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浙江

从我写“祖父罗振方家系图”到编撰《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暨纪念册》

 罗景祖 发布时间:2004-12-31

祖父罗振方

 一、  前      言

我的祖父叫罗振方,生于1874年,去世于1932年,终年58岁。我生于1941年,因此,从未见过我祖父,但是他那高大威武的形象,很早在照片上就见到了,而且深深的印在我脑海中。他在清朝做过高官,拥护过革新主张,后又弃官经商,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从小到大,填写各种表格时,我的籍贯都写的是浙江上虞,而我却是出生在天津,成长在北京。我父亲罗作伦(1914年—1996年,终年82岁)南开大学毕业,一生从事技术工作。对于老罗家的亲戚,我认识的不多,知道的也很少,但非常想知道,曾多次问过父亲,他虽然讲了一些,我还是似懂非懂。总觉得别人家的亲戚都很多,而老罗家为什么这么少呢?这个问题久久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且希望能有一天把它搞清楚。为了解开上述之迷,近二十年来,我有意识的收集这方面的材料,虽然历经艰辛,但这个过程使我了解了许多,随着罗氏家系图的逐步完善,我也从中终于明白了原由,本来老罗家的亲戚很多,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自解放后就断了联系,尤其是海外的亲戚。这份家系图就是有力的佐证,也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二、 父亲罗作伦手写家系图初稿
   
对于我想把老罗家的亲戚关系搞清楚的想法,父亲给予了理解。记得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我从紫竹院附近的住家,回到西城丰盛胡同北半壁的老宅去看望父母时,父亲在庭院中的大枣树下的桌子上,用笔在纸上边写边给我讲,祖父罗振方家系图的初稿就在那时诞生了。同时,他还给我写了生母朱文兰(1913年—1952年,终年39岁)的家系图,祖母朱有  (1888年—1944年,终年56岁)的家系图。并向我说明,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和各位亲友的来往并不多,所以写的情况并不一定很准确,让我进一步去核对补充。当时的我,正在化工部北京化工学校任教师,40多岁,工作非常繁忙,但我深深感到父亲交给我手中的这几张纸的分量很重很重,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很沉。从此,在我心底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将这几份“家系图”加以修正补充完善,完成父亲的重托和遗愿。

 

 

祖母朱有骍(中)及父亲罗作伦(右二)、生母朱文兰(右一)、大姑妈罗璨华、表兄贺信雄、大哥罗嗣祖(摄于1938年)

 

三、  第一稿家系图于1991年10月诞生

我的祖父罗振方和祖母朱有  只有我父亲这么一个儿子,祖父与原配夫人还生有两个女儿,对于这两位姑妈我毫无印象,对于大姑妈罗璨华和大姑父贺一谔所生的三子三女也不知情;对于二姑妈罗琼华与二姑父陈行之所生之女陈源君也一无所知。
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不通信息的大表哥贺信庸(1921年—2004年,终年83岁),突然从新加坡回国,找到了我们西城北半壁的家,来探望自己的舅舅。我们这个家是于1930年左右经爷爷主办、奶奶亲自督建的,其间虽有变故,但完整的保留了前院,大表哥就是凭借多年的记忆找到的。对于这位已是外籍表哥的到来,我们又惊又喜。恰在此前后,在上海某小学任教的表姐陈源君,退休后,也到北京来找舅舅。此后,又陆续与成都的大表姐贺信美、北京的二表姐贺信腴、内蒙古的三表姐贺信和取得了联系。尤其难得的是,与久居美国的堂叔罗德洪有了通信来往。这时,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出现,“罗氏家系图”随之补充修正已逐渐丰满起来了,让我兴奋不已。经我整理,由我爱人孙长俊书写的“罗氏家系图”第一稿,终于在1991年10月诞生了,比父亲给我写的初稿增加了一倍多。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又起草了“致亲友的一封信”,分寄给已知的海内外各位亲友,他们纷纷回信,又提供了不少修正和补充的意见。当时我讲课的任务相当繁忙,家庭负担也很重,只有利用寒暑假来干这件事情。1991年时父亲已是77岁的高龄,看得出,他对于我持之以恒所从事的这一工程是热情支持和寄予厚望的,每当有所进展和收获时,都会得到他的赞许,我甚感欣慰,因为,我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和重托,旷日持久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这样一个结果。

