪,引为功曹,劝殷约同镇臣竝奉五命登坛盟誓,协力翼晋。”指的是,企生上任“功曹”后劝上司殷仲堪召集同镇臣僚仿效古先圣奉五命登坛盟誓,同心协力为晋办事。“同镇臣僚”包括后来谋反的桓玄。然而仲堪始终不表态,惧怕桓玄势强得罪不起。
企生表兄胡藩当时就看出了殷仲堪老奸巨滑,不愿得罪有重兵的桓玄。胡藩预言桓玄可能谋反,仲堪可能背晋投桓。于是胡藩劝企生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这就是说,如果殷仲堪日后背叛晋朝投靠桓玄的话,企生应该见机行事,立即脱离殷仲堪。
然而,企生公缺乏社会经验,尚未看到形势的险要和严峻,心地善良, 以为“登坛盟誓”会有约束力。企生公说:“今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必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企生公认为殷侯是晋朝的朝廷命官,帮殷侯就是去天王藩镇,指望兴旺地方壮大国家。
“藩哀之而去”。表兄胡藩听后哀叹企生不理解表兄的良苦用心。
胡藩仍然关心企生的前程和命运,“遂迁武陵太守,未之郡。” 胡藩参奏朝廷升调企生为武陵郡太守,因事态发生实在急速,桓玄提前作乱,企生不愿为逆贼效劳而遭残害,没有能够上任武陵郡太守。
《柏林谱》记载:“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长史事,企辞谢不已,止表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无送者,惟企生从之。路经家门,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将何之?’企生曰:‘今日奉义惟有一死,尔等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或劝其从桓元,企生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醜类,何面目求生?’元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元曰:‘尔欲何言,从吾释尔?’企生曰:‘乞一弟以养老母,企生就死。’”
“桓元攻仲堪”,事态已经挑明,桓玄立即发兵攻仲堪。老奸巨猾的殷仲堪设陷阱,让企生公去挡头阵。“堪委以长史事”,仲堪委任企生公管理衙门日常事务(事长史),企生公怕别人误解而婉辞谢绝,“止表为咨议参军”,最后殷仲堪要企生公担任“咨议参军”,管理防务。“仲堪多疑少决”,殷仲堪也不作任何交待。“企生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 企生心地善良,没有看出殷仲堪设下的陷阱,反而认为殷仲堪仁慈,只是没有主意而无决断,办不成事。
“及败,文武无送者,惟企生从之。”果然,殷败于桓玄,文武幕僚立即逃散,惟有企生公承担是殷仲堪的幕僚,被抓获。
“路经家门,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将何之?’”企生被桓玄抓获,有武士押解,有意路过企生家门口,其弟遵生问:“家有老母怎么办?”
“企生曰:‘今日奉义惟有一死,尔等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企生公回答:“今日我是站在朝廷一边,被逆贼所抓,必定会死;你要好好奉养老母以尽儿子的孝道!一家之中有忠有孝,我也满足了,有什么遗憾的呢?”
“或劝其从桓元,”押解的武士试探能否答应为桓办事?如果答应为桓玄办事,不但可以免死,还可以得到桓玄的重用。
“企生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醜类,何面目求生?’”企生回答:“一开始我就得到晋朝的恩典,成为朝廷的命官,不能保全君臣之义。接着,承蒙殷仲堪待我以国士之待遇,而我又不能同他共同消灭败类,我有什么面目求生?”企生公坚决表示不会投敌叛变。
“元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元曰:‘尔欲何言,从吾释尔?’” 押解的武士把企生的回答告诉桓玄,桓玄听了大为震怒,命令部下再抓获企生的兄弟遵生,桓玄威胁企生:“你还有什么话说?答应为我办事就放了你兄弟!”
“企生曰:‘乞一弟以养老母,企生就死。’”企生公回答:“请放了我的兄弟遵生奉养老母,企生就死!”
