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珙县罗通坝瑞公徙川考

 罗元彬 发布时间:2012-02-02

 

   这段时间,受必坤堂叔的托付,我得以查对宗谱的机会,在核对过程中,结合我以前的耳闻,提出谱中的一些疑点,供族人研讨,并希望后来的修谱俊杰探讨核实,以正我瑞系的上源和续我系的后叙。
(一)瑞祖迁徙之谜
   小时候,常听爷爷谈起:“我们湖广上川的一世祖瑞公,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携家带口,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四川。当时是清朝初年,四川久经战乱,瘟疫流行。60多岁的瑞公经过长途颠簸,不禁劳累,因水土不服,染病不起,在半路上就去世了。二世应祖三兄弟把老人的尸骨收敛起来装在棺椁里抬着,继续前进。当时还没有选定迁徙定居的目的地。他们一路上抬棺前行,不知过了多少日,才来到顶宗坎大池塘。到了那里,天已经黑了。像往常一样,弟兄几个选一块小平地,用两根木棍垫着,把棺材停放在那里。一家人便在那里露宿。翌日清晨,全家一起,又准备抬棺前行。当他们走近棺木时,意外发现晚上蚂蚁已经锈蚀泥土掩住了棺材的水脚。当时人们很迷信,以为是神灵暗示,于是就草草葬瑞公在那里。全家也就近结庐安居,插栈耕种。后来弟兄分家,有走云南,有走长宁,我应举祖公携家徙居芦稿坝,后更名罗通坝……”
   另据族中老辈传说,和我爷爷讲的差不多:“瑞祖半路去世,应举公是堪舆师,一路寻龙点穴,见顶宗坎风水很好,就让家人葬墓于此……”
根据以上传说,可以得出:
1、瑞公是迁川一世祖,迁川时间是明末清初
分析:
(1)此一传说有待考证,苏氏祖婆与瑞公同殒的可能性较小,以当时的条件苏氏祖婆不可能从芦槁坝(罗通坝)抬去与瑞公葬在一处,那么,他们葬在一处,应该是在那个地方居住过才对。
(2)谱上明确记载,应举公六十五岁迁芦槁坝,假设瑞公十五岁诞生应举,加上应举公迁芦槁坝年龄,瑞公至少八十岁以上,以前面所说,好像应举公未在顶宗坎居住过,但碑记是“大明耆寿”(耆寿是指六十岁),这就有二十年左右的差距,不合乎情理。
2、瑞公半路而殁,当时一起来的子孙至少是三代,也就是玉、应、月三代祖公都生于异地。
分析:
半路而殒根据上述分析,没有这种可能,但子孙三代同来是有可能的。
然而,根据莲峰公修谱时的记载,似乎又很模糊,老谱上和济川公墓志上均有这样一段话:“我先世由湖广之山东,相传明季入蜀,居宜宾纳溪永宁,以流寇猖狂,吾先人窜身锋镝,父子莫保,遂至宗族失散,间九世祖瑞公避献贼屠,甫迁居于兴文之顶宗坎,”这段话没有说明瑞祖死于半路,但也透漏了几个信息:
3、先世由湖广之山东,好像说我系是直接从山东入蜀,年代是明朝末年。
分析:
(1)据了解,在周边众多支系中,十之八九都说是哪个始祖入川,特别又是麻城孝感的居多,而入川始祖上源基本都难以找到。在此是不是可以想象始祖之前几代就入川的,恐怕有些本属于近支的,由于年代久远,失去联系而误以为又是自己的始祖是入川的,我看过其它多个支系的老谱,有些世系居然中间代差一两百年,弄出一些笑话,值得我们深思。
(2)从山东入川的见诸谱记、网络、史料的不是很多,山东的多数是罗成(罗士信)的后裔,迁出的寥寥无几。
4、居纳溪、永宁、宜宾,说明一开始并不是来毓秀。
5、因兵乱而致宗族失散。
分析:
综上二点,在明末,现兴文的很多地方都属于永宁管辖,比如大坝、古宋周边都是,先祖曾居这些地方是有可能的,甚至与这些地方的支系有很近的渊源也未可知,但按一世居数地来说,瑞祖出门时可能很年轻。
6、瑞公是为避张献忠之祸而迁毓秀的。
分析:
(1)张献忠之乱主要在四川兼湖北,如果是为此而迁的话,只能迁出,哪有迁入的道理,一般不可能从较平安的地方迁到祸事频繁之地,这与前面出现自相矛盾。在此可以分析为原居地比较繁华顺路,容易被抓丁充夫,因此我祖瑞公举家寻找人烟稀少地带安家是有可能的(按张献忠入川于1639年)。
(2)更有传说是随1573平蛮之军而入,这就更没有这种可能,假如是这样,1573年瑞祖至少18岁,应举公出生时间是1615年,那么应举公出生时瑞祖超过六十岁了,且后面还有应琦等,这完全不合情理,要是瑞祖的父亲或爷爷随1573平蛮之军而来,平蛮后居纳、永一带倒有这种可能。
7、老谱还有一段文字:“先祖继显公因兵乱失散无考……”这里又有疑问:
是瑞公迁顶宗坎,还是间接迁入,瑞公究竟迁徙了几处?出生在哪里?是瑞公三迁纳溪、永宁、宜宾?还是他祖上哪一代?