四、 第二稿家系图完成于2003年12月

第一稿完成后的十一年中,由于我的工作异常繁忙,而且有些亲友难于联系上,尤其是海外信件往返时间很长,所以这件事情进展缓慢,历经十二个年头,才完成了第二稿。
我虽于1996年55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至2003年的七年中,我先受聘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华青高教中心任班主任,后又回北京化工大学(西区)职业技术学院任专职辅导员,每天上班下班,任务重、事务杂,终日忙忙碌碌,直到2003年9月,我写了“辞职申请”,才真正闲了下来,有充裕时间和精力干这件事情。
我祖父的胞弟罗振英生有三男二女,堂叔罗鸿生在江苏省泰州市,堂叔罗泰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虽是近亲,却从未见过面。我姐姐罗懿祖和两位堂叔一直有书信联系。为了修正补充堂祖父罗振英这一支,我开始和他们通信了,非常感谢这两位堂叔,他们不仅将罗振英这一支梳理的非常清楚,而且将罗振英的妹妹(即我的堂姑奶奶)罗孟卿家的情况,也作了介绍,并告诉我这位堂姑奶奶的儿子王绍文家居北京的地址和电话。按此线索我见到了王绍文的儿子王宏武,他又将罗孟卿的这一支写的清清楚楚。就这样经过几次补充,我们大家一起完成了罗氏家系图的第二稿。2004年3月我专程拜访了现已90多岁高龄的表叔王绍文,他虽年老体弱,但精神尚好,让人感到欣慰。

五、 第三稿家系图产生于2004年9月
——我的南方之旅途中
       第二稿的诞生,让我甚是喜悦,但仍有不完善之处。这时,机会终于来了,在与堂叔罗洪生的通信中,又得知他姐姐罗函初的女儿韦文元的地址和电话,经过联系并有了往来,使得这份诞生与2003年12月的家系图,又进一步得以修正和补充。
我想,该是我到江苏去拜见堂叔们的时候了。带着“罗氏家系图”第二稿,以及我父亲所写的“我的生平自述”复印件,和我祖父于1931年所写的“遗嘱”复印件,于2004年9月13日至9月22日完成了我的南方之旅。在江苏泰州堂叔罗洪生处,对家系图进行了个别修改,还送给我几张珍贵的前辈的照片。在江苏苏州见到了与我父亲相貌极为相似的堂叔罗泰生,顿时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尤其珍贵的是,泰生叔将一幅我祖父1932年去世时的祭品,为一方素白的手帕上印有祖父遗像并配诗一首,诗云:
连日频闻捷音      三匝真如绕树鸟
忍含痛泪一轩渠    防边就效挥戈鲁
御侮难凭拥节苏    世事本如棋有劫
婵心愿与木同枯    连朝海上频闻捷
廿载何虞不报吴         (附件一)            
读后,深深地被祖父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泰生叔说:“物归原主吧”,便将这份纪念品交给了我,我会永远珍藏着。同时,他还让我看了我父亲写给他的亲笔信,以及我们家的合影等。我觉得此次南方之行收获非常之大,不仅经过修改补充完成了第三稿“罗氏家系图”,尤其是浓郁的亲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六、 将第三稿“罗氏家系图”
送到了浙江省档案馆