《东晋忠臣宗伯公墓碣铭》记载:“逆贼所以梗其忠,卒至就戮。”桓玄又气又恼企生对晋朝的忠诚,不久企生公慷慨就义。 
《柏林谱》记载:安帝隆安已亥年(公元399年)遇害,时年三十七。公就义前留有《死节》遗文一篇。文中回忆了自己经历一生的主要事件和心情变化,感人肺腑。
《柏林谱》记载:“元释遵生,遵生於彼处假设葬地时,即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 桓玄释放了遵生。遵生在当地做了个假墓,立即背着母亲胡氏,携带企生的孤儿昌,包裹好兄长企生的尸骸,悄悄地回到原祖居地涂埠居住,安葬兄长企生的尸骨。
不难看出,桓玄早有谋反之心,把企生作为人才收买。最初送羔裘以收买企生之心,企生以登坛盟誓逼桓玄协力为晋效劳。转而桓玄以武力逼企生为桓玄效力,企生不愿就范,再抓兄弟遵生进一步威逼,企生斩钉截铁地表示忠晋不渝。凡是违背社会公理谋取私利之徒,不能理解忠贞正义之心,过高地估计自己,错误估计形势,最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资料介绍,仲堪败于桓玄后便投靠了桓玄。由于东晋内部矛盾复杂,公元402年桓玄乘机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不久,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历史上又称为刘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柏林谱》记载:“后元杀企生即焚之”和“及企生死节,即焚之。”企生遭桓玄杀害后胡氏十分气愤,烧毁了桓玄馈送的羔裘。
《东晋胡夫人传》还记载: “赏谕子遵生孙昌曰:“凡吾后有显者,可以次子隐名居异地,以俟祸平可归继祀,又墓地可广立疑塚以防变。”此诚至虑,故凡后之贵显率依夫人之训,虽值国多艰,亦不致陨绝者,皆其垂训之績也。” 胡夫人接受这次血的教训,对儿子遵生和孙子昌说:“凡今后子孙有做官出名的人,可以让第二个儿子隐姓埋名寄居他乡,以免遭灭门之祸。等到灾祸平息,可以回来认祖归宗。关于墓地,要广设假墓塚,以防掘墓。”这些真诚至虑之言,凡后辈有做官出名的人,都按夫人的教诲办。在那国家分裂多灾多难的年代,企生后裔还没有遭到灭门绝后之灾,这都是胡夫人教训的功绩。这种思想,在整个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漫漫的几千年中,古人都非常看重后裔的繁盛。
观念在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以至将来,人到老年心力衰歇需要后辈照顾,后辈有义务照顾老一辈,这是人类优良的传统意识,是必须要保持的,是要发扬光大的。在古代,人少地广,科学不发达,物质生活匮乏,老年人不靠自己的儿女靠谁?而女儿要嫁出去,难在身旁,只有靠儿子,这是现实。绝了后的话,后辈照顾老一辈就要断档,或断香火。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在现代,以至将来,人口密度已经很高,就不是地广人稀,而是人均资源匮乏,必须要控制人口的发展才能保持人类整体利益的需要,这就要实行计划生育,或者让自然淘汰,这就很难保证每对夫妇都有男孩。幸好现在社会进步,科学发达,物质生产大大丰富,生男生女都一样。没有儿女也可以得到社会良好的照顾。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但照顾老人仍然是优良的社会传统,不能废弃。
后世敬仰
《东晋忠臣宗伯公墓碣铭》一文高度称赞企生公,“不因败以忘恩,故仍营堪事,不就利以辱故,已不从玄招晋室,所以崇其义。”不因堪败而忘恩,不就逆贼利诱而辱故。不从逆贼桓玄而仍然终于晋室,所以后人敬仰他舍身重义忘軀殉节的崇高精神。历代封建统治者非常看重企生至死忠君不叛逆、舍身求义的牺牲精神。
宋泰始间(公元465年),豫章太守胡藩奉太祖玺书,申敕有司,令尹鲁攀表其宅于柏林南池塘,曰“一门忠孝”,立祠奉祀,尝以正月祀以中牢。
唐朝裔孙请谥太常,谥曰“忠”。
贞元江西提举东阳柳贯重新竖牌坊。
开元丁卯(唐,公元727年),豫章太守曲江张九龄撰墓碣,瓜州敕史比重守书并篆。
元和七年间(唐,公元812年),前翰林学士行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赞皇李绛著传。