分析:
前面说的瑞公是入川始祖,那么,在这里毫无疑问是指瑞公。但是怎么又出现“继显公”呢?“继显公”是在纳溪、还是永宁、或者是其它什么地方失散的呢?还有没有或者有多少近支呢?
8、瑞祖究竟死于途中还是死于顶宗坎?苏氏祖婆,是毓秀人?还是他乡人?现在毓秀有没有苏姓?宜宾、纳溪、永宁哪里有苏姓并有可能?
分析:
综上所述,瑞祖没有死于路途的可能,经了解,有传说苏氏祖婆是大石盘人氏(大石盘即在兴文县德胜乡双河,不知相邻还有没有相同的地名)。
9、老谱中“湖广之山东”与世系上源为何有诸多矛盾处?究竟是湖广到山东?还是自湖广的某山之东入川?还是先人笔误把本该作“川东”的写作“山东”呢?
“居纳溪、永宁、宜宾”和“以流寇猖狂,吾先人窜身锋镝,父子莫保,遂至宗族失散,”以及“纳永芷众”等语句分析,当时同宗族避难的不止瑞祖一人,惜已失散。他们失散到哪去了? 纳永芷众说的还有哪些是亲房?
分析:
以前之旧谱是经过多次手工转抄的,笔误极有可能,因“川”字封脚即为“山”,其次,结合伸祖‘失家’之谜,现居我们周围其它支系,有些极有可能与我们的瑞祖有关联,特别是纳、永一带。
(二)应祖三分之谜
据说,二世应祖三弟兄在顶宗坎分家,琦公迁长宁,蛟公迁云南,举公迁罗通坝,但至今琦、蛟两祖的后裔还没有信息,先前谱牒也语焉不详。在此记录,供后来修谱者去寻访考证。
分析:
极有可能其后裔由于不知上源,又没有统一字派,相互之间多年不通信息而后人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奉其为入川始祖了(这只是一种可能或者说猜想,传说中的应琦公迁长宁,我也专车去寻祖,据其后裔所讲好像有传说是,但我根据多方面分析,可能极小,主要是字辈,他们的应字辈是入川第四代,即文星继应......,我们的是二代,即玉应月礼......,当然也不排除数百年前就把字辈搞错的可能,他们在没有依据之前,还是奉其应琦公为入川始祖)。
再有就是应蛟公的传说,据说是随母一起去云南的,具体落也何处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瑞祖墓葬的是双棺,又从何说起随母一起去的云南,又有传说是当时的顶宗坎到处是较大的深林,苏氏祖婆失踪了,后来捡到一支人体大腿,疑为虎伤,遂葬其腿及其衣冠。而实际苏氏并未遇难,但是是什么原因携应蛟公去云南就不得而知了。
另据近邻玉贤(祥清)宗支后裔讲,其祖上流传玉贤与我祖瑞公是亲弟兄,由于先祖名号繁多,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三)伸祖身世及后裔之谜
老谱上载有德埂坝三世伸祖的一段话:“明朝万历年间,我祖瑞公在叙州府兴文县平蛮乡顶宗坎落籍,生三子,应举、应琦、应蛟,应举公后迁珙邑之罗通坝,置产兴家,生吾弟兄三人,明朝二弟同受罗通坝之业,余因失家,由王联芳说合,因德埂坝李朝富之子李登鸾亡故,劝吾入赘成业,抚子春、奉二人,予后生二子命名复元、成元,春与奉分受李家山,罗陡山,接连先家塆一处,复与成分受罗家山接连营盘嘴缠过流水岩,三世归宗,与承顶登鸾之后不能联姻。”
按这一段记载,伸祖是到李家上门,才有复元、成元二子的,但“余因失家”因何失家?语焉不详。原配伸祖婆是谁?没有记载。有没有儿女?有的话,都去哪儿了?也没有记载。这是伸祖身世的一个谜。
另是德埂坝产业问题:“春与奉分受李家山,罗陡山,接连仙家塆一处,复与成分受罗陡山接连营盘嘴缠过流水岩,三世归宗,与承顶登鸾之后不能联姻。”
按理说,伸祖的抚养子李春、李凤有如此多的产业,弟兄二人之后裔应不在少数,我打听两三年以来,而目前竟茫无所考。而复元、成元的产业,根据后裔的分布情况大致是:复元后裔分享瓦窑湾、照窖湾、仙家湾、流水岩一带,成元后裔分享米黍地、木瓜平一带。到山字辈,两房分为十房,而其中五房的后裔无法考证,原因何在?谱记罗汉远徙,他们徙到哪里去了?罗岕四子十五孙仅存三孙,余者何去?而伸祖后裔历代贫窭者居多,功名科甲者寥寥,原因何在?
代远年湮,况我辈能力和精力有限,无从考证,故立此,冀望后来者考证详情,以慰列祖列宗,以复族众。

                                            公元2010庚寅岁 五月 下沅 
                                            瑞祖十四世孙 元彬 谨识

上一篇:江西寻根记
下一篇:江西寻祖记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