我之所以从事“罗氏家系图”的工作,只是想将亲友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以完成父亲的遗愿。同时,想去浙江上虞老家寻根,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因而有了这次南方之行的计划。在北京启程前,我已准备好了几份“罗氏家系图”,并打印了信件,届时打算分送给浙江省档案馆和上虞市档案馆,以备补充他们原存的“浙江上虞罗氏家谱”。
记得,2004年9月21日我在杭州一日游的途中,用手机拨通了浙江省档案馆的电话,询问要不要家系图?得到了他们肯定的答复。于是我于次日(22日)晨7点多出发,乘公交车到风起路,边走边打听,走了40多分钟,终于找到了位于曙光路的浙江省档案馆。受到了编研征集处程淑芳副处长、以及周峰林同志的热情接待,他们告诉我,该馆有征集通知,正在征集各方面的资料。他们收下了我送去的“罗氏家系图”,还将我带去的罗洪生叔家久存的三张珍贵的前辈罗振方、罗振英和曾祖父罗诗伯(罗树屏)的照片,进行了翻拍,并给我颁发了“馆藏证书”,而且表示今后多加强联系等等。一种家乡的亲情油然而生,使我深受感动,我近二十年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肯定,怎不使我欣慰。
本来旅行的下一站就是浙江上虞档案馆,但由于我北京的家中有点急事,不得已于当日(22日)中午飞回北京,颇感遗憾。回京后,于9月25日给浙江上虞市档案馆寄去了九份珍贵资料,给浙江省档案馆又寄去了第二批八种资料,均得到了他们的回音,作了进一步的沟通。


七、 网络为我了解祖父罗振方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以前也使用电脑,但只局限于和我的学生们聊聊天,给亲友发发贴子,或玩玩游戏。自从我知道“搜狐网”中搜索的奇妙作用后,就开始在网站中搜索祖父罗振方的有关资料,结果收获很大,在263网上,我找到了禹金孝老先生写的“静宜园与香山慈幼院”一文,立即打印了14页,经过反复阅读,知道了在1917年,熊希龄创建香山慈幼院时,我祖父是副院长之一。在书香门弟网络图书馆中,还看到了“杏坛旧忆”,内容也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在网上获得了我祖父1924年曾主修了《浙江上虞罗氏家谱二十四卷》的信息,在所提及到的保存此家谱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处,我都有幸查到了此家谱。但遗憾的是该家谱是竖排版、繁体字、文言文、无标点符号,我一点也读不懂,在这个难题面前不能退缩,我必须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份甚是难得而又极有价值的资料,将为我们今后编撰家谱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八  三次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用数码相机
拍摄“浙江上虞罗氏家谱”

    第一次去“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在2003年11月,见到那厚厚的
二十四卷家谱,心情十分兴奋,但当我翻阅时,却不禁深深的失望了。该卷满篇看不到一个“罗”字,而且,字体均为繁体字、竖排版、无标点符号,又是文言文,我一句都读不懂。只好照抄了书的“封页”,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
2004年9月我到苏州时,堂叔罗泰生知道了我的困惑,他说:“你可以把那份家谱翻拍下来,然后寄给我,我可以帮你翻译成白话文”。这时我心中有了底,同时也从父亲所写的“浙江上虞罗氏有关介绍材料”中,见到了先祖罗恩绶及罗树屏(罗诗伯)的名字,于是我于2004年10月第二次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出资请馆方工作人员用数码相机翻拍了30多页,其中有祖父罗振方所写《诗伯公传》,有罗氏家族第二十世罗敦贤、第二十一世罗恩绶、第二十二世罗树屏(罗诗伯)、第二十三世罗振方、罗振英、罗振炎等人的名字及情况,工作人员将数码相机输入电脑,然后刻了一张光盘给我。我又把光盘送到照相冲洗部,输出印制成册。一方面将此材料用电脑邮件发送给苏州的堂叔罗泰生,请他翻成现代文;一方面自己按“家系图”方式进行了摘录,罗氏第二十世罗敦贤有九子四女,然后再按辈分往下排列,并且确定了我们是罗敦贤的五子罗恩绶的后代。此时我感到收获极大。
2004年11月份,我手持女儿新买的数码相机,第三次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在馆方的大力支持下,我站在那里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亲自拍摄下了《罗氏源流记》等重要内容,付费后,又去照相冲洗部,取出相机卡请他们输出并印制了近30页有关内容的材料,随即寄往苏州,请堂叔翻解。
我非常感谢苏州堂叔罗泰生,他已是80多岁的高龄,整天坐在电脑前,先一字一句的将《诗伯公传》的原文抄到纸上,然后再译解成现代文并寄回给我。此外,他还将罗敦贤、罗恩绶、罗树屏、罗振方、罗振英等先辈的个人情况,也译解成现代文,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对于他老人家所付出的辛劳我将永远铭记。