南唐开宝岁(公元968年),枢密使门下侍郎陈乔论公死以誌之。
宋刑部侍郎邑人京堂诗云:“鲁攀牌楼忠万年,盖言此一门忠孝之坊也!”葬西冈,即今诏贤北乡四十七都。次子昌庐于墓次,高封其茔,故今名为罗墓。西冈吟曰:“五马并驰走,逆州塞水口,鱼袋居兑方,先富后贵世间少。”又吟曰:“罗氏有三墓,富贵有天府!”益言东墓及罗墓。唐开元中,有十三世孙仰山在罗墓西北垅,置有祭田百亩,故今名为罗家田。
古人赞曰
古人有言,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知殒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軀?致身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刚,励松筠之操!书名竹帛,垂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重义轻生,忘軀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蹈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来哲。
历朝历代公之后裔皆以企生之“忠”,遵生之“孝”作为典范,引以自豪。
死节       企生
拜官参军谟好叹,八阵图空提,三尺剑未遂,两观诛身。虽为贼虏,心与国事,俱地裂,气犹壮。天高自孤玉洁志,亦形污义随不污。梦随萱草绿,情逐棣华踈分愁,寄江浦灑血红荆湖,哀哀旋中鸟归思,向谁呼!殷侯为晋镇,我同为晋臣,报殷以报晋国又悮亲,欲为此身爱,恐坏三纲伦,宁为司马鬼。桓贼民西山悬,夜月南海暗风尘,细雨和愁惨,孤松抱节贞,望中云作阵,眼底草成茵,一腔万古恨,悠悠天地春。
挟策事,殷侯多仁柔。始失君臣义,因从王公筹,终为桓氏败。小惠已成仇,吾说皆不信,深贻万古憂。星吴地暗水满楚江幽,浩气漫天岳孤心壮,帝州鹃声啼,旧恨柳带结心愁,欲吞山海月,魂与豫章遊。
这是企生被囚时之遗作。
整理者拙愚解释:
“拜官参军谟好叹,八阵图空提,三尺剑未遂,两观诛身。”桓玄发兵攻击殷仲堪之时,堪委以公为咨议参军。除了企生相随殷以外,其余文武皆离殷逃散。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擒虏。所以哀叹。
“虽为贼虏,心与国事,俱地裂,气犹壮。”虽然被贼擒虏,仍然心系国事,坚定地忠于晋朝。逆贼猖獗,难于筹志,但正气犹壮。
“天高自孤玉洁志,亦形污义随不污。”忠贞报国志向高尚,身虽被囚,但忠义不能毁。
“梦随萱草绿,情逐棣华踈分愁,寄江浦灑血红荆湖,哀哀旋中鸟归思,向谁呼!”满希望国家繁荣,社会安定,努力奋斗,如今却成笼中鸟,向谁呼救?
“殷侯为晋镇,我同为晋臣,报殷以报晋国又悮亲,欲为此身爱,恐坏三纲伦,宁为司马鬼。”殷侯为晋朝的郡守,我同为晋朝的僚臣,报殷报晋朝却不能报亲。要保住忠贞,就不能尽孝,实在难啊,不保贞节何以为人?宁为司马氏(当时东晋皇帝姓司马)成刀下鬼。
“桓贼民西山悬,夜月南海暗风尘,细雨和愁惨,孤松抱节贞,望中云作阵,眼底草成茵,一腔万古恨,悠悠天地春。”桓贼境内(豫章西山)的百姓遭遇如何?越想越忧愁。我势单力孤无能为力,但愿老天主持公道,念我一腔忠诚,让眼前百姓安宁。吾虽死成万古恨,但愿能换来天下太平昌盛。
“挟策事,殷侯多仁柔。”殷仲堪是朝廷派去的地方官,桓元是地方上一霸头。企生为殷侯献策,让僚臣登坛盟誓齐心为晋朝办事,但殷侯办事仁而寡断,把企生推向了矛盾的顶尖。
“始失君臣义,因从王公筹,终为桓氏败。”回想在秘书监著作局修三国志时因直言国政而忤导(有侼于皇室的政见),降职屈就在殷侯手下办事献策,最终败在桓玄手下。
“小惠已成仇,吾说皆不信,深贻万古憂。”回想母亲胡氏接受了桓玄馈赠的羔裘,而我又不愿为桓玄办事,终于成仇,我说出来别人都不会相信,细想成了万古憂。
“星吴地暗水满楚江幽,浩气漫天岳孤心壮,帝州鹃声啼,旧恨柳带结心愁,欲吞山海月,魂与豫章遊。”由于逆恶得势,满腔的豪情壮志孤掌难鸣,恐怕皇帝也自身难保,心犹不甘啊,那就让我的魂魄在豫章游荡吧。