九、“浙江上虞罗恩绶家系图”的面世

    我和先生孙长俊,综合了1924年祖父罗振方主修的二十四卷罗氏家谱中的有关内容,以及各位亲友提供的近几代人的情况,写出了包括八代人在内的“浙江上虞罗恩绶家系图”稿,用电脑打印后复印成册。已陆续的分送给各位亲友,留作珍贵的纪念。“浙江上虞罗恩绶家系图”的诞生,是众亲友热情支持的结果,其中凝聚了大家的深深情感和共同心愿。
    从二十四卷家谱的原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重男轻女的,因此,女儿们都没有名字,但女婿的名字却列其中,所以客观上使“家系图”很不完善。根据现代“谱牒学”的指导,我们将后面的几代,都尽量加以补充和改正。
此外,有的先辈不只一位夫人,为了排版打字的方便,我们将其本人的字或号写在其名字的左边,将其夫人一律写在其名字的右边,这样,就不存在每位夫人与其子女对号入座的问题。还由于短时间内缺乏考证,对他们的子女的排行不够准确,敬请谅解。
由于至今尚未寻到罗恩绶的次子罗树声、三子罗树  的后代,因此,他们家族的后五代均为空缺,有待日后有了信息时,再加以补充和完善了。
编写完这份“浙江上虞罗恩绶家系图”,接下来,就准备着手编撰“罗恩绶家谱”。本来打算先由各分支分别编出“罗振方家谱”、“罗振英家谱”、“罗振炎家谱”和“罗孟卿家谱”,然后汇总一起合编成“罗恩绶家谱”。后经有关人员商议,觉得这样比较复杂,不如成立一个由每支相关人员参加的编审小组,将材料收集在一起集体编撰成册为好,于是成立了由六人组成的编审小组。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到各方面的材料内容比较多,有些虽不属家谱范畴,但很有纪念意义,因此,经编审小组于2004年11月25日研究决定,将“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更名为《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暨纪念册》。这样,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上也比较现代化,更具有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十、第二次“致亲友的一封信”发出后反映热烈
   
为了能够及时的得到家谱范围内每位亲友的个人资料及照片,让每个人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编撰这本小册子,2004年10月份,我起草了题为“尊敬的亲友”的一封信,介绍了我们编撰这本册子的思路、工作历程、打算、要求等,以及自学“谱牒学”后对现代家谱模式的理解,还有我写的一份附有照片的个人资料,一并寄给各位亲友参考或提出宝贵意见。
实践中得到了众多亲友的热情支持。比如远在新加坡的贺信洪表哥,他来电话说:“你们辛苦啦!海外几位亲友的资料,你都寄给我,由我和他们联系,比你方便得多。”这样就解决了我操作中的许多困难。此后听别的亲友介绍,他正在精心办理这件事。又如在美国的堂叔罗德洪,虽然年老体弱,还是认真地祥尽地写出了他本人的介绍资料,及时寄给了我,使我感动之余,对这位堂叔又多了几分敬意。
因为从1924年祖父罗振方主修二十四卷家谱至今,整整跨越了80个年头,所以对有些前辈,现在70多岁的人都没见过,怎么去写呢?因此,有些亲友积极翻阅资料,到处找亲友打听,翻拍老照片,都在尽心尽力地进行此事。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着这本“家谱暨纪念册”的早日问世,让后人得到这份珍贵纪念册的同时,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在增加了解前辈的同时,进一步发扬罗氏家族好的传统,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诸位亲友的热情支持和共同努力小,我们充满信心的预计,这本册子2005年将顺利出版,届时会尽快送到众亲友的手中。
在收集编撰的过程中,也听到一些不同反映。有的海外亲友说,有些身居海外的青年人,正在打拼自己的事业,精力顾不上,因此不太重视家谱的事。国内亲友中的个别青年人,认为自己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好写的。等等。我们认为,既然是列为家谱范畴之内的成员,就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机会,而且也费不了太多时间,况且轰轰烈烈一生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正是这群普通人,在有利于社会的同时为自己的生存和事业而努力着奋斗着,其实是非常令人钦佩和尊敬的。

十一、荣幸地受到“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会长的接见

对于祖父罗振方的经历过去知之甚少,此次编撰家谱中,才逐步有所了解。从网上了解到祖父在1917年前后,“北京香山慈幼院”建院初期曾任过副院长,但对祥情一无所知,对此我决心弄个明白。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终于明白了许多,1949年北京刚解放时,人民政府就占用了“北京香山慈幼院”在香山的校址,随即在西城区甘家口白堆子划拨了约百余亩地给了“香慈”,1952年动工,1953年底竣工,1954年“香慈”正式迁入,至1968年更名为“立新学校”。我在得知这个过程的同时,颇感惊异,因为我儿子孙文欣曾于1975年起在“立新幼儿园”全托三年,然而那时却一无所知,从未见过保留至今的“香慈”的铜牌。今年10月的一天,我前去拜访了“立新学校”,找到了代表校方参加校友会理事会的吴校长,由于学校正在搬新教学楼,吴校长无暇接待,但给了我一份“香慈校友会理事会成员通讯录”,还从校办公室得到了一本《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回来后,我按照“通讯录”打通了会长王春宜老先生的电话,非常高兴,他告诉我:他是“院史”编委会成员,任主编,知道有罗振方副院长此人。由于正在搬校舍,让我一个月后再和他联系。
11月份,我如期与王会长再次取得了联系并约定了时间,即日王会长专程从崇文门附近的家中赶到“立新学校”,我有幸在该校实验楼的校友会办公室见到了他,会长很热情也很建谈,我们谈了近四个小时,仍意犹未尽。他给我讲述了罗振方与“香慈”的种种情况,使我很受感动,随着他的讲述一个活生生的祖父罗振方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祖父辅佐熊希龄先生,从创办“香慈”的1917年始,至1920年接替施今墨出任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到1922年因病重辞职,前后达六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熊院长的得力助手,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边听边记的过程中,一篇“罗振方与香山慈幼院”的文章初稿已在心中形成了。
回家后,我立即写出了“罗振方与香山慈幼院”文章的初稿,经王春宜会长亲笔修改后定稿(附件二)。随即将文稿以及祖父罗振方1931年的照片,一并分别送给“香慈校友会”的几位会长,留作纪念。王会长还送给我几本有关“香慈‘的书籍,我一定好好拜读并珍藏。阅读“校友通讯录”时,在教职员工名单中,我见到了祖父罗振方、外祖父朱有仁、叔伯外祖父朱经农等人的名字;在学员名单中,找到了现居美国的堂叔罗德洪的名字。而我的两位阿姨朱文义和朱文祥的名字却不在其中,现正在请其家人回忆,以便与“香慈校友会”联系,再版时予以补充上。通过接触,王春宜老先生的高度责任感和对“香慈”的深厚情感,深深打动着我。
   