配徐氏,北沥徐孺子世孙徐广公女徐阍;继娶孔氏,浙江会稽县孔仆射孔安国公女,封夫人,痛夫卒于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合古礼,终身惟服素衣。殁俱葬西山清蓝。次子昌植柏于墓次,故今名“柏林”。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二月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岭南等使孔戬(内弟)著传。
子二:昱(随父遇难不知去向)、昌。
女二:长适双岭胡北侯胡藩之子胡世隆;次适潭源邓博士邓鲁贤。
本文只是在整理《豫章柏林罗氏族谱》有关豫章十七世企生公的材料时一些肤浅认识。
公元二零零六年冬                                 豫章第66世  时实
附录:
《豫章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谱》第十七世企生公名下记载: 
字宗伯,为人多文学才艺,初以母命师袁菘,菘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菘尝谓门人曰:“罗子刚不激,柔不靡,真吾畏友。”
岱王教以《盾甲兵书》并《都天遁书》,公三复对父说曰:“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余出天门入地户秘扃藏行履符禁敌皆幻语也。”岱王奇之,命举秀才补临海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居任作有《宗伯思先赋》。邑民歌曰:“豫章松柏留待宗伯,临汝苍生实赖企生。”
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祭酒修三国誌,未就,因直言国政忤导。
子及殷仲堪镇江陵出为功曹。内兄(表兄)胡藩劝曰:“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企曰:“今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 藩哀之而去。遂迁武陵太守未之郡。
桓元攻仲堪,堪委以长史事,企辞谢不已,止表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谓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无送者,惟企生从之。路经家门,遵生曰:“家有老母,欲将何之?”企生曰:“今日奉义惟有一死,尔等奉养不失子道,吾愿足矣,夫复何恨?”或劝其从桓元,企生曰:“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醜类,何面目求生?”元闻之大怒,遂获其兄弟。元曰:“尔欲何言,从吾释尔?”企生曰:“乞一弟以养老母,企生就死。”遗诗三律,载世徵集。元释遵生,遵生於彼处假设葬地时,即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
公生晋兴宁癸亥,卒晋隆安己亥,寿37岁。
宋太始间豫章太守胡藩奉太祖玺书申敕有司,令尹鲁攀表其宅於南池塘,曰“一门忠孝”,立祠奉祀,尝于正月祠于中牢。唐时裔孙请諡大常,諡曰“忠”。(唐)贞元江西提举东阳柳贯重新牌坊。唐元和七年前翰林学士行户部侍郎同平章赞皇李绛著传。(唐)开元丁卯豫章太守曲江张九龄撰墓碣。瓜洲刺史张守珪书倂箓。南唐开宝岁枢密使门下侍郎陈乔论公死以誌之。宋刑部侍郎邑人京镗诗云:“鲁攀牌楼万万年,葢言此一门忠孝之坊也。”葬西冈,在诏贤北乡四十七都。子昌庐于墓次,高封其茔,故今名罗墓。西冈吟曰:“五马并驰走,逆洲塞水口,鱼袋居兑方,先富后贵世间少。”又吟曰:“罗氏有三墓,富贵连天府。”葢言东墓及罗墓。唐开元中十三世孙仰山於罗墓西北垅,置祭田百亩,故今名罗家田。
娶北沥徐孺子世孙广女;又(续)娶会嵇孔僕射安国女,痛夫卒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合古礼,终身惟服素衣。(元兴)元年十二月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岭南等史孔戬著传。俱葬西山清蓝,子昌植柏墓次,故今名柏林。子二:昱、昌。女二:长适双岭胡壮侯藩子世隆,次适潭源邓博士鲁贤。
《豫章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谱》第十六世绥(字均章)公名下记载: 
又名含,字均章(君章),同莱阳宗人含,复名,遂改名绥。聚徒讲学即今丰城罗山。常师太原孙盛盛,门人称为子路,时筑书室于上岸山南,室前一湖,尝日与吾祖在丰城者同一鸢飞鱼跃处,后人名其湖曰罗湖,复结卢於员湖讲学,其处一名罗池湖,其初遇一异人授予“遁甲兵书”、“都天遁书”,公予二书皆精通。今遁甲书中所载罗先生者即公也。
(东晋)建元间举秀才除郎中,转尚书郎,拜散骑常侍。至(东晋)太元癸未陈伐燕,三策选用:以趋洛间、分兵以断归路、遣轻骑以绝粮饷,谢元用其策同领兵趋洛,因乘胜长驱,身中六流矢遂卒。长子企生扶丧归葬,肖像以祀之。
後元奏功奉恩敕封扬州罗湖岱王,后何无忌讨卢,循闻岱王忠勇,请恩立祠,奉恩申敕有司,立祠像加封以上岸里五十户。(唐)元和戊戌邕管经畧招讨使,朝散大夫持节督邕州诸军守邕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文皇帝元孙李位著传。
公祠堂在上岸山南,公赏梦笔生花桓温徵为秘书郎,叹曰此湘中琳琅为荆楚奇才。殁葬上岸山南,即毛家林,在公祠堂后。至今有神名罗湖岱王即含公也。有水名罗湖者亦本祠本坟之祭湖也。
妻双岭胡尚书少广女,讳龙太子左卫,諡(shi)壮侯胡藩姑,世传胡宰臣妹即华林胡氏之先也。按胡氏以节义闻,时桓元知企生忠晋,豫令人遗胡母以羔裘,遂受之以悉疑。后元杀企生即焚之,至唐郡人来鹏撰焚羔裘说以义之。(唐)元和丁酉翰林学士同平章事太原王涯著传。殁葬双岭,在新建桃花乡三十一都云溪寺南西,原係石歧万君贤葬母,假曰聋妈妈生基者龙母墓。子二:企生、遵生。女一:适涅(nie)阳安众里宗少文。
《东晋忠臣宗伯公墓碣铭》
鸾台侍郎奉礼仪使云亭侯弋阳万竦撰文
饶州司马代国公魏州郭元振书並篆
东晋忠臣罗君,讳企生,字宗伯,南昌人也,性禀元休多艺,知君臣之义,自有定分,乃能居官守职,临难不改,初宰临汝兴利均役赋,柏思先而孝思不忘,民谣颂之,拜著作佐郎,致忤导,子而出殷仲堪,引为功曹,劝殷约同镇臣竝奉五命登坛盟誓,协力翼晋,後桓玄叛盟谋逆恶,公不助,已乃攻仲堪,堪败,文武无送者,惟君从之。当是时也,不因败以忘恩,故仍营堪事,不就利以辱故,已不从玄招晋室,所以崇其义。逆贼所以梗其忠,卒至就戮。惜哉!泰始二年,都督王君景文、太守胡君藩、邑令鲁君攀请恩表其门,曰“忠孝”,更封其墓,故今土民称曰“罗墓”,今宜春彭云同裔孙欢拜君之墓,思以表之,俾节义不致泯没,乃铭曰:“鹬以翠没,猩以红亡,抗节孤立,贼必中伤,时既大变,直道被戕,义不可废,君恩难忘。”
《东晋胡夫人传》
胡大训丰城宜风乡人
罗母胡夫人,之先於周武时封舜后,胡公满於陈,具后遂以胡为氏。夫人世家豫章,西山双岭抚姪庄,候藩甚恩,及适柏林罗绥。绥举秀才,知新淦,拜散骑常侍,刑曹左丞,封岱王,皆夫人之与有相焉!及岱王卒於军,夫人哀毁,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奔丧营治葬事,守节不其二志。遗孤企生遵生,令师范博士,致学有渊源,范曰:“贤哉,罗母教子学古。”及企生仕晋,拜著作佐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企为功曹。时桓温叛晋,欲去仲堪,所忌者独功曹,遂以秘计令人遗夫人羔裘,以羁功曹心,夫人不却而受,是能识子之心,姑受之以宽其祸,及企生死节,即焚之。事具载晋史,世以贤称。赏谕子遵生孙昌曰:“凡吾后有显者,可以次子隐名居异地,以俟祸平可归继祀,又墓地可广立疑塚以防变。”此诚至虑,故凡后之贵显率依夫人之训,虽值国多艰,亦不致陨绝者,皆其垂训之績也。乾道九年吉州宗贤罗良弼维藩上达,遂濬澥全略,并杨诚斋夫人率为辞赞之,以明其德,大训与夫人裔孙应荐乡举,同年更以大训与夫人世系同出,故属予言以识其略云。
《晋孝子遵生公画像及简述》
遵生,字永伯,企生弟。少颖异,恒与兄论学,至孝悌之道,教国教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迺能立人之道。及兄罹桓元之难,离袂时相向哭别,躬行子职事母胡氏,至孝焚裘,承懽朝夕,勤菽水,问寒暄,躬耕侍养,母殁葬双岭,今新建桃花乡云汉寺南卢墓。三年衣不解带,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乡人奇之,事详庙碑。屡诏不起。后豫章太守胡藩邑宰鲁,攀重其孝行表其门宅,曰“一门忠孝”,特奏请封为著作郎。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