  十二、《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暨纪念册》将于2005年面世

经商议决定,这本“家谱暨纪念册”的内容可谓相当丰富,主要包括有:《浙江上虞罗氏家谱》二十四卷的封页、祖先画像、罗氏源流记、罗振方主修此“家谱”时所写文章的摘录、罗振方撰写的《诗伯公传》、浙江上虞“罗家祠堂碑文”印件、罗振方逝世时的祭品(系一方素巾上印有罗振方1931年写的一首诗及其本人头像的复印件)、“罗振方与香山慈幼院”的文章、晚辈为前辈所写的纪念文章、先辈们的老照片、“浙江上虞罗恩绶家系图”、各位亲友的个人简介及照片、其它有关照片、书法、绘画等。
目前,这本册子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及编辑中,材料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寄来,编审小组的成员都在抓紧时间工作着,我们正朝着即定目标努力,初稿的雏形正在逐步形成。堂叔罗洪生夫妇计划在2005年适当时机来北京,届时,经多数编审小组成员共同审阅、审议、审定后,最后送印刷厂印刷装订成册。2005年,一本崭新的《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暨纪念册》,在众人的期盼中就面世了。
这本“家谱暨纪念册”的产生历程,是极其艰辛的。自“罗氏家谱”二十四卷至今经历了80年,其间严重断档,若想把它衔接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必须进行大量的翻阅查询、收集资料、翻拍复印、电函通讯、走亲访友      等等工作,其中我只作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众多亲友的热情支持、出谋划策、积极配合、提供资料      等等,才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依靠,所以,《浙江上虞罗恩绶家谱暨纪念册》的面世是亲友们齐心协作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完成父亲的重托和遗愿,并给后人留下点纪念,我义无返顾地为编写“家系图”、编撰“家谱”努力着。这项工作是一件费力、费神、费钱的事情,然而我却把它的意义看得重于一切。
自从2003年9月我辞职后,就专心致志地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个系统工程,我和我的先生孙长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济上也付出了很多。截止到今年11月底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累计寄出的挂号信、平信近70封,送出或寄出的各种资料达110多份,翻拍资料200多张,翻拍照片近100张。
为加快进度,我几乎每天清晨6点起床,整理资料或写信件,现已形成习惯。我先生孙长俊把这件工作视为己任,所有的文字录入电脑打印工作,全部是由他完成的,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3—4个小时,此外,他还担当了编辑,对我写的材料,他边打字边修改,有了他的鼎力支持,这项系统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到今天这个程度。
为了高质量低价位的印刷这本册子,经多方联系,最后选定一家小印刷厂。在此,我还要感谢我姐姐罗懿祖,她退休前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任副研究员,从事外文编译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她虽然体弱多病,不仅完成了个人及家人的资料编写任务,而且,还承担了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和质量把关的工作。
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整个的奋斗历程是艰辛的、付出许多代价,但又是快乐的、充实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这项复杂的工作中,需要我学习一些历史,阅读有关书籍,跑相关的图书馆和单位,增加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基本搞清楚了罗氏家族的脉络,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往来,对亲情更觉珍惜了,感到失掉亲情就一无所有;在前辈们的人生经历中,积累了不少优秀品德,使我深受教育、获益匪浅;与亲友的交往中,不少人的热情、认真态度和责任心,深深打动和感染着我等等。另外,我从小对自己的名字“罗景祖”,就困惑不解,我明明是个女孩,为什么在别人看来却是个男孩的名字呢?经过此次搞“家谱”,才知道前辈为后代定下“振福祖国”的小排行,比如祖父罗振方为“振”字辈,父亲罗作伦又名福寿为“福”字辈,我们这一代即为“祖”字辈,从此这个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满怀喜悦地见到并阅读这本小册子时,不要忘记为此辛勤工作的人们。为此,我要感谢编审小组成员们的辛劳,感谢众亲友的积极配合,感谢所有热情支持和做出贡献的人们。
我恳切地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有人继续重视起这件事情,不忘前辈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进一步发扬好的传统,自动承担起30年后续编的重任,使浙江上虞罗氏贻榖堂源远流长,后继有人。

  

我和丈夫(前排左一、左二)与孩子们的合影(摄于2004年国庆节)

 

                           附件一
祖父罗振方于1931年9月18日后遗作
    
诗    文                      解    读
(原    作)                           堂叔罗泰生于2004年9月

连 日 频 闻 捷 音                    边防战士捷报频传
三 匝 真 如 绕 树 鸟*                但是战争胜负未定
忍 含 痛 泪 一 轩 渠                 人民在战争中流泪
防 边 孰 效 挥 戈 鲁                 战士奋勇保卫家乡
御 侮 难 凭 拥 节 苏                 抵抗日寇反对不抗日
世 事 本 如 棋 有 劫                 如围棋打劫胜负难分
禅 心 愿 与 木 同 枯                 表示出抗日的决心
连 朝 海 上 频 闻 捷                 又有好消息传来
廿 载 何 虞 不 报 吴                 坚定抗日胜利的信心

注:1、此诗为祖父罗振方1932年逝世时的祭品——
       素白手绢上配有遗像和诗文。
    2、诗文中带 * 符号一句的解释,即:《三国演义》
中,当曹操得意时,晚上听到乌鸦叫,大臣们提
醒说胜负未定。
                         

罗景祖2004年11